<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人物 > 百家 > 正文

    【聚焦秦州首屆“李廣杯”國際射箭賽】飛將佳城李廣墓

    天水出現過一系列歷史名人,西漢飛將軍李廣便是其中之一。這位勇猛矯捷、精騎善射的名將,一生轉戰西漢北防邊境八郡之間,戍邊四十四載,歷經大小戰爭七十余仗,匈奴稱其“飛將軍”,但最終非但未稱王封候,反落了個自刎疆場、尸骨不知所去的悲慘結局,留下了中華民族的千古之謎。歷史和人民給予李廣最大的公正和同情。司馬遷在《史記》中專門辟出幾尺,為這位官階最高二千石的將軍寫了一篇傳記;歷代文人墨客的贊頌詩詞更是數不勝數,既有“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的豪氣,也有“至今猶憶李將軍”的嘆息;上世紀三十年代,毛澤東親筆手書了《出塞》一詩,蔣介石親筆題寫了李廣墓碑塔詞,不約而同地抒發了對李廣的憑吊與敬仰之情。歷史的公正,人民的同情,李廣成為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家喻戶曉的名人,成為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的典范。純樸的家鄉人民為其自發修建了壯觀的墓冢,派兩匹神奇的石馬日夜守護在墓前,并將村名改為“石馬坪”。本世紀初,當地政府對李廣墓進行了最大規模的維修和擴建。將軍英姿重煥神威,大漢雄風再顯雄壯。

    李廣墓位于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城南文峰山,為全國唯一一座西漢名將李廣的長眠佳城?,F為天水市文物保護單位,天水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占地20余畝,為三層階梯式布局。一層為展廳,主要陳列和展覽李廣太守印模、西漢故事以及清代墓碑、蔣介石題字碑等文史資料和珍貴文物。讓人流連于“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漢皇按劍起,還召李將軍”的贊嘆與感懷之中,或體會于戰馬嘶鳴,刀光劍影的古戰場,任思緒飛揚,揮戈躍馬,馳騁疆場。二層為清代懸山頂式祭亭,雕梁畫棟,古樸幽遠,是祭祀、憑吊、懷念李廣將軍的主要場所。三層為主墓區,圓形的墓冢,矗立的碑塔,架起了與英雄交流溝通的橋梁;周栽64棵側柏樹,是李廣64年生命的見證;70棵高大喬木記錄了李廣將軍一生與匈奴七十次戰斗的輝煌;密植的紅葉李、紅葉桃則詮釋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千古評價。園內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兩季有果,樹木蔭蔭,芳草萋萋。漢闕、回廊、展廳、祭亭等建筑掩映其間,優雅而肅穆。美麗的神話故事,又給景區籠罩上了一種神秘的傳奇情趣和豐富的審美色彩。徜徉其中,深深領略歷史之遠,人文之美,吊古撫今,情與景相交相融,富有詩情畫意。  

    公元前129年,漢武帝發動了關市誘敵奇襲戰,李廣領兵出雁門攻打匈奴,由于匈奴兵多,加之李廣身受重傷,匈奴打敗了漢軍,并且活捉了李廣。匈奴首領單于聽說李廣驍勇善戰,愛兵如子,便下令三軍:“抓住李廣,要將他活著帶到我的面前來”。于是,匈奴騎兵在兩匹馬之間架了一張網,把李廣用繩子綁縛,馱在這張網上。走了十幾里,李廣從昏迷中醒來,發覺自己不能動。這時他想:自己一生與匈奴作戰,今日竟成他們的俘虜,若不設法逃脫,豈不遺笑后世!他便充分發揮他的聰明才智,一邊假裝死亡,一邊微微睜開眼睛,看到身旁正好有一名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他大喊一聲,掙斷繩子,跳上馬,奪了匈奴少年的弓箭,并把他推下馬,打馬飛馳而去。匈奴兵個個嚇得目瞪口呆,面如土色,在驚慌中急忙追趕,李廣回身發箭,匈奴一個個應聲而倒。不一會兒,李廣就跑的無影無蹤了。匈奴因此而稱李廣為“漢之飛將軍”。但回到漢朝軍營以后,朝廷認為雁門關戰役,損失太重,而且李廣被匈奴活捉,理當斬首。李廣不得不按照當時的法律規定,傾其家產,用錢買回了自己的生命,做了一位平頭老百姓。   

    李廣在年青的時候,住在西關李家巷(今飛將巷)。他堅持習武練功,練就了一身好武藝,尤其是騎馬射箭,百步穿楊,百發百中。一天晚上,他看完了兵書,走出門來,只見一輪明月高掛,夜深人靜,他便背上了箭,沿河岸向東走去。不知不覺間來到城東的郊外,這里長著一排排參天大樹,風吹得樹葉沙沙作響。猛然間,他看到樹旁一堆亂草之中,有一只老虎臥在那里。這時他一下想起近些日子,鄉下發生了幾次老虎傷人的事。便毫不猶豫地取下弓來,搭上箭,全神貫注,只聽“颼”地一聲響過,老虎應聲而倒。李廣深知老虎被他射死了,也沒前去看個究竟,便邁步向回家的路上走去。第二天一早,東城的一個老石匠吃驚地發現,他昨天剛剛雕好的一尊石頭大老虎,不知道什么時候躺倒在樹旁,還有一枝箭,正巧從石虎的脖子下邊扎進了喉嚨里!箭頭入石有多深,說不清楚,剩在外邊的只有箭尾巴上的羽毛了!他使了好大的勁,怎么也拔不出來那枝箭來。這件事很快傳遍全城,好奇的人都前去觀看,有人認識,那是李廣的箭,大家都說年輕的李廣是個神箭手。后來,李廣在四十多年的軍事生涯中,東征西討,屢建奇功,威震邊關。天水的鄉親們追念李廣青年時代的這段佳話,有感于“苦功不負有心人”的深刻道理,便在他當年射翻石老虎的地方,修了一座“射虎寺”,地點就在如今天水市東關路南石坊堂巷子里。同時,民間傳頌著這樣一首詩: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入石棱中。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大將衛青、霍去病分東西兩路攻打匈奴。年過六旬的李廣,壯心不減,數次向漢武帝請求出戰。漢武帝認為李廣老了,不愿意讓他去。但又經不起李廣的多次請求,只好派他擔任前鋒隨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出塞后,衛青從俘虜口中得知單于住地。便親自帶領精兵強將追擊。卻讓本為先鋒的李廣與右將軍的兵馬會合,從東路迂回包抄。東路不僅曲折,路途遙遠,而且水草較少,不利于大部隊集結行軍。于是,李廣便向衛青請求,說:“我部本是前鋒部隊,況且我自成年便與匈奴交戰,今天才得到一次與匈奴單于正面交鋒的機會,我愿意沖鋒在前,殺死單于”。大將軍衛青出征前,漢武帝曾暗暗告訴他,李廣年齡大了,命運也不好,不要讓他與單于正面接戰。而這個時候,衛青的好友公叔敖由于犯了錯誤,剛剛失去了王侯之位,在衛青手下擔任中將軍。衛青為了讓他立功而重新獲得封侯,便讓公叔敖與他自己一同正面迎戰單于,所以他沒有同意李廣的請求,還是把他調開了。李廣知道這些情況后,非常氣憤,帶領他的部隊和右將軍趙食其合兵出東道。由于軍隊沒有向導,迷失了道路,沒有按時到達指定的戰場。此時,衛青已于單于接戰,單于知道是漢軍的主力部隊,連夜撤退,衛青徒勞而返,在回軍的路上,才與右翼部隊會師。衛青派幕僚帶著干糧和回酒慰問李廣,向他詢問右翼部隊迷路的經過,說大將軍要向朝廷上報此次未能按時會師的情況。李廣拒絕回答衛青,衛青大為生氣,又派幕僚催逼李廣的參謀們立即到軍中核對此次行軍的軍事文書,接受審問,以此威脅李廣。李廣不為所動,坦然回答道:“校尉們無罪,迷路的責任在我,我自己應去受審”。把責任全部攬到自己頭上。然后在營中巡視了一回,又快步回到帳中,望著那些多年與他同生死的部下吏卒,感慨地說:“我自少年從軍與匈奴打了七十幾仗,現已年過花甲,哪能再受得起這樣的屈辱”。說罷向南下拜后拔劍引頸自刎。一代名將就這樣含冤殞落了,時年64歲。

    相傳,李將軍死后,他的座騎也跟著死掉了。李將軍的戰馬是一匹雌馬,還有一匹雄馬相繼也死掉了。說來也奇,這兩匹戰馬死掉后,就迎風變成一對神馬,并來到李廣故里。他們每天目睹人們對李廣無限懷念和崇敬之情,于是商量著要學李將軍的高貴品質,為秦州人民做好事。從此以后,它們不辭辛勞,每年春季,就奔到千里之外的“天府之國”四川,吸食那里的天地之靈氣?;氐角刂莺?,為窮人家的麥田踏青、施肥。它們夜出晨歸,由遠及近,凡是經石馬踏過的麥地,當年的收成肯定很好。時間一長,被四川的老財主發現,就請當地的能人守在麥田,發現有兩匹神馬,便暗中跟蹤,經很長時間尋找,來到天水,找到了這兩匹神馬?;厝ズ缶透嬖V老財主,老財主召集當地的惡人,拿著石匠的工具,藏在神馬經過的地方,乘神馬不備,砍掉了神馬的頭,想讓它們無法回到秦州。神馬被斬首后,它們的靈魂不死,憑著對秦州父老的摯愛和一股堅韌不拔的毅力,相互依靠著回到了秦州。從那以后,這兩匹神馬便分立兩旁,全神貫注,再也沒有離開過李將軍的陵墓。當地的人民,見這兩匹馬忠實,很敬佩它們的勤勞善良,就奉若神靈,將原村名“文峰村”改為“石馬坪”,沿用至今。    

    李廣墓是一座紀念性的衣冠冢,里邊埋有一盔、一袍、一靴。墓堆高約6米,周長37.7米,以石砌成,青草覆頂。碑塔用青磚砌成,高約9米,由塔座、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塔頂高約1.19米,喻示李廣死于公元前119年。碑詞由蔣介石親筆題寫,胡宗南制作并建立,用漢白玉制成,高約5米。文化大革命時期,紅衛兵摳掉了“蔣介石”署名,欲將此碑推倒。當時,李廣墓為石馬坪中學所占,該校校長為保護這座碑塔,苦思冥想一整夜,終于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第二天,他組織人員將碑塔中央用白灰覆蓋,并在上面用油漆書寫了“毛主席萬歲萬萬歲”,得到了紅衛兵的認可,讓碑塔留存至今。    

    在天水歷史上有李廣這樣一位知名中外的名將,是這座名城的豐碑,是天水人的驕傲和自豪。在40余年的軍旅生涯中,他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高貴品質,體現了我國西部民族的精神風貌,形成了果敢驃悍,勇猛頑強的尚武精神;自強不息,吃苦耐勞的奮斗精神;文治武功,建功立業的進取精神;清正廉潔,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不怕犧牲,舍己為人的龍馬精神。由于他的戰功、政績顯赫,功勛卓著,得到了后世人們的稱頌,文士和史家不惜筆墨,撰寫李廣。漢太史公司馬遷、史家班固所著《李將軍列傳》和《李廣傳》,宋代史家歐陽修、司馬光在《新唐書》、《資治通鑒》等論著中都以翔實史料論述了李廣。李廣身后,已歷兩千一百多年,在文化學術界和包括一些領袖人物也都為之潑墨撰文,吟詩作賦,大著累牘,詩篇如雪,為這位民族英雄大唱贊歌。近年來,在甘肅開展了李氏文化研究的熱潮。李廣的故鄉開展了宣傳李廣的活動,引起了良好的社會反響。軍旅作家楊聞宇先生發表了《平安舊戰場》一文,論述了李廣與天水軍旅文化的關系。首次提出了將研究李廣課題納入軍旅文化。軍旅作家趙太國先生發表了《藝高人膽大》一文,論述了李廣抗擊匈奴的戰略戰術。李振翼先生發表了《龍城天水與李氏文化》一文,強調了李氏文化在天水的觀點。呈凡先生發表了《李廣武藝的繼承與弘揚》一文,記述了李廣七十一代孫西北棍王李森林的不凡事跡。  

    李廣墓建成后,歷代政府和人民都非常重視,不斷維修和擴建,一直是古秦州大地上一處極為重要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宣傳展示基地。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李廣墓同樣也遭受了自然災害、戰爭等不利因素的破壞,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僅剩一座孤零零的墓冢和一座被白灰涂抹的光禿禿的碑塔以及幾間破屋爛房,石馬坪中學的孩子們在這些破屋爛房中高聲吟誦著《李將軍列傳》。這種情況迅速引起了市、區兩級政府的高度重視,搬遷了學校,將李廣墓列為天水市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并決定實施飛將公園建設項目,對李廣墓進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維修和擴建。2006年,主墓區建成開放,截止目前,已陸續接待國內外游客30000余人次,在推動天水經濟發展,宣傳天水形象等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李廣墓是將軍的居處,更是一座文化的舞臺,它是包容的,它也是開放的。游歷其中,李廣將軍以少示多,以靜制動;以勢求勝,以奇制敵;以長制長,速戰速決的戰略戰術將成為我們克敵制勝的無價之寶。他那格殺猛獸、取旗叛軍、射石沒羽的高超武藝將化作我們為國爭光,為家鄉父老爭光的豪情壯志。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