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文化 > 文化中國 > 正文

    徽雕“金手”洪建華:守住傳統 守住希望

    “守望就是守住傳統,守住希望。”安徽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徽雕傳承人洪建華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身為徽雕傳承人,洪建華一身棉麻質地的寬松服裝,中等身材,一頭短發整潔干練,笑起來帶著幾分靦腆。多年在徽雕上的付出,讓他的手指指節比一般人粗了很多,手背上還有明顯的傷疤。

    “當時我們家房前房后都有竹子,我對竹子感覺很親切,感覺竹子可以刻出這么美好的東西,是讓人很向往的藝術品,濃烈的興趣促使我去鉆研它。”談到剛開始接觸徽雕,從小在徽州農村長大的洪建華說。

    初中畢業后,洪建華帶著對雕刻的向往,開始和親戚學習木工。“當時我看到文物鑒賞大家王世襄編的《竹刻》,看到了很多精美的圖案,覺得竹子能做出這么精美的東西是不可能的。”洪建華告訴記者,他被書籍中的圖案深深震撼,自此立下決心,要好好學習徽雕。

    一直秉承著這樣的信念,洪建華首先從臨摹入手。“剛開始雕刻,臨摹了許多名家的作品,后來我將磚雕、石雕和木雕的透雕、浮雕、線雕等傳統技法與竹雕相結合,并琢磨幾乎失傳的高浮雕技法。”洪建華說,就這樣他與妻子張紅云在一間10多平方米的雕刻作坊里干了十幾年。當時的條件艱苦,洪建華一路碰撞,但都沒有放棄。“創業是漫長的過程,不要想著馬上能豐收,種子開花結果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經過多年的磨礪和積累,2006年,洪建華開始真正的創作。“雕刻其實就是釋放自然、返璞歸真的過程,將自己的觀念和現實生活相融合,從生活的點滴小事中感悟,在人與人的相處和交流中抓住細節,把握藝術的生命力。”創新來源于生活,這是洪建華對創作的理解。

    2013年,洪建華籌資6000萬元人民幣興建了徽派雕刻博物館和徽派雕刻傳習基地。“做藝術的沒必要做這個大攤子,這個攤子會破壞你的藝術,往后倒退。”有朋友好言相勸他放棄,但洪建華卻堅持下來。“我建博物館,是想讓更多人了解徽州的雕刻,木雕磚雕石雕,明代清代現代的,這是一個平臺,也是一個傳承基地。”洪建華說。

    為了徽雕藝術能傳承下去,洪建華也招收一些學徒。他說,工作室在挑選徒弟的時候首先要給報名的人三個月時間考慮,因為一旦進了工作室學藝,就至少是三年的時間,而且是沒有錢賺的。三年之后,只有那些真正愛好雕刻的人才會被留下來,而且最后的選擇也由學徒自己決定。

    洪建華說,近年來,非遺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但精品卻越來越少。他認為,首先是很多年輕人學藝不精,急于求成,導致作品水平降低;其次,大量機械化雕刻作品混淆了大眾對傳統手工藝的審美和理解。“工廠化做不出高手,傳統工藝美術不適合產業化,它是一種精品路線化,它需要手工藝的靈活。”洪建華說,如今徽雕的藝術價值得到了認可,徽雕事業也正發展壯大,盡管還有些問題,但希望更多人能關注非遺文化,守住傳統,守住希望。

    作者 張俊 劉經宇 潘瑩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劉姍(實習)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