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走近抗戰老兵】王克福:最驕傲自己是一名抗戰老兵
記者 王雨 通訊員 王綱
提起那段在抗日戰場奮勇殺敵的戰斗經歷,老英雄王克福神情激動,仿佛又回到了當年那硝煙彌漫的戰場。
“我是35軍32師95團的炮兵……我這一輩子,最驕傲的事就是我是一名抗戰老兵!”9月1日,渭源縣清源鎮蛟龍村95歲的抗戰老兵王克福,向記者斷斷續續地講述了自己的抗日故事。
王克福回憶說,他1920年出生于渭源縣清源鎮蛟龍村南山社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家中姊妹7人,他排行老大。1941年農歷三月初四,他被抓了壯丁,后被分到國民革命軍傅作義部35軍32師95團。此后,二十歲出頭還沒成家的王克福隨部隊在綏遠一帶的陜壩、磴口、后套等地,輾轉多次與日軍作戰。
王克福說,當時,日軍指揮第26師團、騎兵集團、獨立混成第2旅團共3萬余人及偽蒙軍、偽綏西聯軍各3個師,大舉進犯綏西。王克福隨部隊去的時候,戰場已轉為防守階段,主要是驅趕日軍的殘余部隊,收復綏西。
“五原大捷之后,我們駐守河套地區,糧食供應十分緊張。我們在石嘴山集訓了大概4個月,訓練的時候條件差得很,一天只有兩頓飯,每頓飯只是一小碗米飯,飯前喝一碗水,飯后喝一碗水,肚子咕咕響。”王克福回憶道。
1943年6月初,駐包頭日寇乘十幾輛汽車,突然向駐西山咀地區的國民黨守軍發起進攻,王克福所在的35軍32師95團奉命連夜增援西山咀地區守軍。第二天日出時,他們成功將日寇進攻部隊全部擊退。
“1943年,我由步兵轉為炮兵。那時候全團只有四門迫擊炮。炮就是個寶貝疙瘩,一門炮由四個人操作,我是一炮手……”說起炮,老人依舊難掩內心的激動,“我負責瞄準,要調好角度板和瞄準角;二炮手負責填裝炮彈;三炮手安裝底座;另外一個是彈藥手……”
已經駝背的王克福,佝僂著腰,一邊顫顫巍巍地講述,一邊用雙手比劃著,一招一式,手法嫻熟、干凈利落。
隨著老人年齡的增大,有很多關于戰斗的細節已不能詳細陳述,但老人還是對幾次殘酷的戰斗印象深刻。他記憶最深刻的莫過于1943年收復安北縣的戰斗。
“當年,我們攻打被日寇占領的安北縣城,我被分在了三營。當時日本兵負隅頑抗,戰斗非常慘烈。我們選了比較有利的地形支好炮架,正準備瞄準時,日軍密集的炮彈打了過來,炸起的土將我一下子埋住了,好幾個戰友也在猛烈的槍炮中犧牲了。排長韓文智(音)發現了我,命令我站起來繼續瞄準發射。我哪有辦法站起來呀?我的背上是死去的戰友,腿上是死去的戰友。排長一把將我從土里拽起來,連聲問我負傷了嗎?我覺得耳朵里‘嗡嗡’地響,全是炮彈的聲音,眼睛也被土給迷住了,手掌也擦爛了,流著血。可是當時顧不了那么多,揉了揉眼睛,一骨碌爬起來,再一次選好位置,跟上排長進行戰斗。那次戰斗慘烈呀,一直打到晚上10點多才結束。最終日本兵滾回了包頭,安北縣也收復了。”就是在這次戰斗中,王克福老人的耳膜被震破,聽力幾乎喪失,眼睛也變得模糊起來。
抗日戰爭勝利后,1948年,王克福所在的35軍起義,軍部并入解放軍第49軍。同年,王克福光榮地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之后參加了解放蘭州戰役。
1951年,王克福老人復員回到老家,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種田生涯。
如今,老人的三個曾孫都考上了大學,全家人對老人都很孝順。王克福每月能領上鄉鎮復員軍人補貼和高齡補貼,閑暇時間非常喜歡看抗戰片,老人感到生活很幸福。“和犧牲的戰友們相比,我是幸運的。”王克福說。
文章來源:中國甘肅網-甘肅日報 責任編輯:劉姍(實習)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