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得人與拍賣公司簽訂成交確認書 趙曄嬌 攝
趙建龍展示集體土地使用證 趙曄嬌 攝
中新網德清9月8日電 (記者 趙曄嬌)“1150萬元成交!”9月8日,浙江省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拍賣第一槌在該省德清縣敲響。德清是全國33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縣(市、區)之一。該縣洛舍鎮砂村村20畝村級集體土地以957萬元起拍,在4名競買人的激烈爭奪下,最后以1150萬元的價格成功出讓40年使用權。這意味著,長期沉睡的農村資產被喚醒了。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縮小征地范圍,規范征地程序,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范、多元保障機制。今年年初,中央印發了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的工作意見,此舉意味著,農村土地改革進入新階段。
土地制度是國家的基礎性制度,隨著實踐發展和改革深入,現行農村土地制度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相適應的問題日益顯現,必須通過深化改革來破解。改革完善農村土地制度,有利于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有利于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有利于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
今年2月27日,經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審議同意,德清縣成為全國33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縣(市、區)之一,承擔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任務。
今天,伴隨著槌聲落定,洛舍鎮砂村村黨總支書記、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董事長胡金璋深刻的明白了長期沉睡的農村資產被喚醒的意義。
得益于這項具有破冰意義的改革,這塊土地的價值翻了番。胡金璋回憶說,就是這宗土地,曾經租給一個開礦的企業,自打2013砂村采礦停止后,這塊地就一直荒蕪著。當時,每平方租金4元錢,40年下來也就200萬元。現如今,1150萬元這個數字,讓村里喜笑顏開。
這塊地位于建設中的萬畝產業平臺東側,規劃用途為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依照試點實施方案,繳納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后,砂村村集體可獲得拍賣總價的68%。
“按規定,這筆資金作為集體資產,將列入集體公積公益金專戶管理,由村監委監督,可對外投資、股份合作、購買政府性債券等,用于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看到荒涼地成了聚寶盆,胡金璋激動不已。
成功競得該地塊使用權的林國祥是砂村本村人,由于看好畝產業平臺帶來的客流和商機,他打算開設賓館、餐飲等等。
在這之前,林國祥想要獲得該地塊的使用權可不是件容易事。這是因為,農村集體土地想要入市,必須先經過征地補償后收歸國有,才可以走招拍掛或協議出讓的土地轉讓流程。
在德清試點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就剔除了中間環節,大大激發了市場主體的活力和集體的積極性。對此,德清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楊衛東認為,這將全面激活農村土地資產,加快釋放改革紅利,促使農民保障更有力、集體資產更壯大、產業結構更優化、基層治理更有效。
“德清之所以能成為全國試點縣,與這些年的改革探索密不可分。”德清縣委書記項樂民說,統籌城鄉發展、城鄉體制改革、土地管理創新,近年來的三大重要改革舉措,為德清承擔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打下了堅實的機制和社會基礎。
記者了解到,為確保改革試點穩妥有序,積累入市操作經驗,該縣先期已于8月19日以協議出讓方式,成功入市了一宗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這也是全國第一塊以協議出讓方式入市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土地面積4040.9平方米,將用于商業旅游開發。
對于政策的落地,開發商——水月清華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建龍的心情可以用“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來形容。他說,“這塊地之前是鄉辦企業的機械廠房。早在2-3年前,我買下了這個廠房就想著開酒店,誰知道,政策根本不允許鎮集體土地用來經營,這筆錢算是打了水漂。”
峰回路轉,今天,趙建龍一見到記者,就翻開了手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集體土地使用證,指著德清經集用(2015)00000001號這行數字興奮不已,“這下子,我的酒店終于可以動工了,今年年底,我就能平整好土地,大干一場”。
全程見證拍賣會的國家土地監察上海局局長高向軍表示,德清此舉意味著浙江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實現重大突破,也走在了全國前列,具有里程牌意義。
下一步,德清縣將秉著審慎穩妥的原則,分期分批推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可入市地塊,探索健全“同權同價、流轉順暢、收益共享”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利修法”的改革成果,為中國的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打造一份“德清樣本”。(完)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