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城市 > 江蘇 > 正文

    南京女教師去英國教廣場舞:其實想跳民族舞(圖)

    南京女教師去英國教廣場舞:其實想跳民族舞(圖)

    熊曉玲說,跳廣場舞堅持下來后受益匪淺,精神狀態很好,而且減肥。 CFP 資料圖

    44歲的熊曉玲正在南京的家里準備行李,9月9日下午,她將啟程前往英國開始為期一年的教學。就在9月8日上午,一則“南京女教師將到英國教廣場舞”的新聞在網絡鋪展,網絡上諸如女教師把“垃圾文化”帶到國外的評論不絕于耳,而熊曉玲正是文中的女教師。

    她是南京一中高中部的一名英語教師,教學21載。

    江蘇省教育廳在英國埃塞克斯郡設立有江蘇漢語中心,面對??ぶ行W開展漢語教學。每年,南京一中都會派一位教師前往??そ虒W,這位教師將在英國工作至少一年,有的達到一年半。到目前為止,南京一中已先后派了6名教師去英國教學。

    這次將是熊曉玲第二次前往英國教學,2011年,是她第一次去。熊曉玲在英國的教學以語言為主,文化為輔,兩者相結合,“教授中文一些基本的表達,內容比較簡單?!?/p>

    除了語言,文化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熊曉玲介紹說,對英國學生來說,主要是要體驗中國文化,所以她要教授他們諸如書法、國畫、剪紙、折紙、舞蹈音樂等中國的民族文化。3年前,她在英國授課時,就被要求教授學生舞蹈,沒有跳過舞的熊曉玲想到了中國文化中的扇子,就去網上買來扇子,結合網絡視頻自學起來,然后教給英國學生。除此之外,她還教過學生太極。

    此次去英國教廣場舞,熊曉玲解釋,并不是大家想的那樣,英國那邊一位負責課程設計的教師問她會不會民族舞,她就想起自己正在跳的廣場舞里面也含有民族舞成分,就問可不可以,對方同意了。熊曉玲從開學前就開始“惡補”廣場舞?!爸岸际侨齑驖O,兩天曬網,現在開始惡補了?!?/p>

    9月8日下午,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聯系到熊曉玲,就中英教育的差別進行了對話。熊曉玲介紹,英國課堂更要求趣味性和學生體驗參與,課程內容反倒是其次。這與中國是相反的。

    談及此前在英國的教學經歷,熊曉玲結合今年8月英國BBC播出的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評論說“沒那么夸張”。

    紀錄片展現的是,英國一所中學開設了一個“中國實驗班”,抽取50名九年級學生,由中國教師上課,一個月后和同年級學生一起參加測試。片中,學生一開始上課吃東西、講話、化妝,紀律散漫,經過中國教師嚴格的管理,最終在考試時勝出其他同學。紀錄片中還表現了英國學生在接受中國式教育時,抗壓能力不夠、畏難的情緒……比如,一位英國女孩成績優秀,但卻因在體育課上的表現不佳而流淚。

    熊曉玲認為英國學生的確存在畏難情緒,但在紀律方面,其實并不像紀錄片中表現的那樣。

    南京女教師去英國教廣場舞:其實想跳民族舞(圖)

    【對話熊曉玲】

    英國課堂教學內容少,但學生體驗多

    澎湃新聞:在英國,主要教授什么?

    熊曉玲:我們教學以語言為主,文化為輔,兩者相結合。在語言方面,主要教授中文基本的表達。雖然教授的話題和國內一樣,但是內容更簡單,而且沒有固定的教材,我們會根據不同的資料整合,分成不同的話題來組織課程。

    在文化方面,就是讓他們體驗中國文化,比如書法、國畫、剪紙、折紙、舞蹈音樂等中國的民族文化。舉個例子,我們教數字,不是僅僅教數字,還要教lucky number,英國也有自己的lucky number。我告訴他們,中國的lucky number是“8”和“6”,中國的車牌號或者電話號,如果含有“666”或者“888” 的時候,大家都會非常開心。他們就很吃驚,“6”為什么是幸運的呢?因為在英國“6”是魔鬼的意思,他們會對這種文化差異非常感興趣。

    澎湃新聞:聽說這次你要去教廣場舞?

    熊曉玲:大家都聽說出去教書是教廣場舞,其實不是,而是順帶著一點。英國那邊一位負責課程設計的老師問我會不會民族舞,我說我跳的廣場舞里面有民族舞,可不可以?我去跳,肯定要符合中國特色,而且他們小孩能學,一定要根據他們的情況要做一些調整。

    澎湃新聞:網上有人覺得廣場舞是垃圾文化,教廣場舞是把垃圾文化帶到國外。

    熊曉玲:我覺得這是誤解。不跳廣場舞的人認為這是擾民,跳舞的人年紀也比較大,覺得他們登不上大雅之堂。事實上,很多女教師堅持下來后受益匪淺,精神狀態很好,而且減肥,關鍵是要天天跳,每天四五十分鐘。

    澎湃新聞:這次去英國跟上次是同一個學校嗎?

    熊曉玲:我們在那邊每天都跑不同的學校,大多數學校是一周一次。最多的一次一天去了6個學校。我上午跑了一個學校,掐著點趕火車趕公交,上另外一節課;上完半小時課,步行去一個小學上課,然后再走回另外一個學校上課……每周都要跑的有6、7個學校,其他很多是體驗課,不用每周都去。英國學校大部分課都在下午,每節課一般一個小時。

    澎湃新聞:感覺中英教育有哪些較大的差距呢?

    熊曉玲:我在英國也會申請去聽英國老師的課。我覺得有些課課堂內容很少,可能太輕松了。但是有些課,還是值得借鑒的。他們的課堂都有學生體驗、動手參與的過程,雖然教學內容少一些,但是學生體驗會多一點。這大概就是他們的教學理念。

    比如,老師講完一句對話或是文章,就讓學生在電腦上把它打出來,然后在旁邊配上相應的圖片,學生很自然的就在那邊抄起來了。我想,抄的過程雖然很簡單,但是學生同時在思考搜索要配什么圖片,這加深了他對文章的印象。

    而我們中國在教學內容方面,強度絕對要大一些。我覺得我們要學習英國教育中這一點 ,為學生營造可以體驗參與的教學環境。

    我在中國教高三,壓力很大。跟那邊對比,壓力不同在于,在那邊備課要設計活動,課堂要有趣味。一小時如果都是語言,他們一會兒就哈欠連天。但是我又總覺得也不能純趣味,在趣味里面又想把知識點融進去。

    澎湃新聞:你回來之后,有把這些經驗用于教學嗎?

    熊曉玲:有,我喜歡讓學生討論。討論沒有正確與否,就看誰給的理由充分。江蘇高考的英語越來越難,尤其是作文,討論對他們開闊思路、分析原因都是有利的。

    澎湃新聞:但高三教育節奏很快,而且都是以考試為主,英國的經驗在我們的課堂上發揮的空間大嗎?

    熊曉玲:這肯定要平衡。如果要面臨高考了,這種自由的課堂就會少,要以考試為主。

    外國教師也會懲罰中國學生

    澎湃新聞:你感覺教學過程中跟英國學生的交流怎么樣?

    熊曉玲:還好吧。最近BBC里面提到的那種情形我還沒怎么碰到,因為我們教的中文是選修課,來選修的學生都是成績不錯的,習慣也都還不錯,總的來說課堂紀律也還好,而且班級沒有50個人,只有20多個人一個班。

    我記得有一個學校,是全體學生都來上中文課。但是學校已經把學生分為好中差三個等級,差的那個班一般都有老師坐在后面,如果有學生表現不好,老師已經把他們揪出去了。我覺得還是蠻有紀律的。

    澎湃新聞:你覺得BBC紀錄片不是很符合現實?

    熊曉玲:我沒看到那么夸張的。

    澎湃新聞:那你看到哪些接近的嗎?

    熊曉玲:有。比如說如果老師講的有問題,英國學生會馬上站起來跟你說,所以我在課堂上會被學生提問,就要解釋。還有一點,英國學生有畏難的情緒,怕困難,這跟紀錄片里面也接近。比如說,我們上折紙課,相對來說很放松,應當都是很開心的。但我教他們折動物,折中國12生肖,他們只能折個簡單的,稍微難一點,他們就會說“老師,我不會啊我不會啊……”

    澎湃新聞:BBC紀錄片把英國學生帶到中國課堂,發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你覺得,如果把中國學生帶到英國課堂,會發生什么?

    熊曉玲:我也覺得有必要這樣,看看我們中國學生有什么反應。BBC拍完反響很大,大家都會來反思,但并不是說英國的教學特別差,中國的特別好,只是說中國教學在抓小孩成績方面是不錯的。但是通過紀錄片英國會反思,他們的小孩在學習上的態度的確比我們的學生要差一些。有了這樣的認識,他們要做一些教育改革會容易一些。

    如果把英國的老師引進過來,也會發生一些事情。我覺得我們中國學生可能也會不適應。

    澎湃新聞:哪些方面呢?

    熊曉玲:中國學生已經適應了考試,如果不考試,他恐怕就不會認真的學。這是我的看法。

    因為我們學校曾經有兩個班,外教給學生上課,課堂以討論、批判性思維為主。外教會設計一個話題,讓學生討論看法,比如對中國人的面子問題怎么看。外教跟我說,中國學生不喜歡討論,即便他們被喊起來講話,“他們要講什么我都知道了,因為他們講的都是一樣的”,我聽起來就很難受;還有就是,學生有時候不喜歡聽了,就消極怠工。

    外國老師也懲罰中國學生。我們外教說,學生不聽話,他(她)會關緊教室門,關掉電風扇,不開空調,把大家悶在里面,悶個十分鐘。外教也很生氣。英國老師來中國說不定也會水土不服,學生也會,但這確實是個很深刻的體驗。

    更多精彩新聞請點擊>>>澎湃新聞網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