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遷老宅為一幢磚木結構二層小樓,一樓進門處的磚雕門樓保存完好。/晨報記者張佳琪
晨報記者葉松麗佟繼萍
虹口區一動遷基地內發現一幢民國時期老宅。這是一幢磚木結構二層小樓,磚雕門樓保存完好。昨天,這幢老建筑在網上引起關注,部分人表示:“該建筑疑似歷史保護建筑,應該保護,而不是拆除。”對此,晨報記者向相關部門詢問后得到答復:該房屋并非保護建筑,屬石庫門建筑,存留價值較小。
磚雕門樓風骨猶存
昨日,讀者李先生向晨報反映,北外灘東長治路、商丘路一動遷基地內,一幢保存完好的青瓦二層建筑正面臨被拆除的厄運。該建筑雕龍畫柱,古色古香,磚雕門樓格局完好,“賜福迎祥”四個大字隱約可見,疑似歷史保護建筑。
記者隨即趕到北外灘東長治路附近。這里是虹口區67、71街坊的動遷基地,經過一番勘察,記者找到這一幢二層小樓。
該院落的門牌號為西安路261號甲,整座院落坐北朝南,主體是一幢灰黑色磚木結構兩層小樓,兩側高,中間低,左右對稱,旁邊搭建出多間小房間,還有一個約70平方米的院子。墻面、玻璃窗上都寫上了“拆”字,房屋早已搬空。拆下的房梁、地板等木料堆放在院子里,最粗的房梁直徑約50-60厘米。
征得施工人員同意后,記者走進老宅一睹芳容。老宅雖被拆得七零八落,但仍留有幾許風骨。一樓進門處是一個保存完好的磚雕門樓,上書“賜福迎祥”四個大字。穿過門樓,乃一天井,天井四周的木質欄桿、護板上雕刻精致,約4種不同花紋堆疊在一起,十分美觀。左右兩間朝南的大房間,中間偏北有木質樓梯通往二樓,樓梯西側有一間小房,樓梯北側還有兩間朝北房間。拾級而上,一樓的部分天花板已不完整,幾根稀疏的木條勉強支撐,二樓格局是兩南房、兩北房,一個二層閣,其中一間南房面積較大,有16-17平方米,仿佛是曾經的主人房。樓梯旁邊有一把金屬梯子,記者登梯爬高,眼前出現了一個四五平方米的曬臺,屋頂灰色瓦片也保存完整。
拆遷前居住條件很差
老宅早已人去屋空,但西側的全木結構老房和北面的老石庫門房仍有居民“留守”。其中一位老者稱,從他祖父開始,一家人都住在這幢全木結構二層小樓內,至今已達120年。據他了解,西安路261號老宅的年紀比他家的全木小樓輕一點,比北面的石庫門房子老一點。
拆遷前,西安路261號一共住了3戶人家。這里居住條件很差,沒有輸氣管道,家家還使用液化氣罐做飯。周邊居民表示,這幢房子看上去比周邊其它建筑更漂亮,比較具有保留價值。
記者在虹口區67、71街坊房屋征收辦公室看到,大多數居民已順利簽約。公示信息中,記者找到了西安路261號、西安路261號乙、西安路261號丙3個相關門牌號碼的信息,房屋性質主要為公房,也有少數私房,房屋類型均為舊里,承租人共有10余位,評估價在2.5萬-3萬元/平方米。
虹口區文史館:類似建筑還有多處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位于多倫路文化街的虹口區文史館,試圖查找西安路261號甲這棟民國建筑的歷史資料。相關負責人看到網上圖片后告訴記者,這是一處石庫門建筑,在虹口區乃至全市都比較多,且建于1937年前后,又坐落在西安路,應該不屬于保護建筑。該負責人舉例說,如唐山路一帶也有多處類似建筑,因為沒有特色和史料價值,也沒有列入保護范圍。
隨后,該負責人查閱虹口區優秀歷史建筑和名人故居等保護建筑登記名單,并沒有找到關于西安路261號甲房屋的記錄。該負責人說:“既然不在名單內,肯定就不屬于保護建筑。”
該負責人向記者解釋說,如果他們要確定某房屋為保護建筑,區文管部門會向上級單位申報,綜合考慮它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等要素,經審批后,才能成為保護建筑。有些市民出于動遷補償等目的,經常向他們反映說某一處房屋是歷史文化建筑,需要重點保護,但他們調查下來,并不是那么回事。
不過,也有專家建議,如果在拆遷過程中發現此類整體保存完整的老宅,相關部門應組織人員進行評估,避免簡單盲目拆除。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