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城市 > 新疆 > 正文

    新疆阿拉山口: 申建自貿區 構建中歐班列集結地

    新疆阿拉山口: 申建自貿區 構建中歐班列集結地

    新疆阿拉山口岸喀納斯湖 CFP 資料

    作為亞歐大陸橋在中國境內的西橋頭堡,新疆阿拉山口正在籌謀新一輪的功能升級。

    近日,新疆阿拉山口市副市長、口岸管委會副主任劉季洲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阿拉山口綜保區已經復制推廣了上海自貿區的14項政策,正打算單獨申報第三批地方自貿區,打造向西開放的前沿口岸,從而加快阿拉山口市由通道型經濟向區域型經濟轉型的步伐。

    阿拉山口綜保區管委會副主任潘澤明對澎湃新聞說,阿拉山口希望在現有的綜保區發展基礎上,達到一定的規模和需求以后,逐步升級成自貿區,但目前尚未開始編制申報方案。

    阿拉山口是中國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也是新疆打造絲綢之路核心區的重要節點城市。

    擬申報向西開放的自貿區

    對于阿拉山口綜保區如何更好轉型自貿區,潘澤明表明了兩個愿景,一是發揮綜保區的自身特色,將阿拉山口綜保區建設成國際分撥配送中心,營造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的發展,使大量有色金屬、礦產品、進出口整車等大宗商品進入綜保區聚集,打造陸路上的最近口岸;二是整合全國的中歐班列資源,形成多式聯運的模式,從而降低物流成本,形成集聚效應,凸顯出綜保區的核心競爭力。

    阿拉山口綜保區于2011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是新疆第1個綜合保稅區,總體規劃面積10.9平方公里。園區分兩期建設,一期圍網區5.608平方公里,于2014年6月正式封關運營;二期已啟動基礎設施建設。

    阿拉山口綜保稅初期著力打造1個中心(國際物流分撥配送中心)、6大倉儲交易平臺(進口油氣、進口糧油農副產品、進口金屬礦產品、進口木材、進出口消費品電子商務平臺、整車進口展示等)、培育4類加工制造業(油氣加工業、糧油加工業、建材加工業、出口機電及電子產品裝備制造業)。

    截至目前,已有涉及國際貿易、物流服務、保稅倉儲、油氣倉儲加工、糧油加工等領域的42家企業在阿拉山口綜保區注冊或入駐。綜保區自封關運營以來,完成通關過貨47萬噸,貿易額19億美元。綜保區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是,打造跨境電子商務公共平臺,為發展大宗商品交易奠定基礎。

    哈薩克斯坦向中國的出口并沒有我們這么迫切

    阿拉山口的另一招牌是,新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

    借助第二座亞歐大陸橋搭建起的“渝新歐”、“漢新歐”、“鄭新歐”、“義新歐” (已開通16個)等“東來西去”的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阿拉山口開通了中國內陸城市至歐洲市場的直通車,有力推動了國際聯運機制和模式的不斷完善提升。

    “我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新亞歐大陸橋的貫通就是“一帶一路”的先行布局。沒有這些大通道,也談不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當路貫通以后,還需要有物流。而有了保稅區,讓貨物落地,把這條經濟帶越做越寬,就能夠形成一個巨大的節點,通過無數個節點的支撐,‘一帶一路’將變得更加豐滿。”阿拉山口市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口岸管委會副主任、政法委書記狄永江此前在接受上海證券報專訪時稱。

    阿拉山口岸的歷史,比阿拉山口市的建市時間還要早。阿拉山口鐵路最初設計年換裝能力270萬噸,但1991年過貨量僅為15.8萬噸。四年后的1995年即突破100萬噸,2005年突破1100萬噸。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達到1775萬噸,屢創歷史最高紀錄。

    劉季洲說,“阿拉山口近幾年發展迅速,對外貿易的吸引力強,向西開放的欲望強烈,但哈薩克斯坦向中國的出口并沒有我們這么迫切,這樣的差異變化越來越明顯。”

    基礎設施聯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劉季洲向澎湃新聞解釋,阿拉山口口岸對面的哈國多斯特克口岸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較為滯后,換裝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中哈兩國貿易的發展和阿拉山口口岸國際大通道作用的更大發揮,希望可以通過貿易往來推動哈薩克斯坦,加快多斯特克口岸基礎設施建設。

    據介紹,阿拉山口口岸進口貨物主要是石油、金屬礦石、鋼材、廢鋼、化工產品、化肥等;出口貨物主要是輕工業品、礦物性建材、工業及工程機械和過境集裝箱等。進口量遠大于出口量。

    中歐班列集結地

    經阿拉山口口岸出境的中歐國際班列所運貨物主要為電子產品和家電。中歐國際班列所運貨物運行時間普遍在16天左右,比海運節省20天左右,運輸成本只有空運的四分之一左右。經中歐國際班列到歐洲的貨物,定點、定時、定線、定車次、定價,中途不用停靠等候重新裝卸車皮。

    澎湃新聞記者從阿拉山口采訪時了解到,受益于國家實施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2015年1至7月份,阿拉山口累計監管中歐國際貨運班列234列,17136個標箱,貨重77227.53噸,同比分別增長1.72、1.3、9.58倍。

    阿拉山口市口岸辦公室副主任楊洋向澎湃新聞表示,中歐國際貨運班列數量驟增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施行“24小時預約”通關模式,不斷強化與聯檢單位、鐵路部門的協調配合,助力國際班列運行常態化;二是國家實施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內地省份開通發往歐洲的貨運班列熱情高漲,義新歐、烏北班列相繼開通;三是內地跨境電子商務、保稅展銷中心、整車進口等新興業務的開展,對組織中歐國際貨運返程班列貨源發揮了重要作用。

    阿拉山口站裝卸車間黨總支書記陳巖介紹,阿拉山口的集裝箱有兩個來源,一部分是返空箱,一部分是國外貨主發過來的貨箱,目前主要以返空箱為主。

    國外的貨箱到達本地,先是卸車,要通過阿拉山口的海關、國檢的查驗,即是所謂的報關報檢,隨后,換裝部門根據下達的通關指令開始進行換裝。50節車廂,半小時即可全部換裝完畢。

    更多精彩新聞請點擊>>>澎湃新聞網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