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庸:《天龍八部》
這是我翻看次數最多的金庸小說,好像在中學時代寫過一篇上萬字的讀書報告。不過小說角色的人性刻畫,要累積足夠的人生經驗才能真正了解。喜歡喬峰,因為他懂大是大非,但不是天天悲天憫人的窮酸,雖然能和各色人等交朋友,卻毫不戀棧,知所進退。從前不明白喬峰的悲劇來源,不相信馬夫人會因為喬峰在大會上對她目不斜視就設局陷害,后來才知道,世間真的充滿這種人。慕容復是一個悲劇富二代,其實已經很有作為,但連人生路向也沒有選擇權,只能越陷越深。鳩摩智學習逍遙派“小無相功”的經歷有實用價值,令他幾乎成了當世武功最強的人,而且武功全失后,卻有全書最幸福的結局。玄慈方丈把私生子的秘密隱藏了數十年,好比當代成名人物總有不可告人的黑材料,反而令他的行為更符合人性,更有魅力。這些,第一次閱讀怎么能領略呢?
2.黃仁宇:《中國大歷史》
中學第一次讀時,驚覺中國史教科書是何等不濟,也發現歷史、國際關系可如何解構、重構,感覺提升了一個層次。我從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不太在意旁人的不同立場,量度事物另有標準,部分也是少年時受這本書的啟發所致。
3.衛斯理:《頭發》
也是初中時代,從這本科幻小說的“ABCD”,啟發了我對不同宗教典籍的另類解讀,隨之看了一堆不同神與外星人關系的書。直到現在,有人天天在身旁祈禱,我也會問“是否通訊器壞了”,何解如此形式主義。
4.李天命:《李天命的思考藝術》
中學時代曾經很迷的書,這本書確實影響了一代人。最受啟發的不只是拿著“語理分析”去辯論的少年往事,還有發現“語理分析”可以和愛情、宗教、文學、科學、時事crossover(編者注:交叉),令人覺悟只要專于一點然后延伸,必能建立自己的天地。李天命在哲學界內外引起的爭議與狂熱,本身也是相當有趣的現象。
5.馬基雅維里:《君主論》
這本書不能亂讀,必須有briefing和debriefing(導讀和解構),真正詳讀還是在大學階段。當時老師同時講解滿口仁義道德和滿口利益陰謀的馬基雅維里,教導我們用前者調和后者(道德也可符合和推進利益)、用后者監察前者(道學家有不少在消費道德,或私德很糟糕),令人受用終生。
6.亨廷頓:《文明沖突與世界秩序重建》
我第一次參加學術會議發表論文,就是批判這個理論的大會,而“文明沖突論”方法學上的十大問題,一直是我課堂上的教材。但其實我很欣賞亨廷頓這種自創理論的方式,也經常思考為什么明明這個推論的數據和方法都有問題,結論卻如此有影響力,所以,這本書可說是國際關系的“入門心魔”。
7.柯南道爾:《福爾摩斯探案全集》
這套書里的一半故事,都是小學時代父親在床頭講給我聽,然后我才找原著讀。其實一直不認為福爾摩斯的推理情節特別精彩,卻很喜歡書里的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背景,第一次接觸國際關系角力的故事,就是從福爾摩斯里看來的,例如《海軍協議》《布魯斯帕廷頓計劃》《第二塊血跡》《波斯米亞丑聞》等,都涉及外交層面。后來終于有機會到Baker Street的福爾摩斯“故居”參觀,實在仿如朝圣。
8.毛澤東:《矛盾論》
我經常對學生說,政治科學就是講究“劃線”的藝術,其實人生也是,每一個決定,都是劃一條線,如何用沙盤推演未來,如何處理人際關系,主動為必然出現的對手framing(編者注:設計預案),怎樣利用敵人,《矛盾論》都令人深有啟發。當香港學生都不讀毛澤東,《矛盾論》反而出現在不少美國大學的參考書單上,包括當時我讀的那間。這本書(其實只是一篇長文)同樣需要導讀,不過既不應像傳統的那樣糾纏于術語,也不必像西方哲學那樣深究作者是否違反黑格爾辯證法,閱讀方法應是隨手找來不同現實案例,嘗試應用“矛盾論”,再問具體問題,例如表面矛盾掩蓋的本質,如何制造、響應和打散二元結構,慢慢就能融會貫通。身處此刻變革中的地方,此書應列必讀。
9.布萊恩·拉平:《帝國斜陽》
記得初中時,電視上每周播放一次這系列的紀錄片,講述英國如何從不同殖民地撤退,那是第一次比較深入認識肯尼亞、加納、塞浦路斯等國家。然后買了原著來讀,對了解英國管理全球殖民地的手法,是很好的入門,也啟發了我從此把香港放在全球框架內閱讀。當時還買了文匯報出版的“山寨版”,比較其選擇、放棄哪些內容,更是很好的學習經驗。
10.梭羅:《瓦爾登湖》
多年前一個偶然機會讀到這本書,發現不少章節很能呼應我時常獨處的心境,而我也是經常用第三人稱觀察自己的人,就不斷向朋友推介。不少朋友認識作者梭羅,都是通過他提出的“公民抗命”,但《瓦爾登湖》卻是他隱居生活的紀實,出世與入世、在地與離地之間,給人不少啟發。
11.李光耀:《李光耀回憶錄》
小時候看了一次,沒什么感覺,到了大學時代再看一次,才了解到一個華人精英領導一個集團,在復雜的國際環境里,像打機(編者注:打游戲)那樣建構一個獨立國家,并將之發展至今日規模,還能屈人機(編者注:電玩用語,這里指使對方無力招架),是何等夸張的奇跡。自此一直對新加坡有特別感覺,仿佛屬于自己的平行時空,有時不禁想,要是從小生長在那里,人生會有什么不同……
12.張五常:《賣桔者言》
中學時代認識經濟學的入門,實時影響是經常以“交易成本”與家人解釋自身行為。后來逐漸發現,就是不做生意,交易成本、信息成本、Entry Barrier(編者注:進入壁壘)、Natural Monopoly(編者注:自然壟斷)、邊際效益等概念,放在其它行業也很有用,啟發了我們不用理會學界給予的傳統枷鎖,只要能應用一些經濟學概念建構自己的世界,也能很好地生存下去。
13.老子:《道德經》
在美國大學讀“中國經典”原來是打算“屈機”(編者注:電玩用語,這里借指容易獲得學分),后來才知道中伏,但又發現原來用英文讀《道德經》(劉殿爵譯本)比中文易明,然后讀回中文卻另有發現。雖然每一句都可以是truism(編者注:自明之理),但道家思想對調適過分進取的人生觀也好、對作為策略思考也好,都確實大有幫助,例如對研究中國外交戰略,就是絕配。順帶一提,“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正是此間我城需要理解的。
14.陶杰:《泰晤士河畔》
認識陶杰的書早于認識其人,初中時在報章看他的散文,有眼睛一亮的感覺,直到去美國讀書前,找他提點首次見面,原來已認識近二十年。我有勇氣在大學讀國際關系,也是受他鼓勵,“唔(編者注:粵語,不)讀經濟都餓唔死”。不少人閱讀陶杰有三部曲經歷,“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求學時為其才學、文筆所折服;到了書讀了一些,就愛從散文或節目找碴,然而見樹不見林,氣概越找越酸腐;唯有到了人生閱歷提升,才懂得他每天把不同信息和諸子百家瞬間融會貫通的功力。這本《泰晤士河畔》文筆秀麗,我小時候是用來學修辭的。
15.萊布雷希特:《誰殺了古典音樂》
由于小時候學琴,對一些古典音樂家也略有涉獵,這本書講述古典音樂界如何“捧明星”、爭上位、賺巨款的手段,不但令卡拉揚、帕瓦羅蒂等大師的形象變得“立體”(其實是有點幻滅),那些業界的潛規則,放在其他行業身上(包括道貌岸然的學術界)也頗適用。單看這一面,容易變得cynical(編者注:相信人皆自私自利);不知道這一面,又會太天真太傻;如何取其平衡,就是成年人的學問了。
16柏楊:《中國人史綱》
小時候很喜歡這本書,但逐漸發覺柏楊標新立異有點過頭,而且缺乏統一的基準,而且引述觀點一般不指明出處,一切都犯了學術大忌。然而,這本書的文字十分精妙,又實在能啟發未入門的人多讀歷史。當年甚至被這本書引誘,買了全套《柏楊版資治通鑒》做生日禮物。
17.羅亞:《政治部回憶錄》
很久以前讀的一本奇書,以“當事人”身份,講述港英殖民時代的政治部運作,如何監控政治人物、處理社會運動、和外國勢力周旋等,絕對能溫故知新。本書講述的不少當事人依然健在甚或活躍香港,一切各有前因。一般父母絕對反對下一代從政,與政治部的存在關系至巨。
18.畢華流:《主席手記》
因為這本書,對自己的中學很有感情,也很期待參加“課外活動”,這是不少學生“脫宅”的階段。以今日角度,當年中學生實在出奇地單純,恐怕在iPhone的世代,再也找不到那種純樸情懷。偶爾拿起來懷舊,也是為了尋找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