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柏林市克羅伊茨貝格區難民中心的外景
新華網北京9月22日電 據新華社客戶端報道 “這里的人都很友好,我們在這里生活得很好,”來自巴勒斯坦的瑪麗亞這樣告訴前來參觀難民中心的記者們。
為了躲避動蕩,瑪麗亞和丈夫以及兩個孩子幾年前離開了家鄉。起初他們曾到周邊國家尋求避難,但因特殊的“無國籍”身份未能有結果。在了解德國的制度能夠幫助自己后,一家人幾經輾轉最后來到德國避難。
瑪麗亞一家目前居住的這個難民中心位于柏林市克羅伊茨貝格區的一個普通住宅區,環境幽靜。這家由養老院改建的公寓2012年冬天開始運營,現在居住著約400名難民。他們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不少來自敘利亞、伊拉克這樣的戰亂地區。
圖:來自巴勒斯坦的瑪麗亞(中)向記者介紹自己的經歷
像這樣的難民中心在德國各城市還有很多,它們是難民到達德國后的第二個落腳地。按照德國的制度,難民初抵德國后的前3個月都生活在所謂的“第一收容所”,進行登記和提交避難申請等事宜。3個月之后,根據德國各聯邦州以及所轄市縣的分攤額度,難民會分流到德國各地的難民中心繼續生活,并等待避難申請的審批結果。
位于克羅伊茨貝格區的這家難民中心,與本地一些相關協會和組織都進行著合作。同時還有志愿者參與難民的安置工作,他們需要有較好的語言和人際溝通能力。管理方認為,將難民中心設在城市中心,既方便與其他機構的合作,又有利于難民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近期難民潮的出現,使難民中心的安置工作和對人手的需求都有明顯的增長。
圖:難民中心一層的公共活動區
記者來到難民中心采訪時接近中午,可以看到不同膚色的人進出難民中心。中心的一層是公共活動區域,有兒童活動室、教室等房間。樓上則是難民的生活區域。由于近期大量難民的持續涌入,德國相關部門的安置工作面臨巨大挑戰,“第一收容所”難民“積壓”等新聞時常見于報端。難民中心管理人員表示,相較于“第一收容所”,難民中心的壓力相對小了一些,情況也更為有序。
難民中心負責人蘇珊介紹說,難民中心并不提供一日三餐。按照德國相關法規,難民及子女每月會得到一定金額的補助,用于購買食物、日用品等基本的生活花銷。此外,難民也享有接受醫療服務的權利,難民中心的工作人員會在預約醫生、語言翻譯等方面為他們提供幫助。
那么,難民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樣的呢?通常,早上起床后,有孩子的人會送子女去幼兒園或學校。在德國,難民的子女也有接受教育的義務。之后,避難申請已獲批準的人需要去上德語課。按照德國相關規定,難民身份得到認可的人必須要參加“融入課程”,學習語言、了解德國社會和文化。其余的時間,人們可以購物、料理家務、探親訪友等。
圖:公共活動區的一間教室
由于是集體住宿的形式,難民生活在一起也需遵守規章制度,例如晚上10點以后不能再接待訪客,不能過吵、播放大音量音樂等。這些都有工作人員進行監督。
有記者問到,難民來自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語言、文化和信仰,生活中會因此發生沖突嗎?
“他們都是從戰爭等惡劣的環境中逃離出來來到這里,所以都希望過和諧、快樂的生活,”蘇珊說道?!案嗟臅r候發生摩擦也是和所有鄰里一樣的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沖突,比如誰沒有按時打掃衛生、誰聲音太大等等。在因為語言等原因產生誤解的時候,工作人員會進行調解?!?/p>
圖:難民中心的兒童活動室
難民在難民中心生活的時間有長有短,這取決于避難申請審批的情況。未獲得批準的人要離開德國回到原籍國。而得到難民身份的人也就獲得了在德國居留的權利,可以搬離難民中心逐步開始下一步的生活,工作人員也會在尋找住房等問題上給與幫助。所以,在難民中心居住的人是不斷流動的。如果有空位,管理人員會上報相關政府部門,等待安排新人入住。
如今,瑪麗亞一家人已經在柏林生活了兩年時間。她說自己很滿意目前的生活,平時有空閑時會經常外出去了解柏林這個城市和人們的生活。
“在一個新的國家和環境中開始新生活會遇到困難,但是我們得到了當地人的幫助,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們并不孤單,”瑪麗亞說。
她坦言,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難還是語言問題,“我會繼續努力學習德語,我的家人也都想學習德語。我們要學好語言,以后還要找一份工作,像普通人一樣地去生活?!?/p>
文/圖:新華社柏林分社記者何夢舒
編輯:班瑋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