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英國廣播公司網站
外媒稱,如果想了解人類如何進化,就有必要對幾類物種做一番認真研究。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9月24日報道,作為人類的近親,黑猩猩就是一個很理想的研究對象,它能為人類始祖類人猿的研究提供線索。基于同樣的原因,猴子也值得研究一番。
報道稱,另外,一些不相關但是以擁有智力和大體積大腦而著稱的動物也值得探究,比如烏鴉和海豚。
你肯定不會去研究大熊貓。盡管很萌很可愛,但是它們跟人類毫不相關,因為它們既非人類近親,而且智力水平也一般。但是一項新近研究發現,大熊貓和人類的進化可能有非常密切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可能有助于解答關于人體結構的一個最特別之謎:人為什么直立行走?
報道稱,人類與大熊貓均為哺乳動物,包括犬、鼠和熊在內的大多數哺乳動物在大多數時間里均依靠四肢支撐身體。
動物在用四足行走時,背部沿水平方向與地面平行。這種姿勢反過來決定了動物背部骨骼的排列方式,以及背部與四肢骨骼的連接方式。
報道稱,大熊貓在大多數時間保持坐姿,人類則不同。人類的背部和脊柱直立,與地面垂直,猿類動物也常常采用這種姿勢。
問題在于,動物界什么時候出現了這種直立姿勢,為什么會出現?為了找尋問題的答案,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加布里埃爾.羅素(Gabrielle Russo)和紐約大學的斯科特.威廉姆斯(Scott Williams)決定將人類與其他背部直立的動物進行比較研究。
報道稱,由于猿類和猴類在歷史上曾經經歷了與人類同樣的進化壓力,導致很難理清有哪些因素造成了那些特定的進化變異。因此,他們決定研究其他背部直立的動物。這就是為什么要把大熊貓作為研究對象的原因。
和其他熊類動物一樣,大熊貓一天內有很長時間是以背部直立的姿勢端坐在地上。
羅素和威廉姆斯希望了解大熊貓的脊柱是否像人類一樣曾經在遠古的進化過程中改變了形狀。
報道稱,大熊貓脊柱下半部的椎骨數量較少,同時形狀較為特殊。
如果上述性狀同為進化的產物,就說明大熊貓和人類出于類似的原因而進化出直立姿勢。而如果大熊貓的脊柱形態與人類不同,則說明大熊貓進化出直立姿勢的原因與人類不同。
他們比較了大熊貓及其近親——熊的椎骨形狀。
與其近親相比,大熊貓脊柱下半部的椎骨數量較少,同時椎骨形狀也不相同。當我們形狀如猴類的祖先進化成為古猿時,也發生過同樣的變化。上述研究結果發布于《人類進化研究》雜志上。
如果大熊貓和靈長類動物是由于同一原因而各自進化出直立姿勢,這個原因會是什么呢?
傳統研究認為,靈長類動物的特殊脊柱形狀是由于其用雙臂在樹枝間懸掛跳躍,以及在垂直樹干上攀爬的習性所造成的。但是大熊貓卻沒有這兩種習性,因此,羅素和威廉姆斯認為上述原因站不住腳。
報道稱,真正的原因可能很簡單:坐姿。
“大猩猩每天花費大量時間直立坐在在地上吃竹子和其他植物的葉片,”羅素和威廉姆斯說。坐在地上能解放它們的雙手,用來抓取和整理樹葉。大熊貓每天也有大量時間坐在地上吃竹子,因此可能也經歷了類似的進化過程。
羅素和威廉姆斯認為,大猩猩可能是在1500-2000萬年前開始進化出直立坐姿的。
“Pierolapithecus 等古猿化石表明,其下部椎骨已經為適應直立坐姿而改變了形狀,”他們說。
報道稱,人類的祖先是在1300-700萬年前與其他古猿物種分道揚鑣的。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