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瑜,字懷瑾,齋號晏石齋,民族,漢,甘肅禮縣人,中國青年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翰林書畫藝術協會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考級,注冊教師資格證考官,甘肅春雨助學公益協會名譽會長,禮縣青年書法家協會理事,秘書長,名譽主席,觀音山書畫院院士,吳讓之書畫院會員,瑞緣軒書畫院院士,永興書畫藝術協會會員,水寒文學社社員,書法部總負責人,觀音山文學社社員,透世文學社社員。
作品多年來參加國內外各類大展賽累計200多次,2013年書法作品獲“炎帝文化碑林征稿”二等獎,2014年書法作品入展第七屆書法篆刻展電視書法大獎賽”三等獎。榮獲全國總工會成立書畫展三等獎、“孔圣杯”國際書畫大賽二等獎、首屆全國“環保杯”書畫展三等獎。參甘肅省第四屆書畫展獲精英獎。韓國亞細亞招待展、大田研墨會書藝展,并“西泠百年”全國書法展入展。2015年被評為中美杰出華人,作品與辭條入編《中國當代書法家辭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科學中國人•中國專家人才庫》、《中國當代青年書畫家大辭典》、《中國當代書畫名家潤格大全》等大型辭書。
種墨書道 見功顯心
——王瑜先生書法品賞
張旭光
“神州一條龍,蜿蜒敢山中,世上渾不見,獨現在禮縣”,這是禮縣書法屆對王瑜先生的評論,都稱他為“禮縣書法一條龍”。書法大家大康(康殷)、歐陽中石等前輩多次指導并大加贊賞。
書山有路勤為徑。但光憑盲目的自我探索,畢竟事倍功半難見成效,王瑜自費參加了書法函授專業的學習,系統學習了書學理論,有的放矢地強化書法臨習,辨析適意的書法途徑。得到書法大家大康(康殷)、歐陽中石等先生的親傳,以及書法評論家王玉池、書法家桑介吾等先生的悉心指導。名師出高徒。至此,王先生對書法別有體悟,認識漸深,書藝日進。
細觀王瑜先生的行楷書法,清俊悠靜,內斂含蓄,卻又雅逸暢達,神氣恣意,頗有張懷瓘《書議》中評王獻之書法“挺然秀出,務于簡易;情馳神縱,超逸悠游;臨事制宜,從意便適”的意蘊。這樣的書法,上承鐘繇《賀捷表》,中繼楊凝式《韭花帖》,前續魯迅行楷筆體,端莊卻儒雅,清肅又古樸,風秩凝遠,蕭散有韻,迥異且超拔于時流。
王瑜先生學書,基本走的是唐人孫過庭《書譜》“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知險絕,復歸平正”的路子。他初學黃山谷,漸覺內蘊稍欠,不耐琢磨。再學《圣教序》,久之就覺得中和有余。于是,他又開始認真研習米芾欹側多變的行書,用筆上注意輕重、收放、疏密、反正、大小對比,結合王鐸用墨的枯濕、濃淡。繼而,再回歸自然率意的王羲之手札《十七帖》等,追求超凡脫俗“心手雙暢”一任自然的境界。如此一路走來,終于走出屬于王先生自己的一條恬淡、古樸、內斂卻勁拙的書學道路。
王瑜先生還廣泛涉獵儒學、道學、佛學,以及文字學、訓詁學、民俗學等,從書法包羅萬象的抽象中探究最佳的表達具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他還利用一切機會游歷名川大山,增識擴見,博學廣聞,感悟、吸收自然之“神”、“氣”。最終,他感悟:象山川大自然那樣兼收并蓄,不加修飾,一任自然。
王瑜先生認為,書法的根脈在文字,現代文字的根脈在大篆。因此,書法者必須學習大篆。人們崇尚大篆的金石味,實質就是崇尚其“高古”質樸的原始自然氣息。因而,搞書法不學習大篆,取法并不會“高古”。這對當前人們普遍認識的書法必須由漢隸入手,簡直就是一個不小的顛覆。王瑜覺得,以鐘繇張芝“二王”為代表的六朝書法,就是從大篆文字進化而來的書法精華。學習大篆,就是最原始也是最地道的“師法自然”的捷徑。因而他對鐘鼎大篆文字傾注了更大的心血,研究大篆文字的象形、會意美,并實踐之于篆刻和書寫。他通過篆刻方寸構圖中的“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美學原則,結合《易經》的辯證哲學原理,又悟出書法必須注重線條和紙張的陰陽依存關系。而實質上,書法就是墨質線條和白紙之間的相反相成和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由此而產生一系列引起人們復雜聯想和情感的“勢”,這種“范圍無體,應會無方”千變萬化的勢,就構成了意向萬千的書法美。
王瑜先生的草書風格獨特。觀其作品,眼前或“崇山峻嶺”,或“原馳蠟象”,或“老樹枯藤”,或“萬歲巖石”,盡展“北國風光”。書法大家傅山在《作子示兒書》中言:“寧拙勿巧,寧丑勿媚,寧支離勿輕滑,寧真率勿安排”。
王瑜先生的作品數十次參加全國書展,并多次獲得大獎。面對越來越多榮譽,先生淡然置之。“法無定法,道非常道”,書藝無止境,王瑜先生在淡定的書法實踐中將面壁一個十年,再一個十年。
《青年微訪》雜志訪談實錄
記者問:作為年輕書畫家的榜樣,你取得這么大的 成就,請問是什么促使你走上藝術道路上的 ?
王瑜:中國書法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如果人類 只把書法看做是一種信息載體,一種傳播工 具的話,恐怕書法早就九死一生了,幸虧我們早早的把它上升到藝術的層面,才使得書 法,尤其是漢字書法得以傳播發展。我生于 先秦故里甘肅禮縣,在這片富有人文氣息的 隴原大地上。就在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從小受先輩們文化的熏陶,使自己自幼喜文好 墨。文化需要傳承,年復一年,結字已及章法,明白了書法之精髓,章法之 布局。
記者問:在你藝術之路中有沒有最難忘的一些事?
我的學書道路比較坎坷些,當時由于經濟 ,還有條件的問題,受到各方面的難題,但還 是沒有阻擋住我學書的決心,在我的學書過程中,我拜訪當地許多名家,吸取百家之長, 記得有一次練字練到筆都不會拿,完全不知 道怎么樣用筆,更不用說寫出好的作品,我 一切又從頭開始。
記者問:你的字號“懷瑾”,齋號“晏石齋”,請問 你是怎樣理解這幾個字的?
王瑜:我的字懷瑾,和齋號晏石齋,都是由我的 名字王瑜而來;瑜的字面意思是無暇的美玉 ,在我看來瑜就是我的的文化,我用懷瑾寓意把古人留下的東西更好的傳承下來,晏石 就是說在更好的傳承的基礎上把我們中華民 族的文化創新發揚出去。
記者問:作為一名年輕出色的書畫家,同時也是一 名文化傳播學者,是什么讓您始終堅持向大 眾推廣中國書畫藝術的?
王瑜:我們的文化是無形的藝術,我們的文化需 要傳承,需要有人繼承它,而我恰巧幸運的 做了其中繼承者之一。如果人類只把書法看做是一種信息載體,一種傳播工具的話,恐 怕書法早就九死一生了,書法是中國文化的 一枝奇葩,集中反映了中國文化的諸多要素 。書法可以養性,書法可以怡情,書法可以聚氣,書法可以凝神,書法可以讓我們上升到 哲學的境界和體會到宗教的情懷。我們將它 上升到藝術的層面,才使漢字書法得以傳承 與發展。
記者問:中國傳統文化對您書法藝術的影響在哪? 在這一商品化的社會,您認為書畫藝術未來 發展的走向應該是什么?
王瑜:書法藝術伴隨著歷史的不斷演變,書法由 繁變簡,由抽像到具像,在歷史的長河中發 揮著其重要的作用。學書要注重傳統,作為一名書者,要興趣廣泛,博學淵博,做為一名 傳統文化的守望者,要注重心神體悟,從生 活中感悟藝術,從現實中去體會藝術,從理 論中總結藝術,從實踐中嘗試藝術,在通過自己藝術的體會,變古為己所用,與時俱進。 懷著一顆執著的心,追求藝術之路。
記者問:你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有何定位?
王瑜:自己還要以古為師,以傳統為師,書法不 僅僅只是寫字,應該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情 感,代入自己的靈魂,因為自己還年輕,亦需勤奮甘于寂寞,更需以文養書,從而達到外 師造化,中得心源,路漫漫其修選兮,吾將上 下而求索。我會用一個真誠而執著的心繼續 追求藝術之路。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