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城市 > 七彩秦州 > 圖說秦州 > 正文

    【暢游秦州】秦州: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組圖)

      秦州區,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天水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里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誕生地,是華夏第一祭祖圣地,有“羲皇故里”之稱。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富的文物遺址和地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的獨特地理區位優勢,造就了秦州兼具“北雄南秀”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景觀。這里文化底蘊深厚,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分明,交通便利,商貿發達。自古以來,南北風情、東西文化在這里交流薈萃,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造就了豐富的旅游資源。這里有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游景區伏羲廟,明清以來,一直是全國性的伏羲祭祀中心,一年一度的伏羲文化旅游節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十大節慶活動之一,其古老典雅的公祭儀式,已被列為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游景區的道教圣地玉泉觀創建于唐代早期,經元、明、清三代多次擴建重建,形成擁有九十余座建筑的龐大道教宮觀建筑群落。玉泉觀以其悠久的歷史,宏大的古建筑群落,深厚的文化內涵,珍貴的文物碑石,清幽的自然環境而被譽為“隴東南第一名觀”。國家4A級旅游景區南郭寺始建于北魏,為唐代詩圣杜甫流寓行吟的隴上名剎,杜甫在此作詩117首,巨槐參天,古柏蒼翠,泉水北流,風景秀美,擁有聞名遐邇的古“秦州八景”之一的“南山古柏”,始建于隋文帝仁壽二年(公元602年)的隋塔(史稱舍利塔)位于南郭寺西院,歷經1300多年,地宮仍完好保存,被譽為天水第一名剎。王昌齡的《出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歌頌的西漢名將飛將軍李廣正是秦州人,至今,位于秦州城南石馬坪的李廣墓還存有漢代石馬,清代祭亭,墓碑,蔣中正親筆題的“漢將軍李廣墓”等遺跡。漫步在街頭,在民主西路,隔街南北相望的是秦州大宅門胡氏民居。胡氏民居又俗稱南北宅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組布局嚴謹、用料精良、雕梁畫棟、曲徊幽靜的明代庭院建筑群。南宅子,始建于明嘉靖年間,為明代山西按察副使胡來縉的居所,現已成為西北地區極具特色的民俗博物館,現陳列有歷史名人書畫、皮影、剪紙、根雕、刺繡、車杖等各類民俗展覽,同時,舉辦天水地方戲曲和曲藝等演唱活動;北宅子是胡氏民居古建筑的北半部分,為明代太常寺少卿胡忻的私宅,是明清時期天水民居古建的典型代表和標志性建筑,也是我國西部地區明清古建的重要實例。沿城區主街鱗次櫛比排列的萬壽宮、紀信祠、隴南書院、文廟、山陜會館等明清古建筑,散發著這座古城特有的歷史風韻和文化積淀。樹齡在500—2500年的各種古樹名木,遍布古城,是秦州古韻的歷史見證。藉河風情線,碧水藍天,令人心曠神怡,使古城又添新韻。傳統文化與現代審美結合的伏羲、天河、龍城三大廣場又象征著這座城市開放、發展的廣闊胸襟。古往今來,以一街、兩山、水韻、古樹為主體組成的秦州區旅游畫卷吸引著無數中外游人。眾多的仰韶、先秦、三國古文化遺址和趙、錢、李姓氏文化更呈現出秦州文化的多元和久遠性。秦州更是素有“隴上江南”的美譽,是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的分水嶺,屬大陸性半高寒半溫潤氣候,海拔1130--2700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均氣溫10.72℃,森林覆蓋率為44.16%,氣候條件優越,自然環境優美,是生態旅游度假的理想勝地。

     

      通過不懈努力,全區現有國家A級旅游景區6處,星級賓館(飯店)17家,旅行社及其門市24家,農家樂鄉村旅游經營戶近60戶。轄區內旅游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和利用,基礎設施條件不斷完善,綜合服務功能明顯增強,旅游行、游、食、住、購、娛六大要素日臻完善,產業規模和行業素質日益提高。今后,秦州區旅游業將緊緊圍繞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以打造全球華人尋根祭祖圣地為核心,堅持走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路子。以“一帶一路”為統領,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天水黃金段歷史文化名城,積極承攬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任務,突出“羲皇故里”、“秦州古韻”、“隴上江南”三大品牌,以始祖文化為內涵,以古城風韻為載體,以重點旅游項目建設為抓手,以休閑度假旅游為突破口,以產品開發與市場營銷為著力點,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配套提升旅游產業要素,增強旅游產業競爭力,塑造旅游城市形象,力爭將秦州打造成為集文化體驗、休閑度假、商務會議、生態宜居于一體,歷史文化深厚、生態環境優美、民俗風情濃郁,西北一流,全國知名的文化體驗與生態休閑旅游目的地。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責任編輯:趙安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