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市質監局、市教委等部門聯合解讀新版校服國標,校服直接接觸皮膚的部分棉纖維含量標稱值不低于35%,不允許在衣領處縫制任何標簽,甲醛和pH值達到紡織品基本安全技術要求類別B類等。市質監局通報,在日前進行的抽查中,本市校服的總體合格率為94.1%。
抽查
兩家企業纖維標注不對
市質監局近日對本市39家學生裝生產定點企業開展了產品質量專項監督抽查,除6家企業轉產或未接到學校訂單無產品外,共抽查到本市33家企業生產的34批次產品。其中,2批次產品的纖維含量項目不符合標準,纖維含量實測值與明示值不一致,檢驗結論為不合格。
負責人解釋,纖維含量不合格,簡單說就是一件校服上不同顏色的布料間,可能存在某一部分含棉量不夠或與標識不符等情況。企業應該準確標出服裝纖維等重要信息。當產品面料顏色較多,且不同顏色面料纖維含量不一樣時,應分別在使用說明中標出纖維含量,例如:“白色面料 棉100%”、“藍色面料 棉92% 聚酯纖維8%”等。當產品部位不同纖維含量不一致時,均應分別標出。
對于抽查檢驗發現的問題,市質監局已及時通報市學校后勤事務中心,并協助研究了處理措施,指導企業準確標注了服裝纖維含量。
國標
衣領處不得縫制標簽
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委于6月30日批準發布我國首個專門針對中小學生校服的國家標準,即日起執行。根據國標,中小學生校服不再劃分幾個等級,僅設置了一道準入門檻,且高于市場其他普通服裝標準。
市紡織纖維檢驗所檢測中心主任韓軍解讀,比如在校服一般安全要求與內在質量中的燃燒性能、附件銳利性、繩帶、殘留金屬針等項目,以往都是推薦性標準,但在這份校服國標中卻是強制性標準。且項目的標準明顯高于普通服裝,按照嬰幼兒及兒童紡織產品安全技術規范強制執行。這也是為了避免學生在活動或運動過程中受到牽絆或劃傷。
具體來說,比如繩帶安全要求中,7歲及以上的學生校服,頭部和頸部調整服裝尺寸的繩帶不應有自由端,當服裝平攤到最大尺寸時,突出的繩圈周長不應超過150毫米。長袖袖口處的繩帶扣緊時應完全置于服裝內,除腰帶外,背部不應有繩帶伸出或系著,服裝上的配件不應有銳利邊緣或尖端。
此外,校服國標中還要求校服直接接觸皮膚的部分,其棉纖維含量標稱值不低于35%。校服的標簽也明確規定要放在側縫處,不允許在衣領處縫制任何標簽。
措施
更新校服企業數據庫
市質監局要求各區縣要在北京學校后勤事務中心提供的學生裝生產定點企業名單的基礎上,對轄區內學生裝生產企業進行排查,全面掌握企業原材料采購驗收、生產過程控制、成品出廠檢驗等產品質量保證措施的執行情況,更新和完善生產企業數據庫,要對轄區內企業監管全覆蓋。
同時,要在企業集中生產階段重點檢查企業是否嚴把面料驗收關和成品出廠檢驗關,是否存在使用劣質面料生產學生裝產品的違法行為,是否按照國家標準在學生裝吊牌、標識或標簽上明確標注了產品安全類別。對不能提供面料質量合格證明的企業,應根據情況增加監督檢查和抽查的頻次。
全市質監部門將依法從嚴查處使用不合格原材料生產學生裝的企業,對監督抽查發現的不合格產品生產企業一律立案調查,對未履行進貨驗收義務、使用未經檢驗合格原料生產,致使質量不合格產品出廠銷售的,依法從重處罰并按規定公示行政處罰信息;對存在嚴重問題的企業及產品采取封存、扣押等強制措施,防止問題產品流出,對已出廠的問題產品責令企業依法進行處理。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