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旅游 > 秦州文旅 > 正文

    秦州起義的大本營——天水泰山廟(圖)

    \" data-mce-src=

    寂靜清冷的天水泰山廟

    \" data-mce-src=

    柱上之龍似要飛起

    \" data-mce-src=

    院子散落的石礎不知是哪個年代的物件

    2月17日,我們來到天水,專程尋訪泰山廟。不為別的,只是源自于對這個名字的好奇。沿著天水北關市場邊上一條水泥小徑前行,路一米多寬,起初被樓房所遮蓋,很不為人所注意。我們一走進小巷,城市的喧囂瞬間就被隔開了。

    小路上行人寥寥,走上三四十米,向右拐入了山中。踏著水泥而上,走了一段“之”字的臺階后,我們便來到半山腰的平臺上,山門就在眼前了。

    站在平臺上眺望山下的天水市區,重重疊疊的高樓,已經看不到半分泥土。身后,小廟中更為寂靜了,我和同伴是僅有的游客。山門有些寒酸,遠遠沒有伏羲廟那樣雄偉,也不如天水文廟那樣渾厚,給我們的第一感覺是單薄和冷清。山門上方懸掛中藍底金字的豎式匾額,上書“泰山廟”。這讓我確信這里就是我們尋訪之地。

    進入山門,就是一個不大的院子,很是潔凈,給人一種灑掃庭除的味道。院子東西兩側是廊房,塑著十殿閻王。此刻,寂靜的寺廟,猙獰鬼怪,使我們心中有些忐忑。

    山門對面是大殿,兩條巨龍盤旋在大殿門口兩側的柱子上。大殿門窗上油漆斑駁,呈現出破舊之色,門楣上方的匾額上寫著“岱岳巍峨”,大殿內供奉著東岳圣帝及其部將崔、雷、朱、張四大元帥。

    這是座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寺廟,但卻是甘肅歷史中繞不開的地方。

    寺廟狹小,雖然有十殿閻羅這組寓意深刻的雕塑撐著門面,但依舊不能掩蓋這座寺廟的狹窄和局促。抬頭看上去,大殿后面有一株柏樹引起我們的注意,這株柏樹異常粗壯,一人難以合抱,雖然樹皮已經干枯,龜裂成一塊塊的,散發著滄桑氣息,樹枝上盡頭針形葉子依舊長得很茂盛。

    或許這株柏樹會給我帶來驚喜呢?征得看管寺廟的孟師傅同意,我們繞到大殿后,試圖找到柏樹,可大殿背后,空空蕩蕩,除了一些破舊的建筑材料以及木棒、石礎之外再沒有什么東西了,這讓我們很失望。回到院子里我們才發現柏樹被圍在了大殿里。

    孟師傅說,以前寺廟的規模非常大,后面還有好幾個院落呢。一份材料顯示,這座寺院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代,那株蒼勁的柏樹便是最好的證據了。據測定,這株柏樹已經有700年左右的樹齡,年代正好和寺院建立的時間相一致。由于北山地勢高峻,能夠居高臨下俯瞰天水城,故而在軍事上有著相當的價值。歷史上泰山廟多次毀損,又多次興建。有明確記載的是,清朝順治十五年和光緒戊申年(1908年)都有重修和擴建。那時,這座泰山廟規模宏大,柏樹蒼翠,有著古老寺院的特有氣魄。

    漫步在小廟內,我們感覺出雖然距城區咫尺,卻又遠在天涯。這些年人們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維修了天水古建筑,也同時新建了大批高樓大廈,卻唯獨忘記了這座寺院。

    天水在華山之西,為何泰山廟中卻供奉東岳大帝?這個問題孟師傅說不清楚,只是一味強調東岳大帝。其實,泰山廟在全國各地大一點城市都有。曹昌光說,以前,城市內供奉的神靈是城隍,以此來護佑城市的平安。自然,城外的大山也需要供奉神靈,于是便有了山神。而泰山廟中也供奉山神,因而大多修建在城市的東面或者北面。我們眼前的泰山廟,正在解放前天水老城區的東北面。之所以得名泰山廟,似乎來自于穩如泰山之意。山神在中國的神仙體系中地位低下,不為人們注重。民間,山神廟往往和土地廟相提并論。尤其在《西游記》中,山神、土地常常是孫悟空使喚詢問的對象。或許,我們眼前的這座泰山廟起初的目的是為了供奉山神,后來才逐漸演變成了東岳大帝。

    天水有好幾座泰山廟,其中以秦安的泰山廟保留的最為完整。據說在甘谷還有個泰山爺,當地還流傳著泰山爺搬廟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原先泰山爺的廟在甘谷武家河鄉的石廟咀,石廟咀附近有個姓雷的進士,一天,他四歲的兒子到廟里玩耍死了。雷進士很生氣,寫了狀子準備告泰山爺。他的妻子卻不同意,說哪有凡人告神仙的。就奪過狀子扔進灶火燒了。這樣一燒,假告就變成了真告。雷進士的魂魄就和泰山爺在閻王殿打了一場官司。如此一鬧,泰山爺就不想在石廟咀待了,就搬到了白楊河。泰山爺搬走后原先的神廟咀就變成了石廟咀。可見,泰山爺位卑官小,凡人也能告他。

    泰山廟確實供奉著山神。山神在大門左面的廊下,它也不是我們想象的塑像,而是一幅畫像,山神的對面則是鬼王。孟師傅說,如今廟里的建筑大多是最近幾十年重建的,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是泰山廟的廟會,那時山上非常熱鬧。

    在泰山廟綿延數百年興廢往事中,它也經歷了種種磨難。盡管它孤寂寒酸,引不起人們的關注,但這里卻是甘肅歷史上繞不開的地方。時光如果拉回到百年前的1912年3月11日,一場聲勢浩大的武裝起義在天水爆發。這就是秦州起義。

    泰山廟作為秦州起義的軍事指揮部而載入史冊。秦州起義領導人是黃鉞,1911年12月21日黃鉞率部1營約500人進駐泰山廟,而本人則住在天水北關的兩湖會館。如今,人們保存著這個時期的泰山廟照片。它讓我們看到了百年前的泰山廟情形。那時節,泰山廟修葺不久,規模宏大,形制完整。照片下方有幾個人,從衣著上判斷,這是民國年間的人物,可惜具體姓名已經無法考證了,他們很可能就是參加秦州起義的志士。

    1912年3月11日正是農歷正月二十三,凌晨六點,黃鉞聯合城防軍以社火秧歌隊為掩護,兵分三路入城,一路攻占游擊衙門,一路攻占貢院,一路進入州衙。人們對這次起義記述得非常詳細,對泰山廟,人們僅僅在回憶錄中提到“左哨嚴少春、后哨王章金部80多人守衛泰山廟營盤”而已。這場起義遠遠沒有現在人們想象的那樣慘烈,甚至連激烈沖突都沒有。黃鉞率軍進入秦州道署,與當地官僚近百人,宣布成立甘肅省臨時軍政府。只有一位游擊將軍被擊斃。盡管如此,這并不影響這場起義功績,這是辛亥革命的最后一場起義。第二天,也就是3月12日,清帝溥儀宣布退位。

    百年后,見證了秦州起義的泰山廟,依舊寂寂無名。去年規模宏大的辛亥百年紀念日時,小廟冷清依舊。這似乎和黃鉞的結局一樣,秦州起義后,成立了甘肅臨時軍政府。蘭州反正后,為避免戰禍,黃鉞即自請取消都督名號,解散甘肅臨時軍政府,于同年6月7日正式解職,而參加秦州起義的三湘子弟也大多隨黃鉞南歸。黃鉞一生追求民主,奮斗不止,曾因反對袁世凱而遭通緝,還參加了北伐,也多次掩護地下黨員,后來隱居鄉里,抗戰爆發后,年過七旬的他還組織抗日游擊隊,抗擊日寇。可惜,未等來抗戰勝利,他就病逝了。

    我在想,作為秦州起義的大本營的泰山廟,命運和黃鉞是不是有些類似呢?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