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第九屆茅盾文學獎頒獎儀式在北京現(xiàn)代文學館舉行。著名作家格非、王蒙、李佩甫、金宇澄、蘇童現(xiàn)場領獎。格非在致答辭中表示,文學在今天的社會,仍然是一種重大的校正力量。王蒙表示,文學有免疫力,不會因一時的夸張而混亂,不會因特殊的局限失落它的真實與動人。
據(jù)介紹,此次茅獎評獎工作在今年3月啟動,從符合申報條件的252部參評作品中評出。中國作協(xié)主席鐵凝在致辭中表示,這五部獲獎作品,標記著2011年到2014年間中國長篇小說所創(chuàng)作的成就。作品中,有百年歷史的回響,多民族生活的景觀等,我們看到中國大地,看到對文學的探索和創(chuàng)作,也拓展了漢語文學的精神空間。鐵凝表示,好的文學作品,不僅是評出來的,還是讀出來的,文學在讀者的閱讀中才能有生命,各種文學獎的設立,也是鼓勵作家創(chuàng)作出更好的作品,服務于讀者。
以《江南三部曲》獲獎的格非表示,不論中國現(xiàn)代長篇,還是章回小說,都是在中國的史傳統(tǒng)之上。如司馬遷,他的敘事抱負和寫作使命,是明是非,正人心,存風俗。文學在今天的社會,仍然是一種重大的校正力量。
以《這邊風景》獲獎的王蒙表示,此次獲獎,對于四十年前動筆今年才出版的這部作品,歷史并未切斷與摘除,文學不怕“事后諸葛亮”。文學不會是得獎熱鬧一陣就夭折。文學有免疫力,不會因一時的夸張而混亂,不會因特殊的局限失落它的真實與動人。這部作品激活了40年前在新疆的歲月。他希望強調(diào)評獎結果的文學意義、文學評判,而不是庸俗地對文學獎信口開河地嘀嘀咕咕。
李佩甫的《生命冊》此次獲獎,在領獎時他說道,他生在工人家庭,父親是做鞋的,做了48年鞋,曾經(jīng)做過一雙棉鞋,至今還在鞋柜里。不知道身在作協(xié)的自己,寫了38年,能不能有超過父親的作品。社會生活的變化令人瞠目結舌,找到準確的最適合的表達方式,他會繼續(xù)努力。憑《繁花》獲獎的金宇澄說道,借鑒前輩的關照方式看待上海,呈現(xiàn)原始森林的生動,他感悟到城市和鄉(xiāng)野密不可分,同樣需要作者沉浸其中,不斷積累最忠實的表達。蘇童的《黃雀記》此次獲獎,他表示,這個獎是榮譽也是一個任務,茅盾先生留給世人的不僅是一個獎,也是一個火炬,火炬要向高處、遠處、未來傳遞。一切都要從字與詞開始,講好每一個精彩的中國故事。
記者 劉婷
文章來源:北京晨報 責任編輯:劉姍(實習)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