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城市 > 外媒看天水 > 正文

    禮縣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紀實

      【省級媒體看隴南】啃下“硬骨頭” 除掉“攔路虎”

      ——禮縣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紀實

    《甘肅日報》記者 周者軍

    一條條公路如玉帶串連著偏遠山鄉,一個個白墻綠瓦的新村莊掩映在綠樹叢中,一顆顆紅彤彤的蘋果掛滿枝頭……中秋時節,走進禮縣,讓人眼前一亮的是一個個貧困村的華麗蛻變。

    禮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也是全省58個集中連片特困縣之一。近年來,禮縣干群攜手,以干克難,全縣貧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25.07萬人減少到2014年底的12.24萬人,累計減貧12.83萬人。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在隴南九縣區中,連續5年排名第一,貧困群眾收入持續增長,貧困鄉村發展條件不斷改善。

    但是,占全縣農村人口的26.1%的12.24萬貧困人口集中分布在基礎設施滯后、土地貧瘠、地處偏遠的山區,是全縣減貧脫貧難度最大、最難啃的“硬骨頭”。

    如何啃下“硬骨頭”、除掉“攔路虎”,打好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成為擺在全縣干群面前的新任務。今年以來,禮縣通過聚焦特困片區,實行掛圖作戰,提升產業水平,吹響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新號角。

    聚焦特困片區

      把“扶貧之水”澆到最旱的“莊稼”上

    走進江口鄉菜地村,漂亮的磚瓦房整齊排列,平整的水泥路通到家家門口。街道上來往穿梭的摩托車、農用車,讓這個昔日的窮山溝充滿生機。

    “今年以來,通過實施特困片區扶貧攻堅,交通、水利、衛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項目都集中到了村里。”鄉長丁軍彥介紹。

    禮縣將有限的力量整合起來,瞄準最貧困地區集中發力。篩選確定了白河、大灘、崖城、洮坪4個特困片區,根據貧困程度、地理特征、自然生態和產業發展布局,對4個片區的206個村制訂了脫貧致富詳細規劃。

    為了讓項目、資金發揮最大效益,禮縣積極整合相關部門項目資金、技術力量,把產業開發、交通水利、一事一議、危房改造、災后重建等各類涉農項目資金和財政扶貧資金集中向4個特困片區傾斜安排。今年前8月,4個特困片區實施基礎設施、產業增收、易地搬遷、公共服務、金融支持、能力素質提升等項目六大類128項,完成投資9.87億元。

    精準識別、掛圖作戰

     群眾不脫貧、干部不脫鉤

    步入禮縣崖城鄉木樹村精準扶貧辦公室,墻上掛的“作戰圖”“幫扶卡”標明了全村精準扶貧的重點工作和貧困戶基本情況、致貧主要原因、脫貧具體措施、幫扶單位、駐村干部等,桌子上還擺滿了省、市、縣、鄉各級扶貧部門下發的有關精準扶貧的相關文件和資料。

    “戶主姓名:林元旦;主要致貧原因:妻子多年患病致貧;幫扶措施:實施危舊房改造、參加技能培訓、發展牛羊養殖;幫扶單位:縣質檢局……”從“作戰圖”上看,貧困戶林元旦家的脫貧路線一目了然。

    “現在,縣有精準扶貧辦公室、鄉有工作站、村有工作室,為把掛在墻上的作戰圖變成現實,雙聯幫扶干部、鄉鎮包村干部、掛職干部、大學生村官和村干部共同組成240個駐村幫扶工作隊,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響精準扶貧攻堅戰。”崖城鄉黨委書記馬如麟說。

    摸準吃透貧困村、貧困戶的具體情況,才能有的放矢。今年以來,禮縣緊扣對象、目標、內容、方式、考評、保障“六個精準”,縣四大班子主要領導和雙聯單位干部,進村入戶開展調查摸底。目前,全縣建檔立卡工作已全面完成,做到了戶有本、村有冊、鄉有簿、縣有電子檔案。通過精確的信息,扶持誰、扶什么、怎么扶、誰來扶、達到什么效果,都一清二楚。

    為切實把各級干部的心思和精力集中到精準扶貧上,兌現“群眾不脫貧、干部不脫鉤”的承諾,禮縣全面推行“每月調度、季度通報、半年評比、年終總結”的業績通報機制、“減貧摘帽”獎勵重用機制和“凡提必下”扶貧一線干事創業機制,激勵和引導各級干部在扶貧一線錘煉品格、提升能力。

    壯大產業、開辦網店

      激發貧困戶自我發展內生動力

    2013年以來,禮縣順應時代潮流,搭乘“互聯網+”的時代快車,通過電子商務拓寬農特產品銷售渠道,有效增加群眾收入。

    走進永興鎮捷地村,村前、村后,山坡上、河谷里,都是一排排整齊的蘋果樹,又大又紅的花牛蘋果壓彎了枝條。

    “我們村家家戶戶種蘋果,過去都是在路邊或集市上賣,如今村里有了網店,不僅賣上了好價格,還銷到了全國各地。”在村民張常委的家里,他和妻子在自家開辦的網店里忙著洽談生意。記者看到,張常委的家不大,卻堆滿了準備打包的蘋果、花椒、蘇子油等禮縣特色農產品。

    著眼于促進產業持續發展、農民穩定增收,禮縣因地制宜,提出了“南椒北果、整縣畜牧、平川蔬菜、半山洋芋、高山藥材”的特色產業發展思路,積極培育壯大蘋果、中藥材、畜牧產業。同時,通過發展電子商務,既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又轉變了群眾的思想觀念。目前,全縣蘋果、核桃、花椒種植面積分別達到56.7萬畝、41.6萬畝、12.6萬畝。2014年,蘋果產量達到2.48億公斤,產值8.87億元,蘋果產區人均蘋果收入達到3555元。截至8月底,全縣開辦網店708家,實現網上交易4703萬元。

    為了讓最偏遠的貧困村也享受電子商務帶來的好處,近日,禮縣選擇66家運營良好、店面等級高的網店與66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簽訂《禮縣電商扶貧帶貧增收協議》,網店以高于當地市場價的價格收購貧困村農特產品,其中貧困戶收購量達到總產量的90%以上。

     多方幫扶、合力攻堅

      眾手澆開致富花

    走進洮坪鄉興隆村,新硬化的水泥路通到了村民家門口,新修的河堤解決了村民多年的水患,新修的文化廣場成為村民茶余飯后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村子前面的小河上修葺一新的兩座水磨成了村里一道風景。

    村民陳天義樂呵呵地說:“近兩年時間,群眾期盼多年的基礎設施都得到了大幅改善,不光村子變漂亮了,大家的生活水平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這些都是社會各界幫扶帶來的變化!”

    為推動精準扶貧,禮縣深化內引外聯,聚集社會幫扶資源,借助國家對口幫扶、全省雙聯行動等機制平臺,不斷加強與省內外友好企業、團體和政府部門的聯系協作,切實加大社會幫扶力度。

    為早日幫助禮縣群眾脫貧致富,國家質檢總局、天津市武清區,團省委、省發改委、省質監局、省工商聯等部門,均對禮縣進行了對口幫扶、定點幫扶,幫貧困戶出主意、籌資金,解決生產生活方面的實際困難。

    今年,國家質檢總局又幫扶禮縣建立了旅游信息網站和殘疾人就業計算機培訓中心,在上坪鄉幫助發展優質大黃4000畝。省工商聯捐贈禮縣光彩事業資金249萬元,集中用于崖城片區三溝河流域貧困群眾危房改造。中國僑商聯合會常務副會長、香港華騰集團董事長顏芝為永坪鎮新建村等貧困村捐贈扶貧互助基金80萬元。香港愛心企業家郭韋德出資40萬元,為禮縣10所學校購置圖書資料。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