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文化 > 傳統文化 > 正文

    希薇·紀蓮掛靴之作《生命不息》大劇院上演

    10月9日晚,中國大劇院舞蹈節的又一場重磅演出隆重上演——希薇·紀蓮全球告別演出《生命不息》。這是蜚聲世界的頂級舞蹈家希薇·紀蓮闊別國家大劇院舞臺3年之后的再度回歸,同時也是這位傳奇巨星39年舞臺生涯的鞠躬謝幕之作,更是觀眾親睹“女神”臺上風采的最后一次機會。

    希薇·紀蓮(SylvieGuillem)的成長經歷在芭蕾舞界早已成為一段佳話。11歲由體操轉而學習芭蕾,不過5年便進入巴黎芭蕾舞團,年僅19歲已成為首席舞者,成名之路坦蕩順暢。而星光無限之下,紀蓮卻已經開始反思古典芭蕾,在她看來,古典芭蕾僵化的程式、演員的故作姿態及服飾妝容都已經幾乎完全掩蓋了舞蹈本身的意義,她需要更自由的舞臺。盡管那種自由的不安狀態會令她害怕,但她依然從古典芭蕾中出走,為的是,去探索芭蕾舞的更多可能性,去追問舞蹈的意義,去尋找舞者的自我。

    而今,希薇·紀蓮是眾多編舞家心中的“繆斯”,她曾與眾多當代優秀編舞家合作,將每位編舞家的身體哲學發揮到極致。

    自從宣布將在自己50歲之際告別舞臺,紀蓮被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么?”這樣一位雖已“高齡”卻依舊狀態飽滿人氣爆棚的舞者,離開舞臺的確令人惋惜。而紀蓮卻說:“很簡單,我想在我仍能為我所熱愛的事業充滿驕傲與激情的時候選擇結束。我要換方向了!”

    對于一位一生熱愛舞臺的舞者而言,告別無論如何也會帶來悲傷,悲傷之外紀蓮卻說“及早不及晚”,與其讓時機決定自己何時離去,不如自己選擇時機,“我不希望外界的因素來決定我的生活,比如傷病或是體力下降。這樣戛然而止的無悔生涯對我而言是最好的!”紀蓮如是說。

    與大多數急著安排下一步規劃的人們不同,紀蓮并沒有想太多,唯一確定繼續的是她熱衷的環保事業,唯一確定不會的是成為編舞家,這位被稱作“不小姐”(MissNo)的藝術家直到謝幕之時仍個性十足。“我過去的人生每一天都和舞蹈相關,我希望可以留給自己一段時間進行思考,思考我到底要做什么,我想知道離開了舞蹈我是誰?”

    當晚演出的第一個作品是阿庫·漢姆特別為這套演出編排的《技·藝》,這位編舞家與紀蓮曾合作過《圣獸舞姬》等名作。作品中,阿庫·漢姆以一個獨特的視角審視舞者,“我最感興趣的是表演變成記憶的那個瞬間,以及構筑藝術與生命之基礎的技藝、自制、欲望和釋然。”舞臺上用非常具有科技感的發光線條塑造出一顆樹的形象,斑駁的燈光在舞臺地面上投射出一個巨大的圓形,仿佛建造了一個孤獨而狹小的星球,紀蓮以一種半蹲姿態在“星球”上行走,像是這片蠻荒之地上的一種“外星生物”。

    當她站起身來接觸到“樹”的一剎那,世界凝固了……隨后這個蜷縮著的“外星人”仿佛獲得了打開肢體之門的鑰匙,認識到了自己,開始了一場探索自身的旅程,從如猿、如豹、如鳥的原始動作,到自如流暢的舞蹈,紀蓮仿佛在這里開拓出一方自己的天地,隨著節奏的變換閃轉騰挪。

    然而當這份開拓達到極致之時,我們從紀蓮的身姿中看到了痛苦的痕跡,甚至會在某個剎那回歸到最初的奇怪的“外星姿態”。斑駁燈光營造的巨大圓形仿佛成了無形的束縛,曾經賴以生存的地方變成了難以逃脫的牢籠,想要沖破這邊界的欲望不斷膨脹。然而最終紀蓮還是沒能走出這座“星球”,但那顆發光的樹似乎有了不同的意義。

    壓軸的劇目是馬茲·艾克的《再會》,這部作品2012年紀蓮就曾在國家大劇院的舞臺上為北京觀眾呈現,而此時再度演出,則具有了不同的意義。紀蓮正是用這樣一支名為“再會”的舞和世界說“再會”!=

    據悉,《生命不息》將持續上演至10月10日。

    記者 高凱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劉姍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