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中
今天,在這里隆重舉行紀念紅軍長征落腳陜甘革命根據地80周年學術研討會,我代表中央黨史研究室,對這次會議的成功舉辦致以熱烈的祝賀!這次會議內容豐富,成果豐碩。在這里,我談兩點看法,和同志們交流。
一、紅軍長征落腳陜甘革命根據地的歷史意義
1945年2月15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黨校作報告時評價說:“陜甘寧邊區的作用非常大。我說它是中國革命的一個樞紐,中國革命的起承轉合點……這個地方是落腳點,同時又是出發點。”毛澤東的評價既是對陜甘革命根據地地位和作用的歷史定評,也是對紅軍長征落腳陜甘革命根據地這段歷史的最好肯定。今天,我們黨走過了94年的奮斗歷程,紅軍長征落腳陜甘革命根據地80年,新中國成立66年?;赝麣v史,越發感到革命先輩創業之艱辛,越發感到陜甘革命根據地作為紅軍長征落腳地之重要、之寶貴。關于紅軍落腳陜甘革命根據地的歷史意義,有如下四點:
第一,紅軍落腳陜甘,粉碎了國民黨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我們黨高度重視革命根據地的創建、鞏固和發展。毛澤東強調,鞏固的革命根據地,是人民軍隊“賴以執行自己的戰略任務,達到保存和發展自己、消滅和驅逐敵人之目的的戰略基地。沒有這種戰略基地,一切戰略任務的執行和戰爭目的的實現就失掉了依托”。紅軍之所以長征,就是由于犯了“左”傾錯誤,丟失了根據地,被迫實行戰略轉移。要打破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粉碎蔣介石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必須要有一個革命根據地作為依托,讓紅軍能落下地。紅軍長征總的目標是向北方,保存革命力量,走到抗日最前線,承擔起抗日救國的歷史使命。陜甘革命根據地的中共黨組織和紅軍,在外有強敵進攻、內有“左”傾錯誤危害的嚴酷環境中,孤軍奮戰,不懈奮斗,終于成功地保存了陜甘這個“碩果僅存”的根據地,創造了長征落腳點的地域條件。當中央得知北方的陜甘根據地保存得比較好,就自然而然地選擇了這個落腳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三大紅軍主力,在粉碎國民黨幾十萬軍隊的圍追堵截,轉戰數萬里之后,得以相繼在陜甘地區會師,勝利完成了戰略大轉移。如果沒有陜甘根據地作落腳點,勝利至少還需要時間。
第二,紅軍落腳陜甘,為中國革命的重心北移,并構建新的戰略布局創造了條件。20世紀30年代開始,隨著蔣介石對南方各路紅軍和根據地發動的“圍剿”日趨頻繁,隨著中國共產黨內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造成的危害日益嚴重,南方各根據地的紅軍相繼在反“圍剿”戰爭中失利,紅軍陸續被迫進行戰略轉移。而長期統治中國北方的封建軍閥勢力,迭經混戰,力量已大為削弱。正當中國各派政治力量激烈較量之時,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華北事變,中華民族陷入空前的民族危機。不甘淪為亡國奴的億萬民眾,在中國北方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風暴。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陜甘根據地被推到了中國革命歷史舞臺的最前臺,使我們黨成功地把戰略重心轉移到了北方,進入到抗日的最前線,立足陜甘,謀劃新的戰略布局。
第三,紅軍落腳陜甘,為革命隊伍休養生息、整合力量,實現新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紅軍到達之后,陜甘革命根據地動員一切力量迎接各路紅軍落腳,大力擴紅支前。到1937年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前,陜甘寧地區的紅軍總兵力已由1935年10月的1.5萬人增加至5萬余人。陜甘革命根據地還努力實行增產節約,籌集大量糧食及其他物資,源源不斷支援紅軍,保證了部隊的基本供給。正是有了落腳點,革命力量度過了最低谷,實現重大歷史轉折,開始了以遵義會議為標志以陜甘革命根據地為依托的由衰轉盛的歷史進程。
第四,紅軍落腳陜甘,為推動實現國共合作,實施抗日武裝的戰略展開發揮了重要作用。正是因為各路紅軍在陜甘勝利會師,推動了陜甘根據地的發展,進而推動全民族抗戰局面的形成,這才有后來的八路軍從陜甘寧邊區出發奔赴抗日前線,創建抗日根據地,不斷發展壯大。紅軍長征抵達陜甘后,很快發起東征、西征戰役,陜甘根據地發展成陜甘寧革命根據地。面對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機,黨中央制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方針,推動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形成了全民族共赴國難、團結抗戰的局面。以陜甘寧邊區為戰略依托,黨中央部署人民軍隊迅速實施戰略展開,使之成為八路軍奔赴抗日前線的出發點。
需要強調的是,對紅軍長征落腳陜甘這段歷史,必須從整體上來研究,從中國革命的全局來看問題。落腳陜甘,講到了問題的兩個方面。“落腳點”和“碩果僅存”“出發點”是緊密聯系的。正因為陜甘根據地堅持浴血奮戰、堅持“不‘左’不‘右’之傾”而“碩果僅存”,才有了“落腳點”;正因為有了“落腳點”,才又有了“出發點”。“落腳點”解決的是兩個問題,一個是誰來落腳的問題,一個是在哪兒落腳的問題。無處落腳不行,沒人來落腳也不行。“紅軍落腳陜甘”既是陜甘根據地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更是毛澤東和黨中央英明指揮、正確決策的結果。中共中央和主力紅軍的到達,使陜甘革命根據地實際具有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性質。“出發點”是中央直接指揮下的“出發點”。對此,我們必須歷史地看、全面地來看、實事求是地看。
二、紅軍長征落腳陜甘革命根據地的現實啟示
我們研究紅軍長征落腳陜甘革命根據地這段歷史,就是為了資政育人,為當今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服務。紅軍落腳陜甘,對于我們今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堅定理想信念,滿懷信心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努力奮斗。紅軍長征能夠在極其復雜險惡的環境中百折不撓、勇往直前,就源于他們有崇高的理想信念。陜甘革命根據地為什么“碩果僅存”,首先就在于陜甘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人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共產黨人堅定崇高的理想不動搖。當前,按照“三嚴三實”的精神全面從嚴治黨,首先就要筑牢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立根固本,挺起精神脊梁。
第二,堅持實事求是,開拓創新,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進行到底。紅軍落腳陜甘,成為我們黨從挫折走向勝利、從坎坷走向蓬勃發展的重大轉折,關鍵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陜甘革命根據地主要領導人,在實踐中深刻認識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進行革命,唯有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實事求是、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的重大問題,才能把革命事業引向勝利。當前,全面深化改革同樣需要堅持實事求是,發揚革命戰爭年代勇于探索、勇于創新、不怕挫折的革命勇氣,同時又要謹慎謀劃,要加強宏觀思考和頂層設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不斷把改革引向深入。
第三,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紅軍落腳陜甘,同我們黨始終把維護人民群眾利益作為革命的根本目的,堅定不移地走群眾路線是分不開的。歷史經驗表明,共產黨離不開群眾,群眾也離不開共產黨。當前,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貫徹執行黨的群眾路線情況是好的,這是歷史的主流。同時,黨內脫離群眾的現象還存在,黨群干群關系仍面臨嚴峻考驗。因此,正確處理黨群關系,要加強黨的領導,系統地、辯證地理解和執行黨的群眾路線,既要為了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又要教育群眾、組織群眾、引領群眾、團結群眾。
第四,堅持大局觀念,加強團結,自覺維護黨的集中統一。事業為重、團結協作的大局觀念,是南梁精神的集中體現。正是依靠這種大局觀念,陜甘根據地才得以生存發展,為紅軍長征落腳奠定了基礎。當前,我們要牢固樹立大局觀念和全局意識,自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權威,自覺加強全黨全國全軍的團結,把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放在第一位,始終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保證中央政令軍令暢通,創造性地貫徹執行中央的決策部署。
(在紀念紅軍長征落腳陜甘革命根據地八十周年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摘要)
文章來源:中國甘肅網-甘肅日報 責任編輯:劉姍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