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大街規劃示意圖
昨天,在中關村廣場上,生命螺旋大型雕塑、綠樹噴泉、高層建筑與藍天白云交相輝映。
昨天,在中關村廣場,一位創業者現場展示本團隊研發的DIY個性化組裝智能硬件產品。
過去兩年間,在中關村核心區,一條以創業為名,只有短短200米長的街道吸引了全球各地創業青年和創新創業資源慕名而來。昨天上午,“中關村創新創業季(2015)”系列活動正式開幕,隨著全新的“中關村大街發展規劃”發布,一條“升級版創業大街”的規劃浮出水面,中關村創新創業資源高度密集區進一步擴容。
“升級版創業大街”擴容至7.2公里
機器人服務員呈上顧客點的咖啡,室內是用手指觸動空氣就能控制顯示器的虛擬現實技術,走出屋子是令人心曠神怡的綿延綠道和街區景觀……科幻大片中的這些場景即將在中關村成為現實。
按照規劃,中關村大街這條北起清華大學西門,途經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關村電子賣場區域、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南至白石新橋的街道長達7.2公里,將打造成繼“中關村創業大街”后的又一處雙創資源聚集區。約有36座寫字樓、68.5萬平方米的辦公空間將根據既有產業稟賦轉向服務創業創新。
改造以后的“中關村大街”,將會是一個升級版的“中關村創業大街”。將會整合各區段的資源優勢,形成差異化的功能區定位:從中關村1號橋至知春路為“創新核心功能區”,這里借助科技企業總部、科技金融總部、創業服務、綜合商業商務服務密集的優勢,擔當中關村的創新核心。知春路至四通橋,由于中發電子市場坐落于此、創業培訓機構密集的條件,使得這一區段適合作為智能硬件、教育培訓等領域的“專業創新服務功能區”。四通橋至魏公村,結合中坤大廈、天作國際、中央財經大學金融產業園等項目的建設,主要職能為以科技金融、科技服務、商務商業、休閑文化為主的“綜合創新功能區”。魏公村至白石新橋,結合藝術院校、紫竹院公園、長河、國家圖書館和首體等綜合條件,主要職能為以科技服務、小微創新和創意文化為主的“特色創新功能區”。
在全球各大科技創新圣地,有沒有哪個地方與設想中的“中關村大街”類似?“國家級科研機構、科技創業、人文環境、科技金融、政策優勢各式資源齊聚中關村大街,即便硅谷也沒有這樣一個創新元素如此豐富的區域。”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鄉治理研究所所長杜寶東告訴記者。
參與中關村大街規劃的杜寶東還為記者描述了一幅這樣的圖景:在各個功能區創新創業氣氛迅速蔓延的同時,街區將通過打造適宜步行的“慢行道”,將沿途的創新社區、高校、公園通過綠道連接起來。有不同需求的創業者,將在充滿宜居氣息的環境中,徜徉輾轉于近鄰的幾個創新創業功能區。
十余賣場變身創新主題樓宇
海龍大廈對面,中發電子城,幾個月前曾路過這里的市民發現,原來的“中發電子市場”金色大字招牌消失不見,換上了藍色背景的“中關村智能制造創新中心”的海報。大樓門口,曾經熙熙攘攘的停車場也如時光穿越般變成了一個花園廣場,往來的年輕人和孩子們正興致盎然圍著有兩三人高的大黃蜂機器人合影。
更大的變化還在里頭。走進大廈一樓,曾經幾平方米一個店面、一進門如菜市場般人潮涌動的元器件商鋪區,竟搖身一變,成了一個3000平方米、未來感十足的智能產品展區。遙控指揮下上演驚險動作的機器人舞蹈隊,具有人工智能、可以跟孩子互動對話的學習機器人,虛擬現實體感顯示器等各種智能產品在這里爭奇斗艷。
剛剛過去的2個月時間,中發電子市場的主辦方中發集團,花費數千萬元完成了一樓商戶的騰退和整體裝修改造。不久后,負一層的微型樣機工廠、二層的智能制造孵化基地也即將揭開面紗。
與海龍、中關村e世界生意逐漸冷清、租金水平下跌從而順勢轉型不同,中發電子城從電子賣場到智能制造創新中心的轉型,更多的是居安思危和對未來經濟趨勢的主動靠攏。
每平方米每天80元——這是兩個月前開始商戶騰退時中發大廈的租金價格。對北京租金水平稍有了解的人便會知道,即便是租金堪稱“地王”的朝陽大悅城、西單大悅城,單位租金價格也比不上中發大廈。中關村寸土寸金的黃金地段、與海龍等面對大眾消費群體而言更為面向專業市場的定位,是中發電子市場租金居高不下仍然滿租的重要原因。
然而,轉型“中關村互聯網教育中心”的科貿大廈,引入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等技術轉移機構的鼎好大廈,無數個搬入海龍、中關村e世界和周邊鄰居家的創新創業企業,讓中發意識到了創新創業給中關村帶來的獨特機遇。“放著一年幾千萬元的租金不要,那也得轉!”中發集團子公司、中發時代科技電商副總裁魯錫章回憶。
魯錫章和他代表的企業意識到,沒有哪里比中關村更適合崛起一個智能制造創新中心。創新中心成立后,將基于中發電子市場原有的3000家電子元器件商戶篩選一批優質服務提供商。創業者帶著創意來,在微型工廠打樣,在測試中心完成測試,就能進入一層展廳,接受市場檢驗,完成智能制造夢想。
作為打造“中關村大街”的一部分,除了中發電子城的華麗轉型,昨天創業季啟動同時,還有多個曾經的電子大賣場,啟動了向創新創業主題樓宇的轉型之路:就業創業大廈宣布轉型“中關村軍民融合產業園”,中關村科貿中心轉型“中關村互聯網教育中心”,光耀東方地下廣場轉型“中關村國際創客中心”,中關村e世界轉型“中關村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包括這些已經在轉型路上的樓宇,中關村大街目前已有十多個寫字樓有主動業態轉型、向創新型服務平臺轉型的意愿。
不斷“裂變”的創新源頭
2年前,在承載不少北京人文化記憶的海淀圖書城基礎上,中關村創業大街開街。截至目前,創業大街已保持日均孵化1.6個創業項目的驕人成績。
然而,這條220多米長的創業大街已經難以滿足潮涌的創新創業需求。已騰挪出的2萬多平方米的辦公空間早已駐滿孵化器、創業者,大量創新孵化器、服務業排隊等候進入,一個“升級版創業大街”呼之欲出。
除了豐富創新、創業服務機構、平臺的引入,這條被“村民”稱為雙創大街的“中關村大街”的改造,將解開困擾不少中關村人的一個難題。“很多游客到北京會說我去看看中關村,可中關村到底在哪兒啊?哪個區域最能代表中關村?未來的中關村大街,將會是一個集中體現。”中關村海淀園管委會副主任閻秀敏說。
“相比武漢、上海等地,中關村作為全國創新創業中心的獨特魅力是什么?就是它的包容和不斷的創新裂變,是它難以復制的創新創業環境。”杜寶東說。
在他看來,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電子一條街”引領全國電子技術風潮,到本世紀初的互聯網創業熱潮,再到近些年引領創新服務業、科技金融、大數據、智能硬件等時代新趨勢的中關村,始終扮演“思想性創新”源頭的角色。而設想中的中關村大街,是中關村不斷成長的又一例證,它將推動該區域科技、人文等各領域創新要素的交流更加頻繁,從而碰撞出更多的創新火花。
據了解,“中關村大街”的打造將以政策引導、市場力量推動為主,現已向全社會發出“眾籌”街區調整規劃建議的邀請。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