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文化 > 西部文化 > 正文

    下硬功夫提升軟實力——慶陽市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紀實

    原標題:下硬功夫提升軟實力——慶陽市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紀實

    記者 先朝陽

    如今,慶陽香包、刺繡、剪紙、皮影等民俗文化產品,不僅在北京、上海、寧波等國內大中城市開設專營、推介窗口幾十家,而且還走出國門,遠銷海外,成為國際友人手中的“香餑餑”。這些曾經“藏在深閨人未識”的民俗文化產品之所以大放異彩,得益于慶陽市近年來發展文化產業,提升文化軟實力下的硬功夫。

    慶陽是周祖農耕文化的源頭,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人文環境賦予了慶陽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數量豐富、價值獨特的民俗民間文化,被譽為人類文化遺產的瑰寶。環縣道情皮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慶陽香包繡制、慶陽剪紙、慶陽嗩吶藝術、環縣皮影戲、隴東窯洞營造技藝等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多達33項。慶陽先后獲得了中國民俗學會和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香包刺繡之鄉”“民間剪紙之鄉”“皮影藝術之鄉”等十多項命名。

    近年來,慶陽市以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為平臺,認真落實“以始祖文化為核心的隴東南文化歷史區”建設任務,發揮“四大優勢”(厚重的紅色歷史文化、豐富的香包民俗文化、悠久的周祖農耕文化、獨特的岐黃養生文化),打造“四大品牌”(紅色南梁、民俗慶陽、周祖圣地、岐黃故里),加快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著力推動特色文化大市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去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11.03億元,是2012年的近一倍。

    在文化產業發展上,慶陽市強化政府的規劃引導、服務管理職能,相繼出臺了特色文化大市建設的意見、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以及紅色旅游文化產業、農耕文化產業、岐黃中醫藥文化產業、民俗文化產業等產業發展的實施方案。同時,市上還從放寬市場準入、優先提供用地、實行稅費優惠、加大財政支持、優化發展環境等五個方面對文化產業企業進行大力扶持;市財政每年還安排專項資金7000萬元,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各縣區也設立文化產業專項資金,推動園區經濟集聚發展。一系列政策和規劃的出臺,既從頂層設計上明確了發展方向,也從實施措施上保障了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為了使特色文化產品富有更強有市場競爭能力,慶陽市從挖掘內涵,更新產品入手,突出創意創新。市上連續5年與中國美術學院合作,每年研發民俗文化新產品50件以上;與西北師范大學聯合舉辦慶陽香包創意設計大賽,鼓勵創意設計。市上還成立了民俗藝術研究中心,組建起固定的研發團隊;同時,引導文化企業積極開展自主研發,特別是慶陽凌云服飾集團、慶陽岐黃文化傳播公司、甘肅省龍影文化產業開發公司等一大批龍頭企業建立了自己的研發隊伍,生產出適銷對路的新產品,經濟效益可觀。在進行研發的同時,規范統一生產標準,固化產品規格,申請商品保護,已成功注冊國家和甘肅著名商標18個,其中岐黃、岐伯藥枕、軒轅、巧兒、龍影、紅鳳蝶等品牌在國內占有一定市場。

    為了培養特色文化產業傳承創新人才,近年來,慶陽市在鞏固提高現有人才的基礎上,不斷加大培訓力度,通過邀請省內外知名專家學者赴慶陽舉辦文化產業培訓班,就市場營銷、企業管理、香包生產設計等進行講座、培訓。目前,全市經申報命名的國家、省、市級工藝美術大師(民間藝術家)1061名,非遺傳承人151名。“十二五”以來,全市每年培訓文化產業管理人員、企業廠長經理、香包刺繡皮影剪紙技術能手6萬人次,累計培訓18萬人次。市上還多次組織部分工藝美術大師、民俗企業管理人員赴中國美院進行創意與開發、設計與生產、管理與技術等知識的學習深造。

    在開拓文化產業銷售渠道上,慶陽市每年都要組織各類特色文化企業參加國內外重要節會。據統計,近年全市平均每年有60多家公司赴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參加展銷,年銷售收入達到1500萬元。去年以來,先后組織香包民俗文化產業公司分別赴美國、白俄羅斯、意大利等國進行展銷。通過展銷,一些公司還簽訂了大宗的訂單。慶陽岐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與中國進出口貿易公司簽訂26萬個小金瓜、吉祥果香囊訂單,合同金額204萬元;慶陽群英香包有限公司與青海、寧夏、陜西三省經銷商一次簽訂了73萬元的訂單。

    在外出展銷的基礎上,慶陽市堅持“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近年先后舉辦了3屆農耕文化節,3屆皮影藝術節,13屆香包民俗文化節。借用節會平臺,文化產業企業賺得缽滿盆滿。同時,采用“走出去”的方式,共在市外設立民俗文化產品營銷窗口48個,在迪拜、白俄羅斯設立營銷窗口2個;建立網上銷售平臺,鎮原縣與蘭科集團共同建立了“慶陽民俗文化網購商城”,入住民俗文化企業141戶,銷售收入17萬元。一些文化企業還在中國甘肅特色館、我的手藝網、淘寶網等網站注冊開店。

    經過多年持之以恒的努力,如今,慶陽市民俗文化產業初具規模,已經形成了“兩街兩城兩園”的產業聚集區和多點帶面的生產加工區。西峰區的桐樹街共有香包、剪紙、皮影等民俗文化產品銷售公司13家,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5000余人,年生產銷售香包等民俗文化產品35萬件,銷售額500萬元左右;“錦繡坊一條街”更是集香包刺繡、剪紙皮影、泥塑雕刻、古玩字畫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場所,是全市最早的民俗文化產品專業市場,有24家香包民俗文化產品經營公司,展出各類文化產品近20萬件。慶城縣的“香包刺繡城”匯集了30多家香包刺繡公司,西峰區的“北部商城”集聚文化產業公司35家,年生產各類產品近4000萬件。累計完成投資5.1億元的周祖農耕文化產業園和岐黃中醫藥文化生態園,已經成為慶陽乃至全國知名的農耕文化和中醫藥文化的代表性園區。

    文章來源:中國甘肅網-甘肅日報 責任編輯:王彤(實習)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