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城市 > 湖南 > 正文

    探秘湖南道縣福巖洞——世界最早的具有完全現代形態人類化石發現地

    探秘湖南道縣福巖洞——世界最早的具有完全現代形態人類化石發現地 2015-10-18 00:21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長沙10月17日電(記者 明星)47枚8萬至12萬年前的牙齒,連日來成為世界科學界關注的焦點。中國科學院多位研究員與湖南多位考古專家近日聯合在英國《自然》雜志發表論文,宣布在湖南省道縣樂福堂鄉福巖洞古人類遺址發現47枚具有完全現代人特征的人類牙齒化石,表明8萬至12萬年前,現代人在該地區已經出現。

    10月16日,記者來到道縣,與專家一起進入神秘的福巖洞實地探訪。

        福巖洞是怎樣被發現的

    道縣地處湖南、廣西和廣東接壤地帶的南嶺地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意愿博士介紹,該區域處于華南板塊腹地,上古生界灰巖地層廣泛發育,受新生代構造抬升和氣候變化的影響,區內發育多處巖溶洞穴。

    1984年10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道縣文化局聯合組成工作組在道縣境內進行了第四紀哺乳動物和古人類化石的考察工作,在樂福堂鄉塘碑村考察并發掘了一處洞穴(時稱塘碑村洞),獲得24種(屬)的哺乳動物化石。

    2010年9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吳秀杰等專家在道縣文物管理局的協助下,再次來到樂福堂鄉塘碑村,并確認該洞穴為福巖洞。隨后,對該洞穴進行了考察和試掘,獲得少量哺乳動物化石。試掘表明,該洞穴發掘潛力較大。2011年9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道縣文物局組成聯合工作組,入駐樂福堂鄉塘碑村,拉開了正式發掘福巖洞的大幕。李意愿、道縣文物管理局楊雄心和中科院專家全程參與發掘。

        福巖洞內的神秘世界

    福巖洞屬于大型管道型溶洞。記者看到,福巖洞主洞口開口向南,北側較高處有兩個支洞口,較主洞口高出約10米,主洞口外5米以下為小溪流。

    福巖洞緊鄰一座掩映在綠樹叢中的古村落,村莊四周均是肥沃的農田。福巖洞的主洞口開闊,口內有村民圈養家畜的牛棚,不時有牛進出。

    走進福巖洞,少數區段有零星巖溶水現象。越往里走,洞穴越窄小,漆黑一團,楊雄心打開手電向記者介紹,洞內堆積以沙礫石層和紅黏土為主,其間包含豐富的動物化石和古人類化石。

    記者借著燈光,看到洞內不時有蝙蝠飛過,在聯合工作組挖掘過的位置,楊雄心又意外地找到了一枚動物的牙齒化石。

    李意愿透露,洞穴中除了人類牙齒化石,還發現了大量哺乳動物的化石,包括褐鼠、愛氏巨鼠、西藏黑熊、爪哇豺、水獺、巴氏大熊貓、虎、豹、東方劍齒象等。

    李意愿說,道縣福巖洞和北京周口店猿人不同,這個洞并非古人類生活的洞穴,其中的遺骸是后來在流水沖刷等力量的作用下搬運進去的,而不是本來就在那里的,洞壁上方有沙礫層和鵝卵石,這就是洪水沖進來的痕跡。動物與人類的軀體與骨骼基本被損毀,研究者只發現了牙齒。

        發現第一枚牙齒之前差點放棄

    楊雄心告訴記者,2011年9月發掘開始后,首先對1984年和2010年發掘及試掘的區域進行勘查,合理布置發掘區域,按照洞穴發掘方法進行布方,逐層向下發掘,獲取動物化石和人類化石的具體層位和空間位置,對發掘土方全部過篩,將過篩后的黏土用水洗選,盡可能獲取發掘過程中的全部遺物。

    經過10多天的發掘,考古隊獲得一批哺乳動物化石,與大家的期望差距不小,隊員們一時有些氣餒。洞里的鐘乳石很厚,釘子敲下去都冒火花,個別隊員甚至想要放棄。

    楊雄心認為就此放棄太可惜,從村里接電線進洞很難得,即便另外選點也難有作為,鼓勵大家堅持下去。

    楊雄心說:“當時發現最初挖掘的位置,裂隙很大,水流很多,侵蝕很厲害,有鐘乳石水滴。我就建議他們挖洞里比較深的一個位置,堆積層比較厚,比較高,比較干燥,沒有水滴。”

    聯合工作組確定了楊雄心推薦的那個點后,馬上開始挖掘準備工作。第二天,就挖出了第一枚人類化石牙齒。

    “第一枚牙齒挖出來的時候,我正在洞外淘洗化石。沒有能親眼看到激動人心的一刻,但我聽到這個消息后,一晚上沒睡著,太興奮了。其他隊員也興奮得整晚睡不著。”楊雄心說。為了確定挖掘的牙齒的年代,聯合工作組把研究化石的專家從北京接來,還接來了專家蔡演軍,對福巖洞發育和形成年代進行研究。

        科考有望繼續開展 洞穴保護提上日程

    李意愿介紹,2011年出土的這5枚人類牙齒,總體形態特征與現代人接近,牙齒尺寸也在現代中國人牙齒變異范圍。2012年、2013年,聯合工作組先后兩輪對福巖洞進行正式發掘。三輪考古發掘先后共發現47枚人類牙齒化石以及大量動物化石。研究顯示,道縣人類牙齒尺寸較小,明顯小于歐洲、非洲和亞洲更新世中、晚期人類,位于現代人變異范圍。道縣人牙齒齒冠和齒根呈現典型現代智人特征。

    研究人員對出土人類化石區域的地層順序進行了細致勘察,確定人類化石及動物化石埋藏后未受擾動。研究人員系統采集了測年樣本,對地層和化石樣品進行了年代測定。鈾系測年結果表明,人類化石的埋藏年代范圍在8萬-12萬年之間。化石樣本的AMS碳-14測試結果和動物群組成呈現晚更新世早期的特點,進一步支持了鈾系測年的結果。據此可以確定,具有完全現代形態的人類至少8萬年前在華南局部地區已經出現。

    楊雄心說,以前學術界有種說法,全世界的人類,都是從非洲起源遷移過去的,但從道縣福巖洞出土的人類牙齒化石來看,這里的人類有別于非洲智人,可能是東亞大陸自己的原始人進化而來的。

    李意愿表示,中國早期的現代人發現比較少,之前在廣西崇左木欖山智人洞發現了一塊人類的下頜骨,時代約在11萬年之前,但它帶有原始人特征,下頜不像具有完全形態的現代人那么尖突。而福巖洞的這次發現,給中國的人類進化史,尤其是從原始人到現代人的連續進化這一觀點提供了新證據,說明也許在東亞大陸存在一個內在的人類進化譜系。

    “類似的洞穴在道縣應該還有多個,福巖洞仍有一半以上的面積沒有被挖掘,還可以進一步開展科考與研究。如果確有必要,可以再次進行挖掘。當務之急是做好福巖洞的保護工作,防止游客入內造成破壞。”李意愿說。(完)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