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期,美國財政部長雅各布·盧向美國國會領導人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中心內容就是——“要錢”。如果國會不盡快提升國債上限(潛臺詞:讓我再發點債吧),到11月3日,聯邦政府手里300億美元很快就耗盡了。
????又要提高債務上限?去年2月份,美國國會剛剛通過了債務上限法案,授權財政部在當時約17.2萬億美元債務規模的基礎上繼續發債,直到2015年3月15日。以解當時的燃眉之急。這么快,美國政府又缺錢了?
????美國政府將在11月初觸及18萬億多美元的債務上限,而美國經濟狀況如何呢?據世行的數據,2014年美國的GDP產值為17.419萬億美元。一句話,掙得多耐不住花的更多,鈔票不夠花全靠債來發。反正美國政府認為,美國絕無亡國之憂,只要不亡國,我肯定會還債。先把錢借到手,解了當前困局就好。
????但是,美國政府也絕不是第一次靠“舉債”來過日子,如果說曾經美國的債務上限還有增有降減,但從1962年之后,美國的債務上限便有增無減。進入2000年以來,美國的財政狀況從克林頓時期的盈余轉為赤字,債務也隨之增加,尤其是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債務的增長速度更是驚人,2010財年,美國的GDP總額為14.62萬億美元,債務上限達14.29萬億美元,相當于GDP總額的98%。自2010年以后,美國的債務上限就開始超過其GDP總額。說美國政府靠“舉債”過日子,一點也不夸張。
????但總靠“舉債”過日子也不是辦法,欠債也得還錢,還得付利息,一旦債務違約了,即使是國力強盛的美國也吃不消。對于債務違約的嚴重后果,雅各布·盧就在那封信中如此寫道:“美財政部所持現金現已低于安全線,一直在采取臨時措施度日。國家信譽對于美國而言至關重要。如果國會拖到最后一刻再采取行動,這將嚴重挫傷商界和消費者的信心,對全球金融市場和美國人民也將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害。”
????前半句告訴美國國會領導人,該想的辦法我已經想了,還是缺錢。后半句則道出真諦:美國之所以能發行這么大規模的債務,依靠的是投資者對于美國政府的信心,一旦美國政府違約、信用堪憂,以后誰還會購買美國政府的債券?美國國家利益網站也曾刊文說明其中的厲害,“假使美國的債務有一部分(也只可能是一部分)出現違約,美國國債的利率就將戲劇性增長,大大限制美國之后以合理的利率進行債務再融資的能力。美國余下的那些債務就會被列入觀察名單。一旦無法讓債務的雪球正常滾下去,美國就有全面喪失償付能力的風險。”
????所以,在1917年,美國從法律上確定美國債務的上限,就是為了限制當屆政府出現過度透支的不負責任的行為,而給下屆政府帶來債務違約的風險。美國國會在政府發債的事情上擁有生殺大權,圍繞著債務上限問題,國會與政府間的博弈愈發激烈。近些年來,1995年、2011年、2013年,美國均爆發過債務上限危機,頻率越來越高。再加上債務上限危機往往涉及到共和黨和民主黨黨爭,致使問題越來越復雜。
1 2 下一頁 1 2 下一頁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