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城市 > 西藏 > 正文

    近30載的牽掛,一位記者的西藏情懷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趙琬微

    一位攝影記者深入西藏腹地采訪,幫助一名藏女四處求醫的故事,日前被搬上了國家大劇院的舞臺。這名記者已經離開西藏的崗位多年,卻成為歌舞劇的“原型人物”。

    其實,這部歌舞劇所講述的故事,僅僅是主人公感人經歷的冰山一角。從上世紀80年代起,他多次進入藏北無人區,長期為救助西藏患者奔走。僅今年一年,年過五旬的他——新華社記者唐召明已經9次赴藏采訪。

    讓人“美哭了”的歌舞劇

    這臺名為《圓夢》的交響歌舞劇,由英國皇家愛樂樂團與倫敦大都會歌劇院管弦樂團奏樂,用真實的故事、美輪美奐的舞臺表演,打動了場內每位觀眾,成為國家大劇院藏族節目的經典之作。

    在敞亮的舞臺上,藏族原生態歌舞宏偉壯闊的烘托下,故事徐徐展開:年輕的記者在高原采訪,被暴風雪所困,后經藏胞救助死里逃生。其間,他偶遇患有重病的藏族牧女,竭盡所能幫她獲得新生。

    在演出的最后,屏幕上出現了一系列人物原型的原音重現。記者的原型唐召明、牧女的原型斯求卓瑪、醫生的原型顧虹……一張張生動的面容,簡單樸實的語言,溫暖著每個觀眾的胸膛。

    “太激動了,我把手都拍紅了!”一位80多歲的退休教師在演出結束后表示,整個故事之所以感人,是因為它是真實的,源自一位老記者多年的積累。一位和唐召明共事了30多年的記者激動地說,沒想到行事低調、日常工作繁忙的他,還做了這么了不起的事情。

    網友“永月極光V5”也為演出點贊,并在評論中寫道:“歌舞劇《圓夢》很突出體現了藏漢一家親,血濃情更濃,把民族藝術推向了世界。”

    不斷傳遞的“愛心接力棒”

    實際上,《圓夢》的幕后故事比臺上的更為曲折。藏族牧女的原型卓瑪家住西藏那曲地區班戈縣新吉鄉三村,地處被稱為“生命禁區”的藏北高原,海拔達5300米,她被救治時已經患病20多年了。

    “在2008年去汶川震區采訪的飛機上,我遇到中石化援藏干部李一超。他聊起自己下鄉時認識的一位牧區婦女,得了一種怪病,脖子下長著一顆‘小孩兒頭’大的罕見腫瘤,十分可憐。”唐召明說,當時這位援藏干部已經幫助她8年,“我被這份執著感動了。”

    唐召明加入了援助卓瑪的隊伍。長在卓瑪脖子上的這顆腫瘤重達5公斤,壓得她直不起腰,不能干活兒,連睡覺都得先找個枕頭把腫瘤放在上面……

    回到北京后,唐召明嘗試著聯系了北京安貞醫院醫生顧虹。在她的引薦下,又幾經輾轉,聯系了北京口腔醫院、北京藏醫院等多位專家。“我記得特別清楚,2010年3月28日,卓瑪終于踏上了來北京治病的火車。我們陪著她來到了手術臺旁。等她術后醒來時,5公斤重的腫瘤不見了……”

    今年,唐召明還特地到西藏那曲卓瑪家看望她,術后五年,卓瑪恢復良好,放牧著自家的一群牛羊,抱上了外孫,過著幸福的生活。

    近年來,唐召明先后幫助15歲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才旺愛卓,2歲多的其美拉姆來北京治療,擔負起了接送站、治病籌款等組織工作。在援藏干部、醫生之間傳遞“愛心接力棒”,暢通了救助西藏患者的渠道。

    2歲的其美拉姆,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在拉薩一度病危,后住進北京安貞醫院,孩子阿爸次仁石達向大家求助:救救我的普姆(女兒)。在唐召明和大家的努力下,籌集到了數萬元手術費。手術成功了,孩子的健康一天天恢復,眸子黑亮,臉色紅潤,次仁石達熱淚長流,連聲說:“吐基其(謝謝)!”

    此外,他還組織為藏北高原捐助圖書的愛心活動,并將所捐助的圖書送到西藏,先后在那曲縣羅瑪鎮中心小學、雙湖縣圖書館,以及日喀則地區拉孜縣芒普鄉中心小學等地建起4個“愛心書屋”。在唐召明看來,這些善舉是作為記者應擔負的社會責任,也是他回饋藏族人民恩情的必然。

    網友“許博豪”說,“幫助素不相識的人四處求醫,故事太感人了!”網友“善良的fuhu207”說,“唐記者真心牽掛藏族人民……一定很幸福。”

    “西藏是我永遠的家”

    今年58歲的唐召明對西藏充滿感激之情。“我生在山東、長在青海、后又進藏工作,并從一名汽車司機成長為新華社高級記者。可以說,青藏高原養育了我,培養了我。”他說。

    從1987年至今,唐召明9次闖入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藏北無人區,用手中的相機和筆,記錄這里的開發建設和發展變化。在人跡罕至的高原,他幾次遇險,在藏胞的幫助下化險為夷。他先后出版了《神秘的藏北無人區》《離天最近的地方》《走遍藏北無人區》等圖文作品。

    如今作為新華社北京分社的圖片總監,在每天只睡5個小時的節奏里,他依舊電話、采訪不斷,充滿激情地工作著。青藏鐵路列車通車以來,他采訪了50多次,遍及全部車組。除了日常工作,他把最大的熱情投入到西藏相關的公益事業上。

    在他略顯雜亂的辦公室,墻上貼滿了照片。一幅80年代在藏區采訪的工作照,風塵仆仆的身影背后是一架見證了生死的老式飛機;旁邊掛著獲得中國新聞獎的攝影作品《花岡悲歌》,上面放著幾條潔白的哈達。這些寶貴的資料,是一位攝影記者一生最珍貴的回憶。

    “在西藏工作過的攝影記者是幸運的,這里風物人情、綺麗風光帶給我無限的力量。近30年來,從踏入這片熱土開始,無論走到哪里,她始終是我心頭縈繞的情懷。”唐召明說。(完)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責任編輯:楊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