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專題 > 正文

    中日的民間:一衣帶水的客氣

      原標題? 記者手記:中日的民間:一衣帶水的客氣

    新華網北京10月23日新媒體專電(記者高潔)近來,赴日旅游升溫很快,記者休假也湊了個熱鬧。對于大部分沒有熟練掌握英語的中國游客來說,日本語言困難似乎少些。即便你不懂日文,在陌生的東京街頭也不會迷路,似曾相識的字總能讓你找到想去的地點。隨著日元對人民幣的匯率似乎貶到“史上最低”,熱衷“買買買”的中國游客,似乎更有了“放開手腳”的理由。再加上時間不長的飛行和幾乎感覺不到的時差,在中國人熱衷出游的“黃金十月”,日本能擠上“熱門出境游國家”的榜單,顯得順理成章。

    不過,鑒于長期困擾中日關系的歷史問題,以及日本政府中的右翼分子對于日本侵華戰爭的態度,無疑讓很多中國人在選擇去日本旅游時的情緒是復雜的。而且,有部分網民在新媒體平臺轉發“去日本就不是中國人”之類的帖子,也讓不少赴日的中國游客,背負著一定的“輿論壓力”。

    記者在日本盤桓期間,對上述現象的感受頗為深刻。盡管兩國正式建交后,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從未中斷,不少民間人士也在積極修復雙邊關系,但由于歷史問題上的諸多牽絆、現實國際政治環境的影響,以及少數日本政客的不良表現關系,讓同屬于儒家文化圈的兩國人,交流時表現得小心翼翼、客客氣氣。

    這種“客氣”表現在謹慎地交流,表現在欲言又止,表現在更多的敬語和禮貌用語。在九州佐賀縣一家名叫“白蕓西海橋”料理店里,接受福岡電視臺采訪的老板江戶前先生被問道,今天招待中國來的客人做了什么準備嗎?江戶前先生說,我用了最好的食材和最精致的餐具接待他們。

    在九州熊本城參觀期間,一個活潑的小學生沖記者喊“姐姐你好”,隨后一堆小學生一起喊“姐姐你好”。回味起來,這種場景或許并不僅是“客氣”,更是儒家文化中存在的“以和為貴”的親切和友好。

    客氣其實一直是雙向的。2014年全國兩會上的一件小事,至今仍令記者印象深刻:一場“人大代表依法履職”話題集體采訪會上,日本共同社的一位記者沒有聽清主持人要求被打斷提問,同樣急于得到提問機會的中國記者卻不約而同地當場表達“聲援”,要求主持人為這位來自日本的同行破一次例,讓他把問題問完并得到回答。

    是的,這也是客氣。在九州的荒尾市,日方修復了宮崎兄弟的故居,保留了孫中山先生曾經喜愛的古梅樹,供人們緬懷宮崎滔天與孫中山的友誼和功績。中日友好,在民間從來都有根基,而這也是兩國關系正常發展的希望所在。

      只是,“病去如抽絲”。在政府層面,日本需要端正心態,表現出切實改善兩國關系的真心實意,才能消融“冰山”。這樣,才會有更多的中國游客愿意到日本去,并且再次到日本去,去了解一衣帶水的近鄰。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