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在專一領域取得成就容易,而從一種角色游離到另一重身份,開啟第二人生,卻意味著是一種全新的開始,這之中充滿的各種不確定和挑戰,讓很多人望而止步,但勇于嘗試的人,也活出了不一樣的精彩。
從7月上線至今,已有包括拳王鄒市明、調查記者(大愛清塵公益基金發起人王克勤)、作家土家野夫在內的10多位嘉賓做客網易新聞客戶端《第二種人生》,為網友講述自己是如何開啟新的人生之路。
鄒市明:勇面質疑 堅持自我
《爸爸去哪兒》第三季中,世界拳王鄒市明身形健碩,與一頭卷發胖乎乎的兒子鄒明軒形成鮮明對比,身形上有著巨大“發差萌”的鄒氏父子深得觀眾喜愛,同時,不少觀眾也感嘆,在《爸爸去哪兒》中見到了鐵漢鄒市明柔情的一面,雖然拳臺上的鄒市明身披金腰帶,出拳威風、迅猛,但在面對兒子時,儼然是一位體貼慈父。
不論是拳臺上的鐵漢還是兒子們面前的慈父,鄒市明總給人一種自信、堅強的感覺,很難想象,少年時期的鄒市明,曾是個膽小、自卑的人。鄒市明出在貴州一個封閉的山區內,考出大山,似乎是山里孩子改變自己命運的唯一出路。然而,少年時代的鄒市明學習成績并不好,加上身材瘦小,鄒市明常常成為鄰居非議,以及同齡人欺負的對象。現在鄒市明額頭上能看見的疤痕,就是小時候被女孩子欺負所留下的。
封閉的山區、鄰里的非議,同齡人的欺負,讓鄒市明變得自卑,他的未來看起來毫無光明可言,但是在一次勇敢的決定之后,鄒市明的人生出現了改變。1994年,由于熱愛體育運動,鄒市明決定去上武校,并學習拳擊,非議不僅沒有離而去,反而變本加厲,不僅僅是鄰里親朋,連學校中的教練也不看好他,因為從外形上來講,鄒市明沒有任何優勢,身材矮小,臂展不夠,毫無練拳的天賦。
但是鄒市明并沒有放棄,在非議聲中,鄒市明頂住壓力,用靈活的移動、持久的體力來彌補自己身形上的劣勢,并開創了“海盜式”拳擊,即“一擊命中,立即遁開”的打法。終于,鄒市明在省大賽中嶄露頭角,并被選入國家隊,進而去的全國冠軍、奧運冠軍,并系上了世界拳王的金腰帶。
鄒市明坦言,現在走在路上,還是常常會聽到人們議論,他這種身材矮小的人竟然也能當拳手,的確,在《爸爸去哪兒》第三季的五位爸爸中,鄒市明從外形上看,不夠高大強壯,但是他從內而外散發出來的自信,往往能讓人忽略了這一點。鄒市明依靠勇氣,勇面質疑,堅持自己,終于從少年時弱不禁風、唯唯諾的自己、從封閉的大山中走出來,活出了第二種人生。
王克勤:點滴跬步 足成千里
2009年以前,王克勤是中國最著名的調查記者之一,揭發北京出租車行業壟斷黑幕、揭發山西假疫苗案、調查邢臺艾滋病事件真相,在大眾眼里,王克勤是“鐵肩擔道義”的典型代表。王克勤自己也多次表示,自己最推崇的一句話就是“不予帝王唱戰歌,只替蒼生說人話”。
2011年之后,王克勤的另一個人身份——大愛清塵公益基金發起人,則更為人熟知。這一切的轉變,也源于他的一篇報道,2009年,王克勤在調查報道中接觸到塵肺病人這一群體,并開始意識到,簡單的報道并不能挽救這些人的生命。于是,他開始借助自己的私人力量發起援助號召并為這些病人奔走。
兩年后,他成立了“大愛清塵基金會”,最初,基金會的運行并不順利,調查報道也許是一兩個人的事,但是公益基金卻需要大量社會資源的資助,基金會成立最初的半個月,收到一筆500塊錢的社會捐款。然而,王克勤并沒有因此放棄,他提出一個簡單的口號——“能救一個是一個,能幫一點是一點”,作為大愛清塵的公益標語,“從單個人開始幫,事在人為”王克勤說到。大愛清塵至今已成立四年,四年來,累計救治了一千三百六十三名塵肺病人,助學一千六百二十名適齡兒童,送出七百多臺制氧機,改善了二十多萬塵肺病農民的生活。從幾個人的工作室,到擁有百萬志愿者的基金會,王克勤的公益人生從點滴跬步而起,終于走出千里。
土家野夫:心存夢想 勇于放棄
9月中旬,由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1980年代的愛情》熱映,并獲得了入圍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電影的成功也將小說的原作者土家野夫帶入人們的視線。這位現今的知名作家其實在四十六才開始真正執筆寫作,很少有人知道,在這之前,他是位頗為成功的商人。
1996年,土家野夫老家離開湖北來到北京謀生,做自行印刷發行的個體書商的生意。之后,土家野夫成立私人圖書公司,并大批引進海外版權,短短兩年,土家野夫就在北京購車置房,衣食無憂。
在北京10年,土家野夫雖衣食無憂,但是卻并不愉快,“我其實從小就想當個作家”,在生活中為經濟疲于奔命中,土家野夫總是兒時的夢想念念不忘,終于在2006年,土家野夫關閉自己的公司,只身一人奔赴云南,開始專職寫作,去完成少年時未盡之夢。三年后,土家野夫終于出版了人生第一本書《江上的母親》,并斬獲中國第三代詩人回顧展之杰出貢獻獎。之后又陸續出版了長篇小說《父親的戰爭》、《鄉關何處》,散文集《身邊的江湖》,以及最近因被改編成電影而名聲大噪的《1980年代的愛情》。放棄商人的職業,以作家的身份重新生活,將人生洗牌重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只要心存夢想,何時改變都不算晚。
坐客《第二種人生》的十多位嘉賓,每個人的人生道路都不同,但是夢想、勇氣,以及對自我、對真善美的堅持,讓他們都勇敢的選擇了改變,并踏出了一條新的成功之路。為年輕人傳遞正能量,是《第二種人生》欄目成立的初衷,未來,《第二張人生》依然會沿著這一目標繼續走下去,將希望與能力傳遞給更多人。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