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水節
傣族的新年,云南各地的傣族,都以“潑水節”的形式來慶祝,所以傣歷新年,又稱“潑水節”。“潑水節”是云南少數民族的數百種節日中,影響最廣,規模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之一。西雙版納是傣族聚居區,全州各地都有“潑水節”,其中尤以景洪市每年舉辦的“潑水節”規模最大,盛況空前。
“潑水節”一般從傣歷新年的第3天(4月15日)開始。這一天彬彬有禮的傣家兒女,取來清潔的水,用樹枝蘸取,互相潑灑,以示為您洗去一年的塵垢,祝福您在新的一年里清潔平安?,F在的“潑水節”已演化成群眾性的狂歡活動,“水花放,傣家狂”人們提桶端盆取得水來,見面就迎頭蓋臉地潑下,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象征著吉祥、幸福、健康。青年男女手中相互潑出晶瑩明亮的水珠,還混合甜蜜的愛情。街市里、廣場上到處見人們在相互追逐潑澆。到處是水的洗禮,水的祝福,水的歡唱,空中朵朵水花四濺,大地一片歡聲笑語,“潑水節”成了一個歡樂的海洋。
景洪市的潑水節期間,還舉行極富民族特色的斗雞、跳孔雀舞、傣族青年男女擲彩繡荷包、放高升以及在瀾滄江里進行劃龍舟比賽、放孔明燈等民族娛樂活動。屆時八方來客,中外佳賓,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此外,基諾族同胞在每年的10月份舉行“新米節”慶賀新谷登場。布朗族的節慶大體與傣族相仿,重要的月農歷6月“嘗新節”,慶賀新谷登場。
傣族關門節和開門節
傣族的“關門節”(佛誕節)是傣歷9月15日(陽歷7月15日),“開門節”(浴佛節)是傣歷12月15日(陽歷10月15日)。這兩天,傣家人都要到佛寺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向佛爺、佛像奉獻食口、鮮花和錢幣。而陽歷7月15日至10月15日這三個月,則是“關門”時期,農活最忙,佛事活動也最多。這段時間,一般不談戀愛,不結婚,也不外出遠地。“開門”以后,才開始戀愛、操辦婚事、外出等。
基諾族“特懋克”節
基諾族“特懋克”節來源于一個傳說。據說,古時一位基諾婦女懷胎九年零九個月才生一下子。孩子落地,見風速長,變成一個壯漢,一手持錘一手拿鉗,并開始打制鐵器。為紀念這個開始用鐵器的日子,便于每年臘月過“特懋克”節。“特懋克”是基諾語,意思為“打大鐵”?,F統一在每年公歷2月6日至8日。節期要剽牛、祭神鼓、踩高蹺、蕩秋千,跳竹桿舞等,并舉行一象征性的打鐵儀式。
哈尼族嘎湯帕節
古時,哈尼族王窩特雷喜歡鋪張浪費,在第年送舊迎新的“嘎湯帕”節,要人們過節大吃大喝半個月,還要向他進貢,富人貢得最多,此舉遭到大家反對,就廢止了。多年后,第十四代哈尼王尊湯盤整頓制度,廢除大吃大喝,統一過嘎湯帕節四天,從新年的屬牛日到屬龍日,相沿下來,但過節的日子仍不統一。解放后,根據本民族意愿,州里把每年陽歷1月2日至4日,定為哈尼族的嘎湯帕節。
拉祜族拉祜擴節
又稱“擴弄瑪”、“枯扎”、“擴塔”,節期為農歷春節,分為大年節與小年節兩段。大年節從除夕起,過節四至五天。除夕日,要打掃屋子、村寨,把農具洗凈放好,蒸糯米舂糍粑,到寨外供山神,迎祖宗亡靈回家過年。初一,每家要有一人到泉邊搶接新水,家人團聚不外出。初二才互相拜年,并各家做好拿手菜肴,抬到寨場與鄉親和外客共餐,十分熱鬧。初三起,男人要上山打一次獵,打不到獵物不回家。到了正月十五,還要做好飯好菜過小年三天。年節時,晚上都穿戴一新,到寨場上歌舞狂歡,合著蘆笙、三弦手攔手圍成圓圈,跺腳,擺手,彎腰曲腿,邊唱邊舞。遇上豐年,這樣的歌舞晚會,會從初一跳到十五方止。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