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國先生)
妙筆生華寫輝煌
——訪著名書法家陳建國
撰文/ 本網駐蘭州記者劉瑞祥
書,是一部讀不完的寶庫,書法就像是一條潺潺流動的小溪,帶著一朵朵可愛的浪花,在生活中帶來了淘氣包似快樂的小精靈;也給生活帶來了足智多謀的知識長老。書法就此跨進了他的多彩的人生,成了一個和朋友形影不離的友誼。
(本文作者和陳建國留影)
小時候,他的字寫得不是很好,每當看到爺爺經常給村里鄉親們寫對聯,爺爺的字寫得特別好,他都會肅然起敬,特別是看到村里一些書法家的作品,他的心就不由自主地贊嘆起來,甚至還有一絲羞愧。似乎是知道自己渴望練好字的想法在心中定格了。幼時,陳建國就對書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時,看著毛筆在爺爺的手下龍飛鳳舞,不一會,一個個漂亮的字就出現在眼前。那時,他總覺得,毛筆就像是一根魔術棒,充滿了魅力,于是,他就纏著爺爺開始學習書法,臨摹古人的帖子。
陳建國從小就生活在文化知識深厚的家庭。爺爺那時候從山西領著商隊,經常走絲綢之路這條線,經歷了寒風苦雨,也見識過西域文化的精華,練就一筆好字。外婆同時還是女子師范學校畢業的學生。善于花鳥畫創作,外婆生活了94歲,在病重期間,她把那些圣經、唐宋詩詞都留給了他。如今外婆已經離開了人世,外婆是一位有文化修養,有藝術天賦,有生活閱歷的知識型女性。外婆高風亮節,勤儉值家的生活言行至今保留在他的心里。
以前,陳建國總認為自己的書法寫不好,但自從看見爺爺的毛筆字后,他不這么認為了。他也漸漸開始羨慕爺爺寫的字,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寫得比爺爺好。四年級下學期時,老師讓他中午去練書法,自從八歲那年,外婆把他送到學校,每當課余時間,練習書法成了他唯一的渴望。剛剛開始時,還不太喜歡,慢慢的便愛上了書法,柳體、顏體、楷隸篆行草魏碑六種迥異的字體,橫豎撇捺點五個基本筆畫,筆墨紙硯四種平凡的工具,提頓壓三個單調的動作,黑白兩種乏味的顏色,構成了他一生的最愛。書法的筆畫和動作都是每天都回家練字。漸漸地,漸漸地,他在上高中時,字寫的字越來越好了,同時經常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好評。
書法,是中國民族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有多少人對它是情有獨鐘,而陳建國,就是其中的一個。在練書法的道路上,就像偉人所說的那樣,只有沿著崎嶇山路不斷攀登的人才能達到光輝的明天。
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漢字書法為漢字獨創的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
1982年陳建國應往入伍,在陜西26團當兵,還是個汽車兵,學技術非常專業,在團里的汽車技術比賽上經常拿第一,后來就成了部隊汽車兵教官。由于他練就的一手好字,經常給連隊出黑板報。家里把他所有需要的書籍都寄給他。陳建國在部隊文藝比賽上獲得過特等獎。在部隊服役就是14年。1996年12月轉業到蘭州市地方工作。無論走到那個單位,他都把書法作為人生中最重要功課,不停地練、不停地寫。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書畫市場如雨后春筍,愛好書畫、書法的人越來越多。親朋好友求字的人也越來越多。他的書法作品先后都流傳到國內外。2005年擔任蘭州書畫研究院書記,同時他還擔任中國國畫院蘭州分院副院長。在書畫研究院后,就進入專業創作。他說:“書法者要融性情于法度之中,要融隨意于筆端之上。將技法與性情相融合,是要經過不懈的努力、探索、臨摹、再努力最后才寫出佳作流傳下去”。他說:“學好書法、寫好書法,首先要將你所喜歡書帖的技法等諸多知識變為自己的,融于自己的性情中書寫出來。技法是個共性的東西,是每個人必須學會掌握的;但性情是個性,是千差萬別。它是一個集知識、境界、閱歷、學識、修養、品格的總體反應”。
要想創作出高古、流傳百世的佳作他總結出了三個要素:“一是勤奮、人要勤奮;二是學養,文化底蘊和書德。他說:法者藴有天地之常理、宗于人文之常綱、彰以社會教化之世風、立于舉賢督后人之倫,通過書法可以看出作者的細膩情感與高遠志向;三是悟性、天賦、創造性,字是寫一個人的心情”。把握三個要素就能夠有所收獲。
陳建國說:“有清新自然之意境、古拙厚重之韻味、天真爛漫之情趣、行云流水之形態”是他的書法心跡。通過多年努力他認為有兩個方面得到了提高:一種是體,一種是章法。從書體來說,他以隸書為基礎,柔和真、行、篆等多體的體。時以隸書筆法入手、時以行書筆法入手、時以正楷筆法入手,時以篆書筆法入手,沒有固定的格式。總之,讓不同技法融入到自己的性情之中,讓不同技法融入到隨意的筆端之上,使得寫出的東西越看越古、越看越新、予人以金石之氣,字形和筆意古樸自然不加修飾,憨態可掬、無拘無縛,從而達到一種不補不履的原始狀態,呈現書法返璞歸真、以稚達意、以陋通神的全新意境。從章法來說,是在臨摹古人的一些詩札、信札、手記感觸而得,它隨意自然,寫錯了就涂,寫到激昂處就急速而狂放夸張,丟字丟句就在旁邊加上去,從不掩飾,更不向現代人那樣胡亂拼接。一切顯得是那樣的順其自然又是那樣的矛盾又及和諧。再加上歷代收藏家不同的題跋、收藏章,細細觀看真是別有韻味。他說:“越耐品的地方,也就是集矛盾最多的地方,如果處理得當,諸矛盾化解和諧,便是最秒的時候”!為此,他根據古人這些詩札、信札、手記的方式,再結合現代一些流行元素,經過無數次的取舍、修改、整理、嘗試,陳建國先生終于創作出了血脈暢達、氣韻貫通、布局奇異新穎,一點一畫一線承古法又載新意的章法。這種章法它不拘泥于局部之得失,塊面與整體兼具矛盾又有辯證統一。事實證明,這便是佳書必有的奇佳章法!
陳建國先生講:“書者要以字、詞、句的因果關系去行去書,有時須全全而華,有時須缺缺而巧,華不入俗,巧而得古;內具金石之理,外得金石之韻。字顯突浮,一如斷竭殘石、也如亂石砌墻、又像散石鋪街、更似鐘鼎排列。這樣,所書之情趣才妙合天地之常理,人文之常綱。”他說莊子的“天人合一”這句話對他啟發很大。凡事、凡物一切都要與自然相結合,心態最重要。“筆墨千秋趣,文章萬古詩”,這是他自作且篆刻在章上的銘文,他把一切融入到自然中,把情感融入到隨意中,最后再在筆端上得到綻放!
2015年7月29日,我在陳建國的辦公室采訪了他。他平易近人,和藹可親。他每次應邀參加書法培訓或者各種學術活動,都欣然給大家傳授書法知識和技巧。不厭其煩地教導大家,要知道古人的書法技巧。他的書法如其為人,格調清新文雅,沿著端莊,痛快不失俊逸,古樸而又華美。欣賞他的作品,如欣賞高山流水,又如萬馬奔騰,足見他無日不臨池的深厚功力和勇于創新的精神。2011年他的作品入圍全國安全生產書畫展。2011年慶祝中澳建交40周年大型書畫展中獲得二等獎。第五屆中華名人全國書法、美術大賽中書法作品獲得二等獎。第二屆“當代羲之獎”中國書畫邀請賽中書法作品獲得一等獎。第一屆藝韻中華全國書畫作品邀請賽中書法作品獲得一等獎。
陳建國先生不管在4尺、6尺、8尺上書寫大幅作品,還是在扇面上書寫小作品,都獨創出古拙沉雄,蒼勁秀麗,雍容大度而又舒展流暢的書法風格,其作品于平淡樸素中見俊美,于端莊疑重中顯功力,氣度不凡,雅俗共賞,深受國內外人士的喜愛。在甘肅省書法界占有一席之地。他愛人還善長花鳥畫創作,特別是寫意牡丹畫,在蘭州學畫牡丹的畫家中很有名氣。陳建國的書法作品以:飄逸、舒適,為特點,其作品有很高的欣賞、收藏價值。很多作品已經被國內外書法愛好者收藏。大量的作品已被海內外書法愛好者、收藏家收藏。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