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鄉親們能過上好日子,30多年來,他拿出自己的工資,幫村民們搭橋修路。退休之后,葉落歸根的他回到家鄉,一心一意為鄉親們辦實事,傾其所有為家鄉辦好事,贏得老百姓的愛戴。
讓村民用上電喝上自來水
10月12日下午,在秦州區關子鎮流水村,一輛輛滿載蘋果的“三馬子”在村水泥路上奔馳著。
“這些路是‘董校長’帶我們修的,這座橋也是‘董校長’幫我們建的,這些年來,‘董校長’給我們村辦的好事多得說不完。”當記者來到關子鎮流水村,村民們聽說是采訪董永忠時紛紛圍過來,稱贊“董校長”的好。
村民們所說的“董校長”叫董永忠,今年67歲,是原蘭州電力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村民們都習慣叫他“董校長”。他在職時工作兢兢業業;退休后,不顧親友反對,傾其財力和精力,帶領村民修路致富,贏得村民的愛戴。
“我是一名共產黨員,也是這個村里的一員,做這些事情是應該的。”當聽到村民的贊揚時,董永忠推了推眼鏡說道。眼前的董永忠身著一身褪色的迷彩服和綠軍鞋、個頭高大、身材消瘦、雖說戴著眼鏡,但仍然掩飾不了炯炯有神的目光。
1965年,董永忠考上了西北水電建設學校,年僅17歲的他依依不舍地離開了這個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流水村,來到蘭州上學。中專畢業后,又當了五年兵。1980年,董永忠在蘭州電力技術學院任教。他熱愛學生,熱愛課堂,也愛上了蘭州這個地方。但對家鄉藏有深厚感情的他,無數次在夢中回到了流水村,回到了他出生的那個農家小院。
1987年,董永忠回流水村過年,看到周邊的村子都通上了電,流水村家家戶戶還點著煤油燈,心里不是個滋味。他暗自思忖,一定要讓村子通上電。過完春節,他便立即四處奔波,聯系電力部門,幫助村子聯系通電的事宜。在他的積極努力下,流水村很快通上了電。
“用慣了煤油燈,剛通上電時,一拉開關,那白晃晃的光照得人眼睛都睜不開,大伙還在一旁嘀咕,這家伙咋這么亮哩。”75歲的村民董丑子至今還記得剛通上電時的事。
幫村民們通了電,董永忠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但沒過多久,他又皺起了眉頭。
由于流水村所在地勢較高,多少年來,村民們一直靠幾眼山泉和山溝里流淌下來的雨水維持生活。
“遇到天旱時,山泉里沒水,有些村民半夜三四點鐘就去搶水,天黑山上的路不好,為搶水把人摔傷的事經常發生。”流水村老支書董想來說。
為了讓村民們盡快吃上自來水,董永忠多次與有關部門協調,經過不懈努力,2005年,流水村村民告別了吃水難的日子,甘甜的自來水引到了村里的家家戶戶。
建橋修路惠及一方百姓
流水村東口有一條門石溝,雖然只是條溝,但溝里一年四季都有清澈的流水……在董永忠的記憶里,兒時,他和小伙伴在門石溝里游泳嬉戲;冬天,他們在門石溝里滑冰玩耍。但是,當成年之后的董永忠再次走過門石溝時,心中卻非常沉悶。這條養育了流水村一代又一代人的門石溝,如今竟然把村子與外面隔成了兩片天地,幾乎使他們的村子變成了一座“孤島”。每逢天下大雨,村民們只能眼睜睜地望著對面地里的莊稼讓雨水浸泡卻無計可施。一到冬天,村民只能踏冰過溝,經常會有人或牲畜掉到冰坑里,重一點的農用車都沒辦法通行。而孩子們上學時,也必須趟過門石溝。曾有好多次,上學的孩子掉到溝里。村民曾發愁地對董永忠說:“天一下雨,門石溝里都是積水,出也出不去,進也進不來,真能愁死人。”
每回家一次,村民們都會給他說門石溝的事,聽村民說得次數多了,董永忠內心焦灼不安,他聽到鄉親們說,如果能在門石溝上修一座小橋就好了。
“修一座橋至少要幾萬元錢,村民們生活都不富裕,他們給我說,是想讓我幫忙哩。”董永忠說。為村民建橋,成為董永忠心頭的又一件大事。
有了建橋的打算,董永忠對他每個月的工資進行了重新分配,省吃儉用積攢出一部分錢用于建橋。
2004年,董永忠把積攢的3萬元錢交給了村委會,叮囑他們一定要為村民建橋。
“當橋建好時,村民們高興地敲鑼打鼓,都在說‘董校長’的好。”村民董門生說。
在董門生的指引下,記者來到流水村東頭的一處石混結構的寬約兩米、長近十米的小橋,橋頭兩側的柱子上刻著“經濟資助董歲海”“負責規劃董歲海”的字樣。橋下門石溝的水還是一如既往地流著,橋上村民們正來來往往忙著。
“我們把這座橋叫‘董歲海橋’,‘董歲海’是我們‘董校長’的小名。”董門生說。
2008年,退休后的董永忠回到了流水村,他覺得家鄉人民需要他,想為家鄉再多做點貢獻。
“我回來后,發現流水村的交通極其不便,村民進出僅靠一條羊腸小道,物資進出也是村民肩挑背扛。‘晴天塵土揚,雨天爛泥塘’是流水村村路最真實的寫照。這樣的羊腸小道不僅給村民的生活出行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更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董永忠說。
董永忠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明白,通達的道路,不僅會為群眾的生活帶來便利,更是連接著農村經濟發展的希望。
2012年,董永忠在村里提出實施修建村公路的計劃。計劃雖然得到了村委會的同意,但是苦于村經濟發展落后,集體收入和村民收入微薄,修路可謂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董校長’帶頭掏了4萬元錢,又發動居民每戶集資200元錢,最后他四處奔波,爭取到道路建設項目,才有了今天這條路。”村文書董德錄說。
為了修好這條路,每天,董永忠與村里人一起挖土夯路,從早上干到夜里才肯收工。有一天,正在和村民們干活的董永忠,突然生了急病,上了救護車后董永忠卻把陪同的人都攆下了車,只留一位村民陪著他,說不要耽誤修路……
做群眾的“貼心人”
“‘董校長’還給我們后輩兒孫植了綠。”在董德錄的帶領下,記者來到流水村東面的山頭,只見山頭郁郁蔥蔥的樹林,在秋風的吹拂下,更顯得蒼翠欲滴,像屏障一樣,保護著流水村。
1998年,為了美化村莊環境,防治山坡水土流失,董永忠經過再三思考,拿出手頭的積蓄,買來30000多株樹苗,種在了山頭。為保證林木的存活,他積極向社會尋求幫助,為村子爭取來了價值25000多元的大型水泵和電機,他又拿出3000元,購置了電纜和水管,用以澆灌樹林。退休之后的董永忠更是義務當了一名護林員。只要他在村里,每天都會上山巡邏。碰到牛羊啃樹吃苗,他把牛羊趕走,還找主人做思想工作。17年過去了,當初的荒山坡已綠樹成蔭。
……
從2006年到2013年,董永忠不僅為村里修建石橋,而且還為村里鋪了路、修建了4座水壩。他自己將幾十年所攢的積蓄,變賣字畫所得的資金和母親積攢多年的零花錢,共30多萬元投入到村子基礎設施建設等公益事業中。想盡一切辦法為村民謀福利。
“他對流水村的貢獻多得說不完。”董德錄說。
“我是一名共產黨員,看著鄉親們能過上好日子,我心里就踏實了。流水村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我今后還會在這片土地上繼續耕耘……”采訪結束時,董永忠把記者送到村口,眼神堅定地說。
( 余碧波)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