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文化 > 傳統文化 > 正文

    “互聯網+”時代電視怎么辦?

    對廣電媒體而言,眼下可能是最壞的時代,也可能是最好的時代。在“互聯網+”的浪潮下,視頻網站和視屏App瓜分著電視的陣地;而大數據、機器人生產等技術又改變了媒體原有的傳播方式,新的機會隨時在出現。在近日舉辦的“洞見數據的力量——電視媒體高峰論壇”上,來自學界和業界的演講都在證明:“廣電+”正風生水起。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新媒體所所長呂巖梅認為,現在的廣電媒體面臨著“4個流失”:一是受眾流失。近5年來,觀眾收看電視的時長不斷下降,2015年上半年觀眾每天收看電視時長156分鐘,比2011年同期下降12分鐘;截至2015年6月底,全國有線電視用戶數2.3億戶,比去年年底減少515萬戶。二是廣告收入增勢放緩。2014年,網絡廣告市場保持同比40%以上的增長,收入達1540億元,而同期廣電的廣告收入增長只有6%。三是人才流失。2014年以來出現了廣電歷史上最大的人才出走潮,從地方到中央,全方位、高層級。四是話語權流失,這是以上三個流失的直接結果。

    那么,廣電媒體怎么辦?呂巖梅特別重視打通新興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兩個用戶群。“一個綜藝節目的女粉絲,她可能是某個品牌時裝或者化妝品的用戶;一檔汽車類節目的愛好者,可以通過互聯網和社交平臺組成粉絲圈,不僅可以一起討論節目,還可以開展汽車銷售、自駕游等相關活動。”

    湖北廣播電視臺拓展了一批“廣電+”產品。如,“廣電+農業”,對農節目依托線下資源,經營綠色農產品、農村信息化服務、農村保險等多項服務。此外,還有“廣電+汽車”“廣電+中小企業服務”“廣電+婚戀”等。

    親子節目是電視的紅海市場,金鷹卡通總監羅嵐說:“親子消費風向標的引領者當屬親子電視,因為客廳的遙控器掌控在孩子手里。”為此,金鷹卡通實現了“廣電+親子”:其官方微信整合成中國親子資訊的微信平臺,形成了親子資訊與節目內容緊密結合的信息發布模式;官方App“麥咭·快樂家”作為國內首款面向卡通電視媒體、小朋友、家長三方的手機親子娛樂互動產品,用戶規模已經突破270萬。

    在線下活動方面,“爸爸去哪兒”親子嘉年華在青島、長沙、昆明等城市分別接待游客近5萬人次;“麥咭音樂節”于今年國慶開唱,吸引4萬人次;動漫舞臺劇《麥咭歷險記》全國巡演,還即將建設創意主題樂園“麥咭樂園”。

    尼爾森網聯媒介數據研究總監楊曉玲發布了一組數據:截至今年上半年,4.61億網民通過互聯網瀏覽過視頻,3.54億網民通過移動方式瀏覽過在線視頻。“整體的互聯網視頻受眾已經占到非常大的比例,但并不是說這一部分受眾完全不看電視。對于電視媒體而言,關鍵在于用什么樣的內容更好地爭取這些受眾,在收看網絡視頻的同時還能夠留在電視機前。”

    觀眾在收看電視的同時,在互聯網上也往往非常活躍:41%的觀眾會去查找和電視節目相關的產品和服務的信息,29%會在網上分享收看節目的體驗,18%會閱讀社交媒體上的評論,12%會發表相應的評論。以《奔跑吧兄弟》為例,通過對節目在網絡上的討論集中內容進行分析,就能看到受眾最關心的點,“比如哪個明星最有人氣,游戲設置、劇情設定是不是有意思”。

    在這種雙向反饋的機制上,東方衛視的新聞資訊類節目《東方大頭條》走在了新聞媒體的前列。東方衛視新聞部主任周煒坦言:“移動端對電視新聞人來講有一種心理上的恐懼。怎么辦?總不能等死。互聯網移動端為什么可以風起云涌?道理很簡單,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能夠及時掌握受眾偏好數據,使信息到達及時、有效。”

    今年改版的《東方大頭條》由東方衛視與今日頭條共同出品,電視節目的編輯可以根據今日頭條提供的資訊類別、閱讀量、轉發量、評論量等后臺數據,按照全網當天新聞熱度排行進行節目編排和選題選取,使節目最大程度貼近市場。《東方大頭條》的播出時間是中午12點,在同時段與綜藝節目、電視劇的競爭中,收視率能排到第5、第6。

    “有人說未來是沒有新舊媒體之分的,未來所有的媒體都是互聯網媒體。無論真假,競爭是在所難免的,但競爭未嘗不是一種合作,充分的融合競爭合作是健康的新聞媒體格局所必需的。”周煒說。

    文章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劉姍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