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特推 > 正文

    美媒探訪北京群眾組織:志愿做好事回報社會

    美媒探訪北京群眾組織:志愿做好事回報社會

    北京的四大神秘組織:“朝陽群眾”、“西城大媽”、“海淀網友”和“豐臺勸導隊”。(資料圖片)

    參考消息網10月30日報道 美媒稱,他們在北京的街頭溜跶,尋找不法商販、火災隱患和垃圾。他們調停鄰里爭吵,告訴狗的主人清理糞便并試圖疏導交通。有時候,他們還幫助抓捕罪犯。對于永善勸導隊——一群在北京豐臺社區巡邏的中國老年志愿者——來說,要維持公眾秩序,沒有什么違規現象小到可以忽視。

    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0月28日報道稱,最近的一個上午,勸導隊隊員在一個龐大的居民區里檢查陽臺的火災隱患。他們知道哪家會同意清理,哪家不會開門。

    報道稱,與志愿者一起巡邏的一名當地干部指了指一個塞滿紙箱的陽臺,那里可能存在安全問題。這位名叫趙淑伶(音)的官員說:“那個人養鴿子,這是允許的。”

    他們認為自己是在做好事回報社會,但其他人也許覺得他們愛管閑事。無論如何,他們都是中國迅速壯大的退休者中的成員:到2050年,中國15億人口預計將有1/3達到60歲或60歲以上。很多人在家里待得無聊,因此想方設法找事做。

    報道稱,在敬老的文化傳統和政府的支持下,永善勸導隊戴著紅袖標、身穿顏色搭配且胸前寫著“城市治安志愿者”的T恤四處巡邏。他們是北京城各地上千名志愿者中的成員,這些志愿者還包括“朝陽群眾”和“西城大媽”等群體。

    79歲的劉玉珍(音)說:“戴上紅袖標的時候,我就在工作。”她是一名曾祖母,也是一名勸導者。

    “但是,不戴紅袖標的時候,我也在工作。”她在勸導隊總部說,這個總部設在一座小樓里,跟永善社區黨委在一塊。

    劉說:“我們感覺這就像某種娛樂。很有意思。另外,勸導成功的時候,我們也有一種成就感。”

    報道稱,在最近的一次巡邏中,勸導隊處理了兩名非法商販,包括一名支起一張折疊桌提供量血壓服務的男子。勸導隊感覺他擋住了人行道,要求他收攤。

    “好吧,”那名男子說。“但是,我也在為人民服務,知道吧。”

    80歲的楊超男(音)說,對人禮貌很重要:“畢竟我們只能勸導,不能懲罰。”

    劉玉珍還說:“一開始的時候有好多麻煩。有人沖我們大喊大叫,讓我們別管閑事。但現在好了,他們都認識我們了。”

    報道稱,在文體路的清真寺旁邊,一名自稱姓楊的清真肉類商販對這些志愿者的作用表示懷疑。

    他說:“他們其實都是沒事兒可干的老年人。但有他們在這兒也挺好的,比沒人管強。”

    在附近的一個香煙商店,一位自稱姓李的店員說:“他們確實讓街道保持整潔,而且也把流動商販趕走了。”

    報道稱,永善勸導隊成立于2007年,當時有80名成員,目的是幫助在2008年奧運會召開前提升北京市的形象。現在,勸導隊已經增加到200人,但人數隨著成員患病或去世而波動。最年輕的成員50來歲,最年長的90多歲。

    下班以后,他們會填寫上崗日志,交給黨委。

    當地一名黨員干部說:“他們的日志常常特別詳細。”可能太詳細了:“他們會寫‘今天,雨下得很大’這類東西。”這名干部只透露說自己姓顧。

    這些志愿者團體對北京市公安局和城管部門的工作提供支持。

    北京市公安局對《新京報》說,自2007年以來,永善勸導隊共發現勸導12340起“不文明”行為,幫助抓住223名嫌犯,提供了60條“反恐”情報。

    報道稱,他們的工作大多平淡無奇,但也有涉及國家安全的方面。這些志愿者在節假日和大型政治會議期間尤其警惕。顧女士說,9月3日閱兵那天,他們全員上崗。

    她說:“他們得到特殊指示,要注意飛行物,包括小孩的玩具和鴿子,還要留意火災。”

    報道稱,在中國,利用公民網絡幫助維持秩序并不是新鮮事。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的人類學家戴維·沙克說,這源自大約公元前300年戰國時代的保甲制度。

    與這些勸導者年輕時相比,中國經歷了迅速的社會變革。今天的老年人當年都過過苦日子,可能因此較為同情所謂的麻煩制造者。

    報道稱,72歲的退休中學教師楊少川(音)覺得,違法經營的街頭小販只是在努力維持生計。他總是設法為他們在合法的市場找到攤位,而不是把他們趕走。(編譯/趙菲菲)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