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歷史 > 天水麻辣燙 > 正文

    文聯原副主席:個別劇作者把李鴻章袁世凱當英雄

    由于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運動處于低潮和西方對我國和平演變的既定目標沒有改變,也由于的確有人妄圖扭轉當今中國改革開放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走向,當前,一股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沉渣泛起,不僅染指哲學觀點、歷史觀點、政治觀點、法學觀點,而且也頑固地滲透于文藝創作之中,嚴重扭曲著人們的歷史觀,并顛覆著附著于歷史觀之上的民族觀、國家觀和價值觀,理應引起我們高度警醒與關注。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與師生交流時指出,推進中國改革發展,實現現代化,需要哲學精神指引,需要歷史鏡鑒啟迪,需要文學力量推動。這里的排序是“哲、史、文”:哲學管總,哲學通,一通百通;史學是鏡鑒,值得重視;而文學在此既包括各種文學體裁,也包括音樂、美術、戲劇、電影、電視劇、曲藝等人類以審美方式把握世界的其他各種藝術形式,時代和人民需要作家藝術家以優秀作品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能源。這“三個需要”,與毛澤東同志當年向全黨全國人民發出的“讀點哲學”、“讀點歷史”和“讀點魯迅”的偉大號召一脈相承。“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歷史虛無主義鼓吹者意欲逆轉改革和歷史的走向,也勢必要滲透文藝創作,炮制代表他們哲學觀、歷史觀、審美觀的作品,去搞亂人們的哲學思維,去歪曲歷史精神兜售唯心史觀,從而敗壞中華民族的哲學素養、史學修養和美學涵養。

    文藝作品對重要歷史人物的藝術塑造和對重大歷史事件的藝術再現,歷來是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交鋒的焦點。對于經過歷史和人民長期檢驗已有定評的重要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歷史虛無主義鼓吹者往往祭起“還原歷史”、“重寫歷史”、“反思歷史”的旗號,以二元對立、非此即彼、好走極端的單向度思維方式加以逆向重塑,顛倒黑白,大作翻案文章。對近代歷史上如慈禧、琦善、李鴻章、袁世凱這樣的人物形象塑造,不是考其全人,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全面把握;而是隨意剪裁,拼湊史料,以偏概全,指鹿為馬,渲染個別現象掩蓋本質、夸大支流否認主流。有個別劇作者甚至認為,慈禧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李鴻章是“爭取國家利益”者,袁世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這些人都是在為困境中的中國尋找出路,是推動中國現代化和走向共和的“英雄”。這樣的觀念滲透文藝創作,必然會導致讀者或觀眾的歷史認知扭曲錯位。

    在紀念抗日戰爭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時播出過這樣一部電視劇,從1943年春寫起,開篇便道:六年前,國民黨“軍統”就派五十余名特勤人員化裝成老百姓潛伏在某個城鎮,與日本侵略者展開諜戰,爭奪從北京故宮(微博)轉移到此的一批國寶。這是明顯的歷史虛無主義的編造。六年前即1937年春,七七事變前,還沒有成立“軍統”,戴笠手下的組織還叫復興社。之后,該劇不是從抗日戰爭的生活這個創作的“源”出發,而是完全從西方“類型片”中的“諜戰劇”和“奪寶劇”的結構模式和藝術技法這個創作的“流”出發,去編織情節、塑造人物。這就完全悖離了唯物論的反映論,陷入了唯心史觀的泥潭,虛構出的抗戰歷史極度失真。只有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主統一戰線才能充分發動人民群眾團結抗日,而蔣介石的抗日只是“國軍”抗日,歷史上哪里有過“軍統”發動人民群眾抗日保護國寶的實績?

    毋庸諱言,過去由于“左”的思想影響,銀屏上影視藝術作品曾一度只表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和人民抗戰,但后來也出現了如《血戰臺兒莊》、《中國遠征軍》等一批描寫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抗戰實績的作品,這就比較全面了。然而,再后來,一些作品為了吸引觀眾眼球,片面追求票房和收視率,越來越背棄歷史的真實,走向極端,專門編織“歪瓜裂棗”和小尼姑抗戰的故事,不是說在共產黨和進步勢力影響下完全沒有發生過這些故事,而是說此乃支流,決非主流。甚至極端到針對中華傳統詩詞所講的“商女不知亡國恨”,有作品就專門反其道而行之,渲染“妓女最有愛國情”。歷史虛無主義鼓吹者所持的這種二元對立、非此即彼、好走極端的單向度思維方式,是與唯物史觀歷來倡導的考其全人、觀其全事、兼容整合、全面辯證的哲學精神格格不入的。

    歷史鏡鑒值得珍視。中華民族歷來有著以史為鑒、以古觀今的文化傳統。不懂得自己民族歷史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不珍視自己民族歷史鏡鑒的民族,是悲哀的民族。所謂文化自覺,要義之一就是自覺認清自己民族的歷史文化、歷史精神、歷史經驗的獨特價值與作用;所謂文化自信,要義之一就是要自信自己民族獨特的歷史文化、歷史精神、歷史經驗至今仍能與當代文化相聯系、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仍能與時俱進地實現創新性轉化、創造性發展,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仍能給人們帶來深刻的啟示。

    在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藝術畫廊里,有著一系列優秀歷史題材作品及其所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它們代代相傳,深入民心,已經形成了一種審美習慣和審美定勢,哺育了廣大觀眾。比如,盡管“春秋無義戰”,但以春秋吳越之戰為題材的不少成功作品,如由陳道明和陳寶國分別主演的兩部長篇電現劇和梅蘭芳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京劇《西施》等,都把越王勾踐塑造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臥薪嘗膽的民族精神形象,把西施塑造成熱愛故土、犧牲自我、外美內秀的偉大女性形象,把范蠡塑造成足智多謀、顧全大局的優秀知識分子形象,把吳王夫差塑造成以強凌弱、失道寡助的侵略者形象。這些成功的藝術形象,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基因,彰顯著中華民族極富生命力的美學精神,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精神境界、價值取向和道德追求,早已深入民心,贏得共識,成為一種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精神資源。但是,卻有一部作品打著“創新”旗號,借“重寫”歷史和“發掘”人性復雜性,將這些典型人物形象完全顛覆了。第一場戲描寫越王勾踐戰勝吳王夫差完成復興大業后,親自迎接西施歸國,一見西施如此美貌,心想豈容范蠡享用(西施與范蠡有約在先,越勝吳后是要有情人終成眷屬的)?于是背信棄義地將西施攔劫進宮,納為嬪妃。這一筆,竟把中華民族藝術畫廊里的這位臥薪嘗膽的民族精神藝術形象,改寫為“一匹色狼”。往后,便描寫一旦入宮,龍床上發現西施腹中已懷夫差的敵種,于是龍顏大怒,將西施發配。范蠡聞聽此訊,怒發沖冠,趕去當面怒斥西施背棄當年的山盟海誓。這一筆,進一步把中國歷史上這位深入民心的了不起的知識分子形象改寫成“一個頭頂綠帽子的小肚雞腸”。這樣,中華民族藝術畫廊里的這一系列優秀的人物形象都被逆向改寫了。也就是說,這些優秀的人物形象中蘊含的優秀文化基因都被“西化”為“轉基因”了,所彰顯的中華美學精神都被解構為“時尚”和“市趣”了,所體現的歷史傳統、精神境界、價值取向、道德追求都被“反其意而用之”了。

    文藝創作中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影響和危害,嚴重地表現在其對中華民族經典文藝名著的解構上。珍視經典名著,敬畏經典名著,是一個民族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標志。經典名著之為經典名著,就因為其經過歷史上人民的檢驗,顯示出史學上、美學上的永恒價值與魅力。隨著歷史的行進,對經典名著豐富蘊涵的解讀與闡發當然也須不斷重新發展、不斷與時俱進。把經典名著改編為影視藝術作品,是傳承、普及和發揚優秀文藝歷史傳統的必要路徑。但須指出,正確的改編,務必尊重原著的精神價值取向和審美風范,沿著順勢方向在新的時代背景和文化語境中加以豐富、深化、發展,以求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切不可反其道而行,朝著逆勢方向編造,或東施效顰投射“西化”觀念,或對其固有蘊涵橫加扭曲和篡改,并美其名曰“創新”。

    魯迅先生高度評價過的“左聯”成員柔石的著名小說《為奴隸的母親》,描寫我國半封建半殖民地時期一種反人性反人道的丑惡社會現象:富有的地主的老婆不能生育,便花錢“租”用窮人的妻子來家當生育機器,為自己生子后再趕出家門。有一部戲,居然把原著的這種深刻的批判意識和人文精神都解構了,將其改編成地主花錢把農民的妻子“租”到家,為自己懷孕生子,地主背著老婆慈善地“關照”農民的妻子,時而贈其手鐲,時而送其金錢,終于“感化”了農民的妻子,令她深感“幸福”,甚至要拋棄丈夫兒女,自愿留在地主家不走了。這豈不是把“為奴隸的母親”改編成了“當奴才的母親”,豈不是完全顛覆了原著的主題意蘊和價值取向?令人不解的是,這部作品居然還受到追捧并獲得獎項。

    《三國演義》作為古典名著,早已婦孺皆知。赤壁之戰作為我國戰爭史上實行統一戰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早已彪炳史冊。但近來有部拿了大獎的戲,竟以“創新”名義作如此改編:一開場,曹操兵發83萬,浩浩蕩蕩,要蕩平東吳。當晚,他頭風病發作,名醫華佗為其針灸,解除病痛,醫者仁心,華佗勸其不要發動這場戰爭,以免涂炭生靈,傷及無辜。他向華佗口吐真言,說自己其實也不想打仗,主要為的是朝思暮想美女小喬,如果周瑜答應獻出小喬,他就收兵。不論曹操這話究竟是戲言還是用計,都完全歪曲了《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形象。魯迅先生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一文中曾精辟指出,提及曹操,人們很容易想起戲曲舞臺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其實,歷史上的曹操并非如此。在他看來,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確乎如此,曹操是一位大政治家、大軍事家兼大文學家,他發兵破吳,旨在完成統一大業,決非為了一個美女。接下去,《三國演義》竟被改成“二國演義”,這里沒有蜀國劉備、諸葛亮等人的事了。小喬變成草根民間女子,既無姐姐大喬,也非喬玄國老之女。得知周瑜發兵抗曹,小喬趕緊回家勸阻,獨自一人,駛一葉小舟,跨過長江,直奔曹營而去。這邊曹操因華佗再勸其收兵而被激怒,將華佗關押起來,藥箱還扔在曹操帳中。曹操怒氣不息,抬頭看見小喬不期而至,由怒轉喜。小喬義正辭嚴地教育曹操:做人要講誠信,丞相許諾,只要我至,即刻收兵,現在我來了,該你兌現諾言了!曹操聽罷,一受刺激,頭風病又發作了。小喬便讓大家鎮靜,說自己曾跟華佗先生學過針灸,于是從藥箱里拿出根針,扎將下去,頓見奇效。曹操病痛解除,嚯地大叫一聲“大都督夫人,收兵!收兵!”在這里,歷史上的著名戰例赤壁之戰完全被虛無了,蜀國的劉備、諸葛亮在這場戰爭中完全被虛無了,曹操的大政治家、大軍事家、大文學家形象也完全被虛無了。更嚴重的是,這股有嘩眾取寵之心、無實事求是之意的戲說歷史、解構經典的虛無主義歪風,正在危及并削弱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傳統、歷史意識和歷史精神。

    《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旗幟鮮明反對文藝創作中的歷史虛無主義傾向,“抵制否定中華文明、破壞民族團結、歪曲黨史國史、詆毀國家形象、丑化人民群眾的言論和行為,反對以洋為尊、唯洋是從,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在今天這個“讀圖的時代”,文藝作品,特別是影視文藝作品,對于整個民族的歷史觀、文化觀、審美觀的形成至關重要。堅持唯物史觀反對唯心史觀,堅持實事求是反對形而上學,嚴肅、認真地清除文藝創作中的歷史虛無主義,刻不容緩!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關鍵詞: 桃核 化石 中國 世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