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評論 > 正文

    “車改戰役”決勝在“央企車改”

    公眾高度關注的“車改戰役”,終于挺進到了深水區。據報道,中央和國家機關本級140個部門已經全部完成任務,29個省區市中的27個方案也已得到批復。這意味著,黨政機關的公車改革任務初戰告捷,下一步將朝著中央企事業單位的公車開刀,為最后的地方企事業車改“殲滅戰”做好范例。

    行政機關,自上率下,本身又不是生產經營主體,改革相對容易推進。事業單位以公益性為主,公車問題并不算太突出。決戰決勝的要害,就在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央企車改”這塊硬骨頭,不僅具有其他單位的共性弊病,而且盤子大、分支機構眾多,啃不好真容易“咯”到牙。

    第一步,需要厘清企業的車輛哪些是生產經營用車,哪些是嚴格意義上的行政用公車,不能一刀切,也不能切歪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各類企業、各級機構,情況千差萬別,還有不少分散在天涯海角,自然條件也不盡相同。如有的勘探類基層企業,領導的專車同時也是野外作業必須的生產工具。這工作做起來得精細,粗糙不得。

    分門別類之后,還要盡快公開見人。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國企的公車弊病,病因已久,有歷史形成的各種各樣緣由,得實事求是對待。把問題擺出來,把家底亮出來,把緣由說出來,群眾會一一識別,不會無理指責。事實上,大家共同的愿望,就是除弊興利,打贏這場“車改戰役”,同時力促企業去行政化,卸下歷史包袱,早日輕裝上陣,真正成為獨立市場主體。

    既得利益,是改革中反復提及的概念。從來沒有抽象的利益,從來都只有具體的利益。那么,公車改革將會牽扯到中央企業哪些具體的既得利益呢?一是領導同志的舒適度,這在“鐵八條”、反四風的時代背景下,應該都有所警醒,不再是個大事。二是公車牽扯到的司勤人員,他們的情緒會較為波動,畢竟某個差事不容易,如何妥善安置,又不徒增人浮于事,是一大考驗。三是相關上下游關系,比如車位的建設或租賃,維修、油耗等潛在支出,以前可能帶動的利益主體,這次也會受到一定的沖擊。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中央機關取消3868輛車,安置2126人,直接帶動地方機關壓減73.9萬輛車,安置56.9萬人,這就是表率的力量。期待央企同樣拿出足夠的誠意與勇氣,帶動地方各省市國有企業打好公車改革這一硬仗。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