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瑜,字懷瑾,齋號晏石齋,民族,漢,甘肅禮縣人,中國青年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翰墨書畫藝術協會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考級,注冊教師資格證考官,書法教育學會會員,禮縣青年書法家協會理事,秘書長,翠微畫廊顧問,觀音山書畫院院士,吳讓之書畫院會員,瑞緣軒書畫院院士,永興書畫藝術協會會員,水寒文學社社員,書法部總負責人,觀音山文學社社員,透世文學社社員。
作品多年來參加國內外各類大展賽累計200多次,2013年書法作品獲“炎帝文化碑林征稿”二等獎,2014年書法作品入展第七屆書法篆刻展電視書法大獎賽”三等獎。榮獲全國總工會成立書畫展三等獎、“孔圣杯”國際書畫大賽二等獎、首屆全國“環保杯”書畫展三等獎。參甘肅省第四屆書畫展獲精英獎。韓國亞細亞招待展、大田研墨會書藝展,并“西泠百年”全國書法展入展。2015年被評為中美杰出華人,中國書畫愛心大使,作品與辭條入編《中國當代書法家辭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科學中國人中國專家人才庫》、《中國當代青年書畫家大辭典》、《中國當代書畫名家潤格大全》等大型辭書。
種墨書道 見功顯心
——王瑜先生書法品賞
張旭光
“神州一條龍,蜿蜒敢山中,世上渾不見,獨現在禮縣”,這是禮縣書法屆對王瑜先生的評論,都稱他為“禮縣書法一條龍”。書法大家大康(康殷)、歐陽中石等前輩多次指導并大加贊賞。
書山有路勤為徑。但光憑盲目的自我探索,畢竟事倍功半難見成效,王瑜自費參加了書法函授專業的學習,系統學習了書學理論,有的放矢地強化書法臨習,辨析適意的書法途徑。得到書法大家大康(康殷)、歐陽中石等先生的親傳,以及書法評論家王玉池、書法家桑介吾等先生的悉心指導。名師出高徒。至此,王先生對書法別有體悟,認識漸深,書藝日進。
細觀王瑜先生的行楷書法,清俊悠靜,內斂含蓄,卻又雅逸暢達,神氣恣意,頗有張懷瓘《書議》中評王獻之書法“挺然秀出,務于簡易;情馳神縱,超逸悠游;臨事制宜,從意便適”的意蘊。這樣的書法,上承鐘繇《賀捷表》,中繼楊凝式《韭花帖》,前續魯迅行楷筆體,端莊卻儒雅,清肅又古樸,風秩凝遠,蕭散有韻,迥異且超拔于時流。
王瑜先生學書,基本走的是唐人孫過庭《書譜》“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知險絕,復歸平正”的路子。他初學黃山谷,漸覺內蘊稍欠,不耐琢磨。再學《圣教序》,久之就覺得中和有余。于是,他又開始認真研習米芾欹側多變的行書,用筆上注意輕重、收放、疏密、反正、大小對比,結合王鐸用墨的枯濕、濃淡。繼而,再回歸自然率意的王羲之手札《十七帖》等,追求超凡脫俗“心手雙暢”一任自然的境界。如此一路走來,終于走出屬于王先生自己的一條恬淡、古樸、內斂卻勁拙的書學道路。
王瑜先生還廣泛涉獵儒學、道學、佛學,以及文字學、訓詁學、民俗學等,從書法包羅萬象的抽象中探究最佳的表達具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他還利用一切機會游歷名川大山,增識擴見,博學廣聞,感悟、吸收自然之“神”、“氣”。最終,他感悟:象山川大自然那樣兼收并蓄,不加修飾,一任自然。
王瑜先生認為,書法的根脈在文字,現代文字的根脈在大篆。因此,書法者必須學習大篆。人們崇尚大篆的金石味,實質就是崇尚其“高古”質樸的原始自然氣息。因而,搞書法不學習大篆,取法并不會“高古”。這對當前人們普遍認識的書法必須由漢隸入手,簡直就是一個不小的顛覆。王瑜覺得,以鐘繇張芝“二王”為代表的六朝書法,就是從大篆文字進化而來的書法精華。學習大篆,就是最原始也是最地道的“師法自然”的捷徑。因而他對鐘鼎大篆文字傾注了更大的心血,研究大篆文字的象形、會意美,并實踐之于篆刻和書寫。他通過篆刻方寸構圖中的“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美學原則,結合《易經》的辯證哲學原理,又悟出書法必須注重線條和紙張的陰陽依存關系。而實質上,書法就是墨質線條和白紙之間的相反相成和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由此而產生一系列引起人們復雜聯想和情感的“勢”,這種“范圍無體,應會無方”千變萬化的勢,就構成了意向萬千的書法美。
王瑜先生的草書風格獨特。觀其作品,眼前或“崇山峻嶺”,或“原馳蠟象”,或“老樹枯藤”,或“萬歲巖石”,盡展“北國風光”。書法大家傅山在《作子示兒書》中言:“寧拙勿巧,寧丑勿媚,寧支離勿輕滑,寧真率勿安排”。
王瑜先生的作品數十次參加全國書展,并多次獲得大獎。面對越來越多榮譽,先生淡然置之。“法無定法,道非常道”,書藝無止境,王瑜先生在淡定的書法實踐中將面壁一個十年,再一個十年。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