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時報制圖何將
昨天,北京市政府辦公廳發布消息稱,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密云縣、延慶縣,設立密云區、延慶區。按照相關要求,撤縣設區后,其行政區域與之前相同。至此,北京最后兩個縣也改為市轄區。
行政區范圍不變
昨天,北京市政府辦公廳發布消息,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密云縣、延慶縣,設立密云區、延慶區。同時,以原密云縣的行政區域為密云區的行政區域,密云區人民政府駐鼓樓街道鼓樓西大街3號。以原延慶縣的行政區域為延慶區的行政區域,延慶區人民政府駐儒林街道湖北西路1號。
按照國務院相關批復,北京密云、延慶兩縣撤縣設區將按照“精簡、統一、效能”原則,不新建政府性樓堂館所,不增加財政供養人員,不增加“三公”經費。
北京從此無“縣”
據了解,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北京陸續開始撤縣設區,現在的通州、昌平、懷柔、順義、房山等城區都是從縣演變而來,密云和延慶成為北京最后兩個“撤縣設區”的行政單位,至此,以前常說的“北京16區縣”成為歷史。
昨天,密云有關部門負責人向京華時報記者介紹,今年10月前后北京市曾召開有關撤銷密云縣、延慶縣設立密云區、延慶區的相關工作協調會,會上對有關工作做出了部署,密云縣有關負責人與會。隨后,密云縣也陸續召開了數次關于撤縣設區的協調會議,并多次致電近期“撤縣改區”的天津市靜海區有關部門,學習他們撤縣設區的有關經驗。
昨天,該負責人還表示,撤縣設區后,關于密云區委區政府和各委辦局何時正式更換新牌,目前具體時間尚未敲定。
為什么要“撤縣設區”?
□解讀
體現“城鄉一體化”發展方向
據記者了解,省、縣、鄉是憲法規定的地方政權,縣的財權、人事權相對獨立,改成區后,將納入市的全面統籌管理范圍。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撤縣設區體現的是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方向,也為北京市城鎮化發展提供更大空間。
一般來說,縣主要有廣大的農村地區和農村人口,而區則按照城市化管理,契合城鎮化發展的要求。京華時報記者注意到,過去很多郊縣變為區后,其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較快。比如1997年通縣改為通州區,2003年八通線通車,通州成為最早通地鐵的郊區縣。1999年昌平“撤縣設區”,2007年地鐵13號線通至昌平回龍觀、霍營。此外,設區后的郊區縣其他產業也發展比較快,目前,北京城區很多大學在昌平設有新校址,大興區將借助新機場,發展航空產業。通州也正在建設北京行政副中心,增加行政中心功能。
對百姓生活有何影響?
社保等將按市轄區標準調整
汪玉凱認為,縣變成區后,財政、社會保障、公共服務會按照區的要求進行政策調整。隨著密云、延慶設區管理之后,將迎來發展的機遇,交通、教育、醫療衛生等基礎設施方面將有很大改善,接受國家投資方面也會按照城市轄區的標準配置。此外,縣變成區后,縣政府的部分組成部門可能變成市政府組成部門的分支機構。
不過,汪玉凱也表示,但目前新設兩區也面臨挑戰,其經濟水平與其他區的差距較大,另外,其功能定位發展要在北京城市發展的整體框架下完成。但總體看,其面臨的機遇大于挑戰。
□關注
區比縣高“半格”?
密云延慶級別沒變化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認為,從目前國家行政區域級別看,如果是地級市,市轄區和市管縣屬于正處級單位。如果是直轄市,那市轄區和縣都是廳級單位。也就是說,目前北京市的區縣都屬于正局級單位。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可能存在縣的級別低于區“半格”的情況,但現在已經不存在這個問題。密云、延慶撤縣改區不存在級別的變化。
據京華時報記者了解,此前,密云、延慶兩縣的領導班子,基本全部按照正局級配置,與其他區相同。比如密云縣委書記汪先永,其行政級別屬于正局級干部。
改區后自主權變???
北京區和縣差異不大
竹立家認為,縣一般來說是一級行政機構,財權、人權相對獨立,改成區后,財務安排、人員機構將接受市里的統籌安排,也就是說縣本身的自主權將縮小。
不過,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北京市的區為市轄區,區內設有人代會,屬于一級政府,財權和人權也是相對獨立的,其權利基本與縣一致。另外,從區縣領導任命上看,縣委書記直接由省級黨委任命,區委書記也是由北京市委任命,所以,在北京區和縣差異不大,也不存在“撤縣設區”后行政權大小有變的問題。
□背景
密云延慶二三產業比重均已超90%
汪玉凱表示,根據民政部出臺的文件,只有達到硬性指標,才構成撤縣設市和撤縣設區的條件。文件對GDP水平、一二三產業比重、人口密度、非農業人口達到城市化的標準等各項經濟指標都作出規定。
據了解,密云2014年GDP(地區生產總值)達211.9億元,第一、二、三產業比重為7.6:47.1:45.3,農業比重已不到10%。該縣常住人口47.8萬人,城鎮人口26.5萬人,城鎮人口超過一半。
延慶2014年GDP為99.8億元,第一、二、三產業比重為9.7:27.7:62.6。服務業比重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常住人口31.6萬人,城鎮人口比例達到了50.3%。
按照民政部設立市轄區的要求,中心城市的郊縣改設為市轄區,需要滿足人口不得少于2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不得少于10萬人。全縣(市)就業人口中從事非農產業的人口不低于70%;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產值在GDP中的比重達到75%以上。京華時報記者注意到,密云、延慶兩地很多指標早已超過該標準。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