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招待會現場。南方日報記者 吳偉洪 羅斌豪 攝
19日的2015廣東經濟發展國際咨詢會閉門會議結束后,廣東省省長朱小丹與BP公司董事長思文凱、馬士基集團執行委員會成員韓明森、丸紅株式會社會長朝田照男、魯道夫沙爾平戰略咨詢交流有限公司董事長魯道夫·沙爾平、西門子公司管委會成員博樂仁等顧問代表一起召開記者招待會,介紹會議情況和成果。
朱小丹首先簡要向媒體介紹了20位顧問所提到的意見建議,表示此次國際咨詢會不僅拓展了國際視野,拓寬了雙方合作空間,而且進一步堅定了加強國際合作、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信心和決心。廣東將這些意見建議作為廣東今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決策參考。隨后,朱小丹與5位顧問代表共同回答了記者提問。
變廣東制造為廣東創造
變傳統制造為智能制造
南方日報:回歸制造業正成為全球新一輪發展主題,廣東也正經歷從制造大省到制造強省的過程,把這一進程放置到全球視野,還有哪些難題是廣東需要努力克服的,國際顧問又給出了什么建議?
朱小丹: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制造業快速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支撐了廣東長期居于全國經濟總量第一省的地位。目前,廣東制造業發展面臨著雙重挑戰:一方面是來自美國等發達國家推進“制造業回歸”行動,另一方面是來自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低成本競爭的挑戰。同時,成本要素價格普遍上升、人口紅利逐步減弱、土地資源和環境要素日益趨緊等,也成為廣東制造業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應該說,廣東制造業在產業結構、創新能力、產品質量、標準和品牌,以及信息化水平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總體處于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中低端。面對日趨激烈的全球化競爭,特別是剛才講到的雙重挑戰,推進廣東從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轉變,我們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強基礎、補短板、攻高端,著力破解產業核心技術缺乏、產業層次偏低、產業鏈條不完善、全要素生產率不高、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方式不完善等主要難題。為此,廣東正在全面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制定實施廣東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智能制造發展規劃、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業產業帶規劃,著力推進制造業自主創新和新一輪技術改造、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加快推進“互聯網+”行動和制造業智能化,加快制造業轉型步伐,變廣東制造為廣東創造,變傳統制造為智能制造,建設制造業強省。
在這次國際咨詢會上,各位顧問對廣東制造業提出了許多很好的意見建議,歸納起來主要有:一是大力發展智能制造,二是積極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三是加強創新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四是注重創新環境營造。顧問們所提的建議都非常契合當前國際化潮流和廣東發展實際,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我們將在今后制造業強省建設中認真吸納采用,轉化為工作方案、工作舉措和相關政策,加快廣東制造業轉型升級步伐。
最需要堅持推動經濟
轉型升級的戰略定力
南方日報:這么多年來,廣東省一直在堅定不移推進轉型升級。您認為當前廣東的轉型升級處于什么階段?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廣東省在推進轉型升級過程中,創新驅動戰略將扮演什么作用、著力點在哪?
朱小丹:轉型升級是新常態下廣東發展的主旋律。廣東較早進入新常態,也較早啟動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努力的成效已經逐步顯現,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情況下,廣東經濟增長仍然保持穩定,并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且增長質量和效益都呈現出上升曲線,應該說,廣東經濟抗擊周期性波動的能力正在逐步增強。但轉型升級是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現在仍然處在爬坡越坎的關鍵階段。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最需要堅持的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戰略定力。
轉型升級的核心是發展動力轉換,從主要依靠要素和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我們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廣東轉型發展的核心戰略和總抓手。推進創新發展,我們將把握三個主要著力點。
第一是抓基礎,就是加快建成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這包括具有強大集聚輻射能力的國家級和區域性重大創新平臺、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研發體系、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協同創新體系、服務中小科技型企業的孵化育成體系和面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科技公共服務體系。我們將以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為引領,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基本建成面向全球、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具有鮮明廣東特點的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
第二是抓關鍵,就是建立健全有利于創新驅動發展的體制機制。這要靠全面深化創新領域改革。我們將以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試點省建設為契機,在政府職能轉變、科技體制改革、創新資源共享、科技成果產業化、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科技產業金融相結合、促進開放創新等領域的改革創新中先行先試,力爭率先建立與經濟轉型發展相協調、與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產業中高端發展相融合的充滿生機活力的創新發展體制機制。
第三是抓根本。創新驅動發展的根本在人才。我們要堅持把人才作為創新發展第一資源,深入實施人才戰略,完善人才政策,培養和引進更多創新人才,以人才高地支撐創新驅動發展先行省建設。
現場
頂級顧問
受記者追捧
記者會上,來自世界頂尖企業的省長經濟顧問們受到了來自世界各地媒體記者的追捧。
有記者向西門子公司管委會成員博樂仁提問,如何在中國加大研發的步伐?博樂仁答道:“這對我們而言是個機會。我們可以和中國的合作伙伴一同幫助中國提升在價值鏈上的地位,節約成本,降低能耗,通過技術來解決問題,我們把它叫做工業4.0。”博樂仁表示,西門子將通過創新技術,幫助中國在工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推動創新。“這方面的機遇非常多,我們有超過4000個工程師,將為廣東提供因地制宜的解決方案。”
對于今年來廣東經濟環境變化的印象,BP公司董事長思文凱回答說,我每一次來廣州都感覺振奮,廣東省長和他的團隊對面對的問題非常清醒,并致力于解決問題,這是一種開放的姿態,引領和歡迎改變的姿態。創新對于廣東來說,是更好地打造生態系統,各方共同打造一個透明、公平、開放的公平體系,將對廣東接下來的發展奠定重要的基礎。“廣東對困難從來不畏縮是我印象最為深刻的。”
關于創新,魯道夫沙爾平戰略咨詢交流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魯道夫·沙爾平說,創新方面廣東做得非常好,特別是開放的機制在中國都很少見。但他也強調,他建議在中國的教育體制上應該有一些改進,“因為中國的教育比較崇尚成功者,而不喜歡失敗,但是我覺得在創新這個方面有時候也要歡迎失敗,要能夠去慶祝失敗,這一點非常重要。”
對于未來合作的預期,馬士基集團執行委員會成員韓明森說,廣東省從1994年開始就已經有我們的項目和合作,現在我們在廣東全省各地都有項目,幫助廣東來推進內陸地區通過海陸來實現互聯互通,我們的重點就是要去擴大廣東省和世界其他地方的連接,我們也希望能夠通過提供更好的物流服務來幫助廣東。“昨天我們剛剛和一個船務公司簽署了船務合作諒解備忘錄,希望能夠更好地在廣東提供更好的物流和海運服務。”
對于廣東在投資環境和創新環境方面的優勢,“省長先生剛才提到的人,就是人!”博樂仁說:“我注意到,德國已經把先進的職業教育體系帶到了廣東,我們與廣東有職業教育項目,我們希望以此幫助廣東培育更多的人才隊伍。”(南方日報記者 謝思佳 黃穎川 吳哲 肖文舸)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