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城市 > 山西 > 正文

    山西臨縣紅棗滯銷 無人采收只能喂羊(圖)

    山西臨縣紅棗滯銷 無人采收只能喂羊(圖)

    22日,記者前往山西省呂梁市臨縣探尋紅棗滯銷原因,當地農民說豐收量大、當地紅棗遭新疆紅棗競爭、交通不便、灌溉不便等造成臨縣紅棗直銷。圖為散落一地的紅棗。李娜攝

    山西臨縣紅棗滯銷 無人采收只能喂羊(圖)

    22日,記者前往山西省呂梁市臨縣探尋紅棗滯銷原因,當地農民說豐收量大、當地紅棗遭新疆紅棗競爭、交通不便、灌溉不便等造成臨縣紅棗直銷。圖為當地農民和他家滯銷的紅棗。李娜攝

    山西臨縣紅棗滯銷 無人采收只能喂羊(圖)

    22日,記者前往山西省呂梁市臨縣探尋紅棗滯銷原因,當地農民說豐收量大、當地紅棗遭新疆紅棗競爭、交通不便、灌溉不便等造成臨縣紅棗直銷。圖為山羊前往田中覓食紅棗。李娜 攝

    中新網呂梁11月22日電 題:山西臨縣棗農之殤:紅棗過賤無人采收入羊口

    作者李娜

    通紅喜人的大棗將枝頭壓彎,地上的紅棗無人撿拾連成一片紅地毯。成群結隊的山羊散入棗樹田中,低頭尋找每一顆紅棗。今年山西省呂梁市臨縣紅棗大豐收,卻遭遇價格過賤,果商不問津。

    22日,記者前往山西省呂梁市臨縣探尋紅棗滯銷原因,當地農民說豐收量大、當地紅棗遭新疆紅棗競爭、交通不便、灌溉不便等造成臨縣紅棗滯銷。

    據公開資料顯示,臨縣是山西省最大的農業縣,也是著名的紅棗之鄉,該縣紅棗種植面積達80萬畝,沿黃棗區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多依靠紅棗。據該縣縣志記載,早在西周時期,臨縣黃河沿岸就有大片棗園。唐宋后,因為棗樹耐旱,被人們移植到湫水河東岸而使該縣大部分地方都有了成片的棗林。

    22日,山西省呂梁市臨縣石白頭鄉襯羅局村九峪組,窯洞前的院子里,68歲的棗農白守平正在翻弄大棗,時不時揀出一顆有些腐爛的扔出去。

    據他介紹,20年前,他開始和村里人種棗樹,現在有30多畝棗樹,共500多棵。一家人靠種棗樹生活。他說:“前年和去年秋天時,雨水大,紅棗爛了很多,去年收了5000多斤,每斤9毛,還算可以。今年紅棗大豐收,價格卻賤,三毛錢都沒人收,我摘了5000多斤,還有十多畝沒收,就在地里爛著,都讓羊吃了。前兩天有人只收兩毛錢,也是準備拿去喂羊的。”

    九峪組位于距離臨縣縣城30多公里的深山中,山路崎嶇難走。九峪組原名為九峪村,是一個自然村,有30多戶人家,所有人靠種植紅棗為生。因近年紅棗賣不了高價錢,年輕人都出外打工,留在村里的只有老人。

    白守平說:“棗樹春天需要水,秋天水要少,但是我們這里在山里,不可能運水,只能靠老天吃飯。春天雨少,秋天雨多,棗就不如新疆的棗長得大,所以賣不過人家。”

    種棗是一個辛苦活。“農歷三月要上化肥、剪枝,四五月要鋤草,六七月份還要再剪枝。八月中秋節后要收獲,每天早晨五點起床大棗。”白守平說,勞碌了一年,卻得了這個結果。

    白守平的兒子白侯東舍不得父親發愁,原本想把紅棗運到太原或者省外賣,但發現運費太貴,不賺還會賠。目前,農村電商發展得紅紅火火,白侯東原先希望有知識的年輕人能回來成立農村合作社,利用網絡把家鄉紅棗賣出去,“但是我們村太偏僻,也沒學校,大家都不愿意回來。”

    白守平說:“以前村里的年輕人很多,現在就剩下我們這些老人,等我們沒了,這個村也就沒了。”(完)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