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打造的連翹示范基地)
(秦州區外宣辦 辛志鋒)“我家地埂邊上栽植的200多棵中藥材連翹產下的干果共賣了4500元”。秦嶺鄉關硯村78歲的張守忠老人樂呵呵的說。張守忠老人是上世紀80年代的林業員,從石家河村移植連翹栽植于自家地埂上和農作物進行套種。多少年來,連翹的價格從一路飆升,近幾年價格一直穩定在每公斤60元左右。老人對連翹的收益是贊不絕口,他的大兒子今年也種植了5畝。
(每到春季,黃花開滿山野)
秦嶺鄉屬高寒陰濕山區,境內雨量充足,土地濕潤,晝夜溫差大,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尤其適宜連翹、半夏、冬花、防風等多種中藥材生長。全鄉范圍內分布著23個科、120多個野生藥材品種。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精心打造“中藥材之鄉”,著力破解群眾收入難問題。全鄉累計種植連翹、半夏、防風、紫菀、黃芪等達12800畝,去年中藥材產值達3500萬元。
早在上世紀60年代,下鄉的知青從天水市醫藥公司帶來了連翹、金銀花、生地、杜仲、黨參、菊花等10多個藥材品種,種植于石家河村后荒山的小梯田臺上。經過40多年的自然生長,連翹由原來的100多畝生長到現在的1000多畝。每到成熟的季節,石家河村民便會成群結隊采摘,村民的經濟收入也不斷的提高。
據了解,近年來,中藥材除了具有藥用價值外,在保健品、護膚品領域的價值日益凸顯,用量大,呈逐年遞增之勢。特別是連翹,價格穩中有升,市場缺口大,群眾看到了連翹帶來的經濟效益。石家河、馬安山、關硯、梁家門等村村民這幾年自已進行移栽、種植,連翹已成為秦嶺鄉村民提高經濟收入,消除貧困的又一主要渠道。
今年以來,秦嶺鄉把中藥材連翹種植作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特色優勢產業來抓,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帶農戶”的模式,與甘肅天森藥業有限責任公司達成投資協議,圍繞“連翹之鄉”目標,打造甘肅乃至全國最大的連翹種植基地,以實現村有主導產業、戶有增收門路、人有增收技能,通過產業發展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每年七、八月分,連翹青果掛滿枝頭)
鄉黨委書記高生健告訴記者,為了做大做強連翹產業,秦嶺鄉堅持“政府牽線、金融支持、企合帶動、農戶受益”的原則,通過規模化土地流轉、專業合作社示范引領、訂單合作等方式,以馬安山和石家河種植基地為核心,輻射新民、中心、關硯、竹林、胡家山、中玉等8村種植連翹7300畝,預計3年后戶均可增加收入1.7萬元。
為了精心打造“連翹之鄉”,秦嶺鄉積極對接甘肅天森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等藥企,開展訂單種植,立足實際,成立了富民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不斷壯大中藥材產業規模,走出了一條大戶合作化經營,輻射帶動周邊群眾的脫貧致富路子。
富民中藥材種植合作社負責人石建安說,石家河的連翹多年來無人管理,粗放生長,產量低。為了使連翹種植由野生粗放向規模精細、集中連片發展,合作社組建了7人技術團隊,赴山西省長治市進行取經,學習了企業化管理、施肥、修剪、防治病蟲害、除草等專業技術知識。同時,合作社與甘肅天森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簽訂了長期的收購合同,解決連翹銷路問題。目前,全鄉形成了企業、合作社引領、技術指導、提供設備為主,合作社和農戶抱團共贏的發展模式。
(村民采摘連翹)
“通過合作化經營,解決了野生種藥材無人管理,隨意采摘,壓價收購的問題,銷售渠道和收購價格有了保障,大家的積極性也就高了,不光采摘連翹,還流轉土地自己種植,我自己就種了將近4畝,按今年的產量和價錢,一畝地收入要到4000多元”,石家河村主任石文兵說。
說起連翹的管理,關硯村農技員雍成明對連翹有所研究。他說,要想收成更好,必須要精心務作,除了上化肥和除草外,及時修剪很重要,這樣才能結出更多的果實,如果一畝地種植連翹230棵,成熟好的收成250斤左右,畝收入將會提高到6000元左右。
政府鄉長楊海軍告訴記者,明春,秦嶺鄉將繼續加大連翹產業的種植力度,在梁大灣、南溝河流域、喇嘛山建成千畝連翹點3個3100畝,全鄉連翹面積將達11600畝。計劃通過2—3年時間,投資建設2萬畝連翹產業基地,預計產值達1.14億元,使連翹產業成為貧困群眾精準脫貧的有效途徑。
(連翹干果)
“創新理念,多種經營,實現共贏,群眾致富”是秦嶺鄉發展中藥材種植的目標。秦嶺鄉在各村成立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充分利用精準扶貧政策和雙聯行動政策疊加效應,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帶農戶”種植模式,確保基地的順利建成。同時,積極學習種植技術,管理經驗,與藥企、專業院校、科研院所進行合作,努力向種植、收購、加工、經營為一體的產業鏈發展,實現中藥材產業的規范化、集約化,進而使中藥材種植成為秦嶺鄉貧困群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又一大支柱產業。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