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納蘭驚夢
這是一檔沒有明星大腕的真人秀節目,卻已經收獲了驚人的10億次總播放量;這是一次沒有故事劇本的生活實驗,卻有5千萬月均觀看用戶的圍觀,129分鐘的單日直播人均觀看時長也令人咋舌;這是一個聚集了15個性格迥異角色不同的小社會,卻有著59%本科以上學歷人群,45%新生代用戶密切關注著他們的一舉一動。
113萬帖百度貼吧網絡自制綜藝綜合排名第一、1千萬彈幕總量突破,這些來自騰訊視頻的數據顯示,這檔自6月23日開始在騰訊視頻全天24小時直播的《我們15個》,在過去整整五個月的時間里,已經創下了網絡自制真人秀史上眾多令人引以為傲的記錄。
現階段獲得網絡支持最多的前三名居民
如果說看明星真人秀的樂趣是享受這些平日光鮮亮麗的明星們“被虐”帶來的樂趣,那么《我們15個》聚集5000千萬觀眾關注著這15個陌生人的動力源自何處?在《我們15個》網絡調查時某個網友對這個節目提出的觀點卻一語道破——“每晚如果不看下他們,真的會睡不著”。
都說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眼下飛速發展的科技和種類繁多的新興玩具其實并不能掩蓋現代人內心的空虛,寂寞的現代人越來越習慣于寄情于它物的陪伴來排遣孤獨。只不過有的選擇豢養寵物,有的沉溺于玩物,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別人的故事里窺探自己的人生。以“生活實驗類節目”自詡的《我們15個》創造出一個近似“真空”和“透明”的世界,組成這個小世界的15個人代表著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齡層、不同性格的迥異個體,幾乎每一個觀眾都會能在其中對號入座找到自己性格的映射。而一年365天24小時馬拉松式的直播,滿足了觀眾陪伴式收看的初心,實現的是他們與這些映射人格的寄情。
節目最開始的15個人
當然如果僅以“陪伴”來涵蓋《我們15個》的精髓與價值自然充滿了片面與膚淺。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這檔大型真人秀完成的恰是對社會橫截面的樣本剖析。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社會,《我們15個》這個小世界中雖然只有15個人,卻是足以構成一個生態完整的小社會。把15個人聚在一個封閉的環境里,讓他們自由的“做自己”。因每個人的個性價值和社會角色不同,使得他們必然在生活生產中生發出種種真實的社會關系與沖突,從具體管理方式上的分歧到勞動成功分配方式的分歧,人性的多面性便被毫無保留的凸顯出來。
尤其每個月淘汰日的實名投票環節,更是個體之間利益博弈的矛盾爆發節點。由于節目組設置的實名投票環節中,投票人需要當著所有的人說出自己投了誰和投票理由,這讓使得原本或出于禮節或出于其他原因隱晦的真實人際關系就赤裸裸的曝光在鏡頭之下。這樣近乎透明的人際關系對于社會學價值的研究極具參考意義,這也正是《我們15個》能夠吸引如此之多具有強烈自主意識的高知識分子關注的原因。
事實上,即使人有可能在一兩個小時的節目錄制時間里將真實個性的自我偽裝,然而在《我們15個》這樣365乘24小時全天候的鏡頭下,真實卻是無處可藏。有的平頂居民來到這個憑空創造的社會里,是因為厭惡原本社會中的自我,想要通過環境發現自我改造自我,卻往往只有在離開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原來又變成自己最厭惡的樣子。重新回到平頂探望往昔小伙伴的劉志軒發自肺腑的感慨并非矯揉造作,只有當自己抽離所在的環境,真正以客觀的角度來審視這個情境時,才會發現這個小社會的珍貴價值。
不可否認的是,《我們15個》是個大膽探索的真人秀節目,它突破了過往節目宣揚真善美正能量價值的制作邏輯,而是基于真實的力量來展現人在特定情境下的自然活動和真實情感。這種真實是反映時代精神和生活本質的真實,絕非為了追求戲劇化效果通過刻意策劃來完成違背生活邏輯的低俗表演秀。平頂上的小社會中從不刻意隱藏人性陰暗面這樣的客觀事實,但更不隱藏的是正視難題的勇氣和憧憬美好未來的信心。
小社會中每個月都有人走有人留,也不斷有新成員的加入掀起新的漣漪,唯一不變的是人性的陰暗面和閃光點始終通過鏡頭在真實的傳遞。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15個》無愧于廣電總局提出的“有意思有意義”的要求。
都說恐懼源于未知,但希望同樣在于未知。人性的陰暗或閃亮都基于《我們15個》無劇本發展,無情節預設的時間推動。這是一個不可預知的過程,完全不能拖動進度條預知未來,無劇本發展導致不可預知性,不可預知性的發展方向必然存在多變的選擇性。于是每一個個體的每一個選擇都有可能左右著這個小社會的發展走向,這樣的故事遠比編劇虛構的劇本精彩并且真實。虛擬游戲能夠存檔重來,但不能夠適用于《我們15個》這個真實發生的存在之中,每一個陪伴著平頂居民共同生活的網友心中都有一幅規劃藍圖,自然對于小社會每一個事件發生都有各自獨立的見解。海量的彈幕和討論帖,高頻率互動參與程度,恰是得益于這種節目身臨其境的參與感。
無論對于平頂居民還是平頂的參觀者來說,過去的五個月都是共同成長與陪伴的歷程。在最初極易情緒激動的針鋒相對之后,所有人越來越來習慣于用理性的態度來思考與解決問題。盡管摩擦依然不可避免的存在,但它們正是真實存在的力量。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