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1月29日消息(記者王豐)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今年對于全國各地的棗農們來說真的是一個豐收年,各地紅棗產量紛紛創下新高!而對于山西臨縣的棗農們來說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
山西臨縣的棗農們好不容易擺脫了前兩年歉收的狀況,今年紅棗價格又賣不上去,從前每斤2、3塊錢,今年只有5、6毛錢,農民看著眼前堆積如山的紅棗進退兩難。為什么號稱紅棗之鄉的山西臨縣惠遭遇如此困境?
過去三年,大棗的價格高,可是山西呂梁市臨縣連續三年遭遇了自然災害,大棗幾乎顆粒無收,今年好不容易風調雨順,臨縣80多萬畝的大棗喜獲豐收了,可偏偏今年的價格跌倒了近十年的最低點,山西省臨縣薛家垛村村民趙成文:
趙成文:我種了60多畝地,能產4萬來斤,今年又沒爛棗,又沒有蟲子,產量特別好。今年的價格不行,現在就是賣個五六毛錢一斤,以前能賣到3塊多,好的大棗能賣個五塊多。
今年的紅棗真是讓人歡喜讓人憂啊,在臨縣克虎鎮的幾個村子,幾乎每個農戶家里都堆滿了賣不出去的紅棗,棗農:
棗農:去年我家出來了4200多斤,賣的是2塊錢一斤,賣的8000多塊錢,今年就是五六毛就賣棗了,就是產出4000斤棗能賣多少錢,五六毛錢和兩塊錢你說差了多少。紅棗堆得太結實了,就爛得快,那也沒辦法。
紅棗豐產不豐收,問題出在哪里呢?臨縣紅棗產業局副局長王軍軍:
王軍軍:今年臨縣紅棗喜獲豐收,全縣82萬畝紅棗,產量達到3.6億斤,涉及棗農37萬人,然而與之面臨的問題就是紅棗滯銷的問題,主要原因有宏觀經濟下行,消費者的消費能力有所下降,另一個是紅棗的經濟效益低下,很多棗農寧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去經營紅棗,第三個就是新疆紅棗的影響,把臨縣紅棗的銷售渠道給影響了。
在臨縣克虎鎮的一家紅棗加工廠記者看到,與冷冷清清無人上門的農戶家相比,這里顯得非常熱鬧,加工車間里的工人們都在忙碌的生產,據這家紅棗加工廠的負責人介紹,這里正在進行加工的并不全是山西臨縣的大棗:
負責人:現在咱們買一部分新疆棗,買一部分本地棗,互相打市場,現在是聯合起來一起銷售,就只能這樣做,要不然,只上呂梁的紅棗、臨縣的紅棗,一下子人們就沒有生意做,必須帶新疆棗,這個意思。
臨縣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紅棗之鄉”,以縣為單位,種植面積和產量居全國之最,名聲在外,但目前的紅棗市場卻不是臨縣紅棗的天下,這是為什么呢?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前幾年,由于山西多地干旱,紅棗欠收,導致來山西收購紅棗的客商越來越少,而近年來新疆紅棗產量異軍突起,占到了全國紅棗產量的三分之一,再加上新疆紅棗的上市期幾乎與山西紅棗在同一時間,品牌打造上也越來越下功夫,導致山西紅棗的市場知名度和認可度在逐年降低,銷售幾乎全部擠壓在當地,向外銷售空間狹小。
除了新疆大棗的影響,山西紅棗自身品種單一,也是造成銷售不暢的重要原因,武瑞瑞是山西佳縣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董事長,據他介紹,山西現在種植最多的紅棗品種還是以前的油棗,木棗等老品種:
武瑞瑞:油棗的量太大了,市場里邊相對的貨就多了。
前幾年,武瑞瑞開始嘗試種植了一些新的紅棗品種,而這也讓他避免了今年紅棗滯銷的窘境:
武瑞瑞:我的大棚里,像駿棗就供不應求,駿棗可以說是不存在發不出去。
武瑞瑞賣出的一萬多斤紅棗都是駿棗,這一品種的成熟期要比油棗提前一兩個月,在七八月就能上市,打了個紅棗集中上市的時間差,銷路基本不用愁。
北京水屯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分析師師清才認為,山西紅棗的市場定位需要重新審視,客觀地講山西大部分地區目前種植的紅棗不屬于優異品種,在新疆大棗的沖擊下,質量和品牌都無明顯優勢,而且銷售渠道單一。山西紅棗要想重新贏的市場,還需要在產品研發、品種選擇、渠道開拓等多個方面下足功夫。
師清才:我認為:一是要利用信息化手段,盡可能全面的掌握全國的行情和單品種植情況,種植不跟風、不盲目,錯茬上市,保證種的東西能夠賣出個好價錢;二是要在種植品種和種植結構上狠下功夫,利用現有資源,種植新品種,改良傳統種植結構,促進農民增收;三是建議廣大農民加入農村合作組織,或成立農村合作社,增加抗風險能力;四是在營銷渠道和經營方式上進行創新;此外,還可以嘗試為農作物投保,防止自然災害導致的血本無歸。我相信辦法總比問題多,解決了問題,農產品就能夠豐產,農民就一定會增收。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