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下旬,電影《青春激蕩的歲月》首映式在湖南長沙阿波羅金球國際影城召開,得到了現場觀眾的頗高評價。
一位90后女孩告訴記者,這部影片很好看,讓她知道了自己的爺爺輩是怎樣生活的。以前連聽都沒聽過。
另幾位從外地來的老人則拉著王寧(飾演胡耀邦)熱淚盈眶,感慨萬千。王寧稱自己從沒想到他們對這個人物、對那個年代竟然有那么深的感情。
(圖為首映式觀眾們與主演王寧合影。王寧,后排右六)
首部以胡耀邦同志為中心人物的青春電影
一直以來,以黨和國家領導人為主要角色的影視劇備受商家青睞。而以胡耀邦同志為中心的影片在中國熒幕史上卻仍屬鮮見。2014年,電影《黃克功案件》中第一次出現胡耀邦同志身影,引起了不少人關注。
2015年,《青春激蕩的歲月》這部影片正式將鏡頭聚焦在胡耀邦同志身上,讓人們再度憶起那位曾經多么深入百姓民心的朋友和導師。
胡耀邦同志出生于湖南瀏陽,是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之一,一直以來備受老百姓愛戴。他經歷過長征、延安時代,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素以“有主見,不盲從”的工作作風在黨內聞名。新中國成立后,37歲的他受命從川北赴京接任團中央書記,從此開始了他在中央的領導工作生涯。“文化大革命”期間,胡耀邦同志遭受嚴重迫害,但他不顧個人榮辱安危,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堅決斗爭。文 革結束期間,他大膽貫徹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全面整頓方針,為大批蒙受冤屈的人士平反,使公平公義重新成為黨和國家、民族的希望。之后,他頂風破浪、開拓進取,為黨和國家留下了諸多不可遺忘的寶貴財富。
影片主要反映胡耀邦同志1952-1957年間的工作與生活。此時,胡耀邦同志任職團中央,正值壯年。編劇王青偉以“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為原則選取和組織歷史素材,創作了這個講述他與北大荒第一批青年墾荒志愿者之間故事的劇本。
追憶“父輩、爺爺輩”建國歷史的青春電影
近年,“青春”成為電影市場的一大關鍵詞。《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失戀三十三天》《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后會無期》《匆匆那年》《左耳》《夏洛特煩惱》等把握住青年們“青春”“迷茫”“愛情”“未來”等生命要素,進行挖掘,引起了當代80后、90后觀眾的集體共鳴,一次次掀起了“青春片”的高潮。
《青春激蕩的歲月》作為一部關于領導人和一個特殊時代的主旋律題材電影,為觀眾呈上的是另一種“青春風味”。
時年37歲的胡耀邦由川北進京,接任團中央書記。不同于以往帶兵打仗,在硝煙散去的和平時期,他既要作為一個領導人高瞻遠矚,又要體察青年們內心真實需要。他走上了一條新的探索之路。
靠著自己的坦誠與執著,胡耀邦終于在新工作崗位上與青年們打成了一片,成了青年們的朋友和導師。以喻大華、周安生、蘇小樂等為代表的青年們,在胡耀邦的鼓勵下,背起行囊,踏上了去往北大荒的列車。
(圖為片中墾荒隊員們臨行前)
這一群人,也就是當年我們的父輩、爺爺輩們,將要面臨的青春挑戰將是怎樣的呢?
時代價值選擇上的正確性所帶來的榮光并沒有掩蓋基層建設生活的艱難。他們很快便被來自身體、精神、情感、環境等方面的挑戰所包圍。而堅持留在北京追求舞蹈夢的沈平,也陷入了時代抨擊與深深的自我懷疑之中……
歌頌奉獻多于索取的青春電影
隨著科技的日益更新和時代的不斷變化,藝術對于人的探索漸漸走向了個體化、內在化的道路。電影亦是如此。
《青春激蕩的歲月》在電影市場求“新”,求“異”的潮流中需要給自己一個準確定位。
首先,保證歷史真實。
毋庸置疑,這是一部年代片,真實歷史便是它生命的肌骨。而1950年代,青春不屬于個人,它屬于集體,屬于國家。青春的關鍵詞是“奮斗”“奉獻”“犧牲”。這便是《青春激蕩的歲月》這部影片的價值原型,精神原型。
胡耀邦奉命從川北進京,本意接任建設部部長,卻被安排在青年團中央任職。據胡耀邦家人介紹,去青年團做“孩子王”,他本是不情愿的。然而,黨中央的安排,他只能服從。
他不僅服從了,還秉持“朝氣蓬勃,實事求是”的作風,將團中央的工作做得有聲有色。
編劇王青偉介紹,除了胡耀邦,影片中墾荒隊的隊員也基本上都有史實依據。
喻大華的原型便是北京志愿墾荒隊隊長楊華。楊華的故事也是導演劉一君在拍攝現場時常提起的故事。
第一個五年計劃制定后的第三年,即1955年,北京團市委召開第三次團代會。胡耀邦在會上號召“青年人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開發邊疆,建設邊疆,到那里安家落戶。” 1955年6月2日,《中國青年報》記者舒學恩到各地物色青年墾荒隊帶頭人。畢業于清華大學的楊華被順利選錄。此時他正在北京石景山區西黃村鄉任鄉長,時年23歲。
他與另外幾人向北京市團委遞交申請書,并很快組織了60人的墾荒隊去往北大荒。這支墾荒隊是一個時代的象征,是那一輩人的記憶。
(圖為片中喻大華受旗)
而蘇小樂,導演劉一君在拍攝現場介紹,則像極了他一位長輩親屬。她是北京市自行車騎行冠軍。胡耀邦第三次團代會講話后,她報名參加了北大荒墾荒隊。臨行前,她把自己的冠軍紀念章交給胡耀邦同志。到了北大荒后,環境極為艱險,沒有水喝,他們只能用葦桿吸沼澤里的水。
其次,力求人物貼近現實。
據攝制組工作人員介紹,從劇本初稿到成片,省委宣傳部、中央重大題材辦、中宣部、國家廣電總局等部門都要層層把關,光是劇本修改調整就將近十遍。這一方面說明了有關部門對于胡耀邦同志的重視,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這部影片創作難度之大。
胡德平同志曾擔憂地向媒體表示,如今的年輕人已無法理解那個年代的一腔熱血。因為現在的年輕人更愿意走向國外,而橫在國內年輕人面前的,是大城市買房的現實問題。
這也是這部年代青春片從策劃初期就需要面臨的問題,即如何兼顧歷史真實與觀眾的現實真實。
這也決定了這部年代青春片是否能夠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滿足當今觀眾進行個體化探索的觀影需求。
使人物面臨集體追求與個體夢想之間的沖突與選擇,這是這部影片從劇作上所做的一種探索。
片中,胡耀邦、喻大華、沈平、周安生、蘇小樂、張笑非等人都面臨著時代的選擇和困境。是堅持自己的想法,還是跟隨主流的腳步,他們有的很明確自己的需要,有的卻很掙扎。
這便是“青春期”,雖然大環境不同。
為避免因為題材的特殊性而限制對于“現代青春話語”的表達,影片在細節處理和情感挖掘上也做了很多工作。
胡耀邦入職時在團中央大樓前進行了一段入職演說。他由生疏到大膽的內心表現細膩而有層次感。夜晚陪愛妻走路回家、去羅馬尼亞前在妻子的督促下試穿秘書借來的大衣外套、從羅馬尼亞買糖回來給孩子們作禮物、冒雨去校園鼓勵沈平等等細節讓這個領導人物的形象立體而有情調,避免了“領導人物”形象臉譜化的危險。
(圖為片中胡耀邦與孩子們在一起)
(圖為片中胡耀邦為沈平事件拍案而起)
而在北大荒的喻大華深夜寫信、蘇小樂出工時割發、沈平與喻大華北大荒重逢等場景的處理都生動表現了一個正常普通人在不同環境下的真實感受。
不同于其他青春片對于愛之迷茫、憂傷、殘酷的無限放大,《青春激蕩的歲月》這部影片塑造再現了一個血肉鮮活的祖輩群像。他們面臨青春的選擇時也掙扎也迷茫,但對民族、對國家的愛之奉獻最終成為了青春的主動選擇。
奉獻多于索取,這正是當年先輩們生命的真實寫照,也是這個時代、這個民族正漸漸遺失的品質。
影片《青春激蕩的歲月》重新提那些人,再現那段歲月,對于我們,是一種提醒,也是一種啟發。究竟什么是需要銘記的?什么是可以遺忘的?
演員們后來感嘆,與他們流淚握手、擁抱的觀眾有的從四川來、有的是特意從新疆趕過來。沒想到這部影片對他們觸動那么大。
演員易思斯(在片中飾演《中國青年報》記者江葛)在首映式結束后發布微信:
2《青春激蕩的歲月》——一個喜劇演員的轉型之作
近日,電影《青春激蕩的歲月》首映式在湖南長沙阿波羅金球國際影城召開。
這部影片講述了1950年代,新中國初期,胡耀邦同志鼓勵、帶領萬千青年去往邊疆墾荒,下到基層開展建設的故事。故事中,胡耀邦看似只需落實黨中央政策,實則既要著眼于國家大局,鼓勵青年以集體利益為重,又要兼顧青年們的個人理想,保守他們在特殊年代里的個性追求,處境非常艱難,表演難度很大。
而更讓人感到驚訝的是,這位領導的扮演者是一位從未涉足嚴肅政治人物的喜劇演員王寧。
王寧是開心麻花簽約演員,在《索馬里海盜》《烏龍山伯爵》《旋轉卡門》《夏洛特煩惱》《廢柴兄弟》等劇中塑造了諸如“張老師”“謝蟹”“怪盜王”“袁華”“許之一”等一系列深受年輕觀眾喜愛的喜劇人物。
(圖為喜劇演員王寧搞怪扮相)
(圖為情景喜劇《廢柴兄弟》中王寧。右為王寧)
現場,主持人李冰問王寧,作為一位以飾演喜劇角色見長的演員,在演胡耀邦這個人物時,有什么感受。
王寧回答,壓力非常大。所以在接演這個角色后,自己調查參看了與胡耀邦同志有關的很多資料,包括書籍、視頻等。進劇組后,導演和其他主創也給了他很多幫助,這才最終完成了這個任務。
影片制片人張葆青也透露,當初第一眼看到王寧時,他一頭長發,穿著嘻哈,覺得完全不可能。沒想到定妝后,卻讓人眼前一亮。胡耀邦同志家屬一致認為,相比于其他幾位備選演員,王寧與胡耀邦同志的形象最為接近。
不僅扮相接近,王寧為塑造好這個人物,自己也下足了工夫。他本身是左撇子,為要學會用右手吃飯,自己買了幾包瓜子,天天練習用筷子夾瓜子。
劇本中胡耀邦的大段臺詞也非常多,而每場戲試演前,王寧幾乎都不需要看劇本。臺詞已經亂熟于胸了。拍攝中若有一丁點疏漏,他也會立刻表達歉意。他的工作態度和表演實力得到了全劇組的一致認可。
(圖為《青春激蕩的歲月》中的王寧)
首映式結束后觀眾的表現也讓他稍感安慰。很多觀眾圍著他熱淚盈眶,他們爭先恐后與他合影留戀,表達感激之情。
王寧感嘆,那些觀眾有的從四川來,有的竟是特意從新疆趕過來。他表示,他們讓他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百姓們對胡耀邦同志的感情,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他們對于那段特殊歲月刻骨銘心的記憶。
(圖為演員王寧與觀眾在一起合影。)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