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這座有著2500年歷史的名城,造就了蘇州特有的吳地文化,溫溫吞吞的性格,猶如遍布市井的河流,外人看來,這流水纏若煩絲,依附在錯落有致的粉墻黛瓦間,也許,這就是吳地文化帶給我的感觸,溫婉雅致、從容不迫,你在或者不在,她依舊在這里”,作為吳文化的研究者,在王通武看來,千百年來,溫潤如斯、謙謙儒雅的這種特有的地域人文似乎早已造就了吳文化的底蘊與精髓。
王通武
“靈性,是吳文化的衍伸,或是吳文化與其他文明的交融”談話間,王通武如是說。據記者了解,在此之前,王通武因《姑蘇十二娘》入選文化部文化產業創業創意重點人才庫。而作為教育界從事設計行業多年的他,對于某一項文化創意設計的背后,其實更多的是對吳文化視覺化、現代化的嘗試與探索,“我們的作品需要是蘇州的一部分,充滿濃郁的吳地性格,可以是園林的雅致、水的柔情,亦或是蘇作工藝的精巧等,這都需要你去用心體會,感受我們所要表現的素材,也許這樣才能創作出具有吳文化靈魂的視覺作品”。
《姑蘇十二娘》視覺創意
采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作為吳文化中最為精彩絕倫部分的演繹,“姑蘇十二娘”不僅體現了江南水鄉特有的吳文化風情,更是蘇州歷代商業和手工業繁盛的縮影。而“姑蘇十二娘”本身豐富的文化內涵也足以使其成為一面古典與現代交相輝映的水鄉文化旗幟。“但是這些形象在現實的人們心目中卻是清晰但又模糊的,所謂清晰,就是‘姑蘇十二娘’已是蘇州傳統特色行業的形象代言,她們被賦予了蘇州人特有的聰慧、勤勞;所謂模糊,就是現實當中沒有明確的具體形象。雖然概念是有的,但是具體描述時只能任由人們發揮想象”。王通武感慨道。
王通武談到,此前經過實際考察調研,他發現市面上“姑蘇十二娘”的整體視覺形象大多過于陳舊、旅游產品單一、創意產品甚少等現狀,無法深入拓展“姑蘇十二娘”旅游消費市場和宣傳文化品牌。“所以我就嘗試將濃郁地域文化特色融入現代設計手法中,通過扁平式的視覺語言對人物和相關物件進行設計創新,同時借助明信片、書簽、賀卡、臺歷、服裝等呈現載體,來實現吳文化傳承的現代視覺創意傳達,也希望可以為古典的吳文化注入更多新鮮的生機與活力”。
品牌設計《葑尚》
談話間,王通武向記者介紹了自己的另外一幅作品蘇州葑門街道設計的一個品牌形象——葑尚。“一般政府機構的設計要求具有比較強的包容性,當時客戶一方面想體現‘葑’的傳統,同時也想傳遞出一種‘尚’的現代感,我們通過實地的考察與資料收集,最終確定了大家最為熟知的漢字為設計素材。在提煉本土代表性圖像符號的同時融入漢字的設計,最終通過演繹區域特色的水與窗的并置,達到了這樣一個傳統與時尚交融匯聚的效果”王通武認真地談到。
海報設計·南京青奧會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近年來平面設計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在崗位需求激增的同時,客觀上對于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也隨之提升。而平面設計本身又是一個交叉類學科,需要多學科知識來進行支撐,但是現在很多學生學習往往僅限于平面設計本學科的專業知識領域,涉及的知識面比較窄,這都在很大程度上導致設計作品本身表現深入程度不夠,與相關事物的關聯度較低等。王通武感慨道,設計的方法和程序在課堂上老師都會講的,但是如果能多用一些其他學科的思路來做設計,或許就會呈現其他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更容易找到屬于自己的獨特設計手法,“所以我建議學生現在多讀一些書,如哲學、心理學、傳播學、民俗學等方面的書籍”。
此外,王通武談到,現在很多學生做設計時軟件依賴性過強,“雖說計算機軟件是現代設計表現重要的工具,但是我們不能扔掉手上的功夫、草圖的繪制、道具的制作等,手工的東西始終是能觸動受眾情感的,最好能做到手工的概念與計算機的表現相互補”。
相關鏈接:
王通武現任職于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蘇州平面設計師學會會會員。主要從事平面設計,側重于吳文化視覺傳播創新研究,曾先后參與吳中集團、光大證券、艾默生公司、得月樓、蘇州圖書館、蘇州獨墅湖高教區、吳中區橫涇街道等企事業單位項目設計。
主要獲獎:
2006年代表蘇州市獲江蘇省無償獻血優秀作品展評“一等獎”
2006年獲“江蘇之星”銅獎
2008年獲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15周年Logo大賽二等獎
2008年獲“中國之星”設計藝術大獎優秀獎
2011年獲江蘇省高校師生室內設計大賽教師組銅獎
2014年海報作品入選江蘇省教育廳主辦的“融通并茂—江蘇省高校設計作品展”
2014年獲江蘇省教育廳藝術教育論文評比二等獎
2014年獲江蘇省大學生藝術展演優秀指導教師獎
記者 魏金金
文章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劉姍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