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首頁 > 專題 > 正文

    巴黎氣候大會在艱難中前行

    第21屆巴黎氣候大會已進入最后的沖刺階段,然而經過了10天的討論與協商,大會當前仍局勢膠著、進展緩慢,相關協議遲遲未能達成。

    巴黎氣候大會堪稱史上最高規格的氣候大會,阻力重重究竟原因何在?此次大會又能為世界氣候問題的解決帶來怎樣的影響?

      阻礙重重

    就解決世界氣候問題達成全球范圍內的共識,一直以來都是世界性的難題。無論是之前的《京都議定書》的簽署、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無果而終,亦或是本次巴黎氣候大會上各國在三大核心議題上達成共識的艱難過程,都印證了這一點。

    本次大會經歷了諸多艱難。據法廣中文網報道,法國外交部長法比尤斯表示,在協定草案擬定過程中原有版本中的43頁中被刪去了14頁,減至29頁。據BBC12月11日報道,最新版本減至27頁。各國代表對新發布的文本進行了新一輪的磋商和談判,各種針對不同細節的討論使得會議進程緩慢。

    據英國《衛報》當地時間10日報道,談判過程中總部位于南非的非政府組織“行動援助”強烈要求發達國家兌現其1000億美元的援助資金承諾,認為前一周的結果并未對此有明確表示。與此同時,巴西等國則不支持“具有侵入性”的監督方式。島國和歐盟則支持將全球升溫控制幅度由2攝氏度降低到1.5攝氏度之內。

    “在談判和協議達成過程中,呈現出一種非常膠著的狀態,不同國家之間因自身需求的不同,對于具體條款的分歧很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李俊峰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由于談判過程進程緩慢,導致本預計12月11日閉幕的大會,將有很大可能延期。

    此外,李俊峰表示,聯合國在全球性氣候問題的解決中將扮演什么角色、其監督力度究竟如何也是各國關注的問題。

      利益碰撞

    美國之音認為,承擔氣候變化金融責任的富裕國家與不承擔該責任的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分歧是阻礙巴黎氣候大會達成協議的重要原因。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歷史上承擔的角色不同,對于碳排放量的責任也不同,理應承擔有差別的責任。

    “分歧的實質在于協議中如何在遵循氣候公約原則的基礎上,以區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不同的歷史責任和義務,體現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減排力度、適應、資金、透明度、審評或盤點等其他問題上的分歧,其核心也在于此。”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院教授何建坤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說。

    推動發達國家盡到更多應盡義務是本次大會的一個重點。樂施會首腦蒂姆·戈爾在接受國外媒體訪問時表示,本次會議將在推動發達國家落實1000億美元的資金援助方面有較大進展,將敦促發達國家方面在2020年之前落實該項資金。這也是以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不斷努力的結果。

    而對于落實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加強南北溝通是必然要求。本次大會中國一直扮演著南北溝通中的重要角色。本次大會上中美元首關于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是南北溝通的典范。

      未來影響

    不論結果如何,巴黎氣候大會都將對未來解決全球氣候難題產生重要影響。

    美國《時代》周刊援引氣候組織首席執行長馬克·肯貝爾的話稱,無論最終協議的細節如何,大會都給人一種感覺,即大部分認真參與氣候談判的國家都相信協議將帶來一些新進展。

    “對于本次會議產生具有影響力的結果,我持有謹慎但樂觀的態度。為了協議的達成,我們要堅持原則,而在一些產生分歧的細節上不要過分糾纏。這也是不斷妥協、不斷讓步的過程。”李俊峰說。

    解決全球氣候問題道阻且長,而多達190個與會國家的共同努力將是本次大會產生成果的重要保證。

      “最終達成巴黎協議還是有希望的,因為各方都希望最終能達成協議,關鍵在談判最后階段各方都要展現建設性和靈活性,尋求共識和契合點,從總體上推進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進程。巴黎協議將成為在公約指導下繼《京都議定書》之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的起點。”何建坤說。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