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城市 > 廣東 > 正文

    媒體:深圳一直面臨余泥渣土“無處可倒”困境

    昨日(12月20日)11時40分許,深圳光明新區柳溪工業園與恒泰裕工業園區附近發生山體滑坡,致22棟民宅和廠房被埋,涉及15家公司。消防、特警、衛生等約2000人正開展搜救工作。截至昨日23時,共有59人失聯。

    柳溪工業園內有員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滑坡的并非山體本身,而是堆積成山的泥土,該員工表示,兩年來,工業園外每天有上百部泥頭車進出,對該地造成污染的同時,泥頭車運來的泥土也在工業園旁邊堆出了一座山,“我們也投訴過,因為一是污染,二是危險,那個土是松的,很容易出問題。”

    記者注意到,昨日事發地曾下起過毛毛細雨。而在此前的幾天,也間斷下過小雨。

    記者未能從工業園官方獲得對上述說法的回應。但據了解,事發地附近確實存在余泥渣土受納場,且多次遭當地居民投訴“偷倒問題”。深圳市相關部門人士表示,今日會有專業人士解答事故原因。

    事發地緊鄰臨時泥土受納場

    據現場夏先生介紹,他是中國鐵建(13.93, 0.13, 0.94%)十一局員工,在滑坡現場附近施工一個多星期了。他表示每晚都可看到有車輛往山上運輸泥土,但不清楚來源。

    在柳溪工業園經營模具配件廠的趙先生告訴記者,事故發生地原本是一個采石場,采石場棄用之后形成一個大坑,變成了渣土受納場,“每天晚上都有渣土車往上拉土,差不多兩年了。”他表示,現在堆放的土方已經完全超過了受納場的承受能力。

    據新華社報道,一位在柳溪工業園區工作的目擊者告訴記者,發生滑坡的山體其實不高,但這兩年附近基建挖出來的泥土都堆積到山上去。“泥頭車經常往返,造成環境污染,噪音很大,我們公司還投訴過幾次。”距離滑坡泥土掩埋處僅一棟樓之隔的深圳市雨新電線電纜有限公司保安稱,每趟車會被收取250元的費用。有群眾反映,這個臨時余泥渣土受納場一天幾百車次泥頭車拉泥土、建筑廢料上山堆填,堆填泥土過高。

    根據《深圳市建筑廢棄物受納場運行管理辦法》,作為主管單位的城管部門應該定期抽查配套設施狀況,督促受納單位按要求定期檢查維護,并應定期開展安全生產檢查。政府部門的監管情況尚待進一步調查。

    深圳新聞網報道稱,光明街道辦去年曾表示:“2014年2月,經光明新區城市管理局審批同意,在鳳凰社區紅坳村原采石場設立余泥渣土臨時受納場(受納場地證編號:20140003,該受納場使用期限至2015年2月21日)。由于泥頭車進入該受納場的道路需經過長鳳路,因此,造成該路段大量泥頭車經過。”

    也就是說,根據當時光明街道辦的回復,該地應該是一個臨時的余泥渣土受納場,且其使用期限為今年2月21日止。但柳溪工業園內員工則告訴記者:“一直沒有停止過(倒泥)。”

    此外,《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綜合2013年深圳網絡電視臺報道及光明新區政府采購中心資料了解到,作為臨時的余泥渣土受納場,紅坳受納場前身為采石場,即紅坳礦區,由國土部門劃撥給光明集團下轄的華僑建筑公司,該公司先是將其承包給個人作采石場,后來又改作覆綠整治工程。2013年8月,紅坳余泥渣土臨時受納場運營服務通過招標方式交由深圳市綠威物業管理有限公司。

    根據《深圳市余泥渣土受納場專項規劃(2011-2020)》(以下簡稱《規劃》)、市政府辦公會議紀要,2015年前深圳全市將新建12座建筑廢棄物受納場,總庫容約1億立方米。其中,光明新區負責建設公明田寮、公明盲婆坑、紅坳等3座受納場。

    民間收土市場火爆

    事實上,余泥渣土受納場不足的現狀,一直是深圳非常頭痛的問題。跟北京、上海和廣州這三個一線城市相比,深圳的面積最小,土地資源稀缺。但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深入,大量廢棄的土料越來越難找到合適的堆放地。

    據《深圳晚報》去年10月報道,深圳當時已有的12座受納場,只能撐一年,而市內尚有多條地鐵尚未建成,余泥渣土排放難將持續到2020年。

    當地《寶安日報》在2014年報道稱,深圳龍華新區一年后面臨無處可倒渣土的困境。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當地有人從2008年開始連續幾年撰寫提案呼吁政府加快余泥渣土受納場的規劃建設。

    深圳市城管局和規劃局2008年曾委托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院編制了《深圳市余泥渣土受納場專項規劃(20092030)》,規劃顯示,2000年以前,由于深圳待建地和低洼地帶廣泛分布,建設項目的土地以“缺方”為主,余泥渣土的產生規模相對有限;但是從2001年起,形勢發生了逆轉,由于低洼地帶基本填平,建設項目的土地平整變為“棄方”為主。

    到了2008年,隨著軌道交通二期工程的全面開工,深圳余泥渣土排放難的問題全面爆發。當時整個深圳由政府投資建成并處于運營狀態的余泥渣土受納場僅僅一座,剩余庫容不足100萬立方米,而當年可預測的余泥渣土產生量超過1500萬立方米。上述規劃顯示,在這樣的背景下,當時深圳民間收土市場異常火爆,共計50余處。

    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