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一個貧困山村的小康夢
——記天水市秦州區皂郊鎮劉家溝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長魏立濤
“關系親不親,要看用心真不真。誰把群眾當親人,就會贏得民眾心” ,這是魏立濤駐村幫扶的座右銘。魏立濤同志是天水市委農工部新農村建設科長,從雙聯行動和精準扶貧開展以來,先后擔任天水市秦州區皂郊鎮劉家溝村第一書記、駐村幫扶工作隊長,他動真格、用真心,主動融入駐村工作,用務實的作風、帶富的決心、奮發的腳步,幫助父老鄉親筑夢、追夢、圓夢,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串起村民的幸福,贏得了大家的普遍好評。
用“腳”丈量土地 真誠為民筑夢
劉家溝村是典型的貧困村,有5個自然村97戶426人,貧困發生率為49.3%。該村距離城區并不遠,但村民觀念保守、產業發展滯后、基礎設施薄弱,村容村貌破舊不堪,特別是村民吃水經常在晚上要到3里外的山溝里排隊等候,由于道路狹小陡峭,牲口馱水、人挑水或背水,在當地是司空見慣的情形。山大溝深、貧窮落后是這里最大的村情。面對這個“爛攤子”, 魏立濤的心不由得被深深震撼了,內心頓感“鴨梨山大”… …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魏立濤深知,駐村工作,只有多接地氣,工作才有底氣,只有真正了解村情民意,才能真正幫到點子上。駐村工作一開始,他便把摸清村情戶情民情、找準群眾需求意愿、科學建檔立卡擺在了首要任務,按照村不漏戶、戶不漏人的原則,采取一次入戶互相識、二次入戶相了解、三次入戶知根底的策略,在農家院落、田間地頭,與群眾面對面交流溝通,問村情,訪民意,了解群眾所期、所盼、所想,找準工作著力點和突破口,明晰駐村工作思路。經過層層篩選、戶戶核實、三榜公示,最終精準識別貧困戶50戶210人,并對貧困戶的家庭情況、生產生活現狀、經濟狀況、致貧原因、需求清單、幫扶措施進行準確登記,完成了大數據平臺錄入工作,真正做到了底數清、情況明、對象準、措施實,得到了廣大村民的積極認可。
思路決定出路。他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就走遍了家家戶戶,用真情寫下了自己的民情日記。在深入調研、分析論證的基礎上,通過集中村“兩委”班子、老黨員、村民代表的集體智慧,他帶領駐村工作隊因村因戶施策,量身定制了劉家溝村發展規劃、駐村幫扶計劃和貧困戶幫扶措施,提出了全村以小康建設為核心,積極推進產業富民、基礎建設、技能培訓、易地搬遷、環境整治、夯實黨建“六項重點”,努力破解增收難、行路難、吃水難、上學難、看病難“五大難題”,力爭三年脫貧、五年建成小康的發展思路,特別是在富民產業培育上,提出了以發展蘋果、核桃、櫻桃等果品產業為主,兩年建設“千畝果園”;在基礎建設模式上,提出了易地搬遷和舊村改造相結合的方式,三年計劃搬遷58戶,極大地鼓舞了劉家溝村的農民群眾,讓他們看到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用“情”感召鄉親 攜手為民追夢
多少年來,由于村里經濟基礎薄弱,一直找不到突破制約經濟發展瓶頸的好辦法,廣大村民也慢慢過慣了窮山惡水的苦日子,對脫貧致富的信心不足、熱情不高。在劉家溝村,選一個致富帶頭人都成了大難題,幾乎很少有人愿意當村干部。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僅占18.8%,文盲半文盲比例超過50%,村內“光棍漢”多達30人以上,留守的仍然是386199部隊,特殊的環境形成了根深蒂固惰性思想,主觀上不會干、不愿干和等靠要思想嚴重,發展的內生動力嚴重不足。
火車跑的快,全靠車頭帶。他深知,抓好村兩委班子和黨員隊伍建設是做好幫扶工作的關鍵,把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作為首要破題之策,采取講身邊事、談身邊人、作對比、看變化等形式,帶領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周邊縣區參觀學習,開闊眼界,激發干事創業的熱情,增強致富信心和能力,改變安于現狀的思想,鼓勵積極投資投勞,盡快改變貧困落后面貌。在入戶走訪過程中,他和工作隊員堅持“四必去”、做到“四結合”,即堅持困難戶必去、黨員戶必去、科技致富戶必去、信訪戶必去,傾聽他們的心聲,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做到走訪與宣講政策相結合,系統宣講省、市“1+17”精準扶貧方案和30項支持計劃,全面提升群眾的知曉率;與脫貧算賬對比相結合,幫助農民群眾算清致貧賬、脫貧賬、需求賬、小康賬,增強貧困戶的致富信心;與排查矛盾糾紛相結合,對矛盾糾紛早發現、早處置,不讓小問題演變成大問題,確保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與發展農村生產相結合,指導村民培育特色主導產業,幫助群眾走上致富路。僅今年以來,共走訪群眾200余人次,組織召開群眾代表會議5次,發放環境整治倡議書200多份、民情連心卡97張、科技書籍1000余冊。
在村莊環境整治過程中,他和駐村工作隊員一道,向廣大村民和婦女姐妹先后發出了“兩個層面的倡議書”,號召村民以主人翁姿態積極投身到創建美麗鄉村活動中,關心家鄉一山一水、一路一渠基礎建設,主動參與村內公益事業,形成了家家關心、家家支持、家家參與的生動局面。目前,他還正在積極組織開展“六個一”活動,即舉辦一次果樹栽培管理培訓活動,組織一次外出考察學習活動,開展一次農村環境集中整治活動,評選一批形式多樣的先進典型,發展一批入黨積極分子和黨員,組織一次文化活動。談到“六個一”活動,他滿懷深情:“通過一系列活動,進一步凝聚民心,激發信心,增強活力,加快劉家溝村脫貧致富步伐”。目前,已幫助發展黨員1名,為劉家溝脫貧致富奔小康注入了活力。
用“心”改善民生 實干為民圓夢
在他親自設計的民情連心卡上,有這么一句話“把您的冷暖記在牢牢我們的心坎上,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您的心坎上”,他是這么說的,更是這么做的。在駐村工作中,他遇到過語言無法溝通的難,有過不被人理解的痛,這些苦痛使他更加深刻的認識到當地村民生活的艱辛,更加清醒的認識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責任,也給了他更加努力工作的強大精神動力。
每次入戶時,聽到群眾說的最多的就是缺錢,雖然現在吃飯不成問題,溫飽基本能解決,但是手里頭“沒錢”,日子仍然過得緊巴巴的。劉家溝村農業生產以種植小麥、玉米、油菜、洋芋等農作物為主,受自然條件影響極不穩定,而且投入不足,缺乏科技含量,產出率較低,雖有少量的蘋果、核桃園,但普遍老化,管理粗放,沒有形成規模,更沒有融合到周圍村莊的發展格局中。按照打造“千畝果園”的計劃,他帶領工作隊員積極協調,從成縣購買了香玲、遼核4號、中材1號等1000多株優質核桃樹苗,并依托整村推進項目,完成蘋果、大櫻桃、核桃規模建園420畝,預計三年后可見效益。在建園過程中,針對部分地塊坡陡、破碎、高低不平、雜草叢生等實際,從雙聯單位爭取扶持資金近3萬元,協調鏟車等農業機械,平整土地30多畝。同時,他教育引導貧困戶樹立“借雞下蛋、下蛋還雞”的創業意識,全面落實精準扶貧專項貸款,成立了扶貧互助資金協會,貧困戶緱輝祖利用貸款發展養殖業,目前養殖規模達到60多只。果園建起了,但栽培與管護成了當務之急,他積極協調農業、林業部門,邀請農業專家、技術人員,現場對村民進行果樹栽培、修剪、管護及務工技能培訓,為村民捐贈了惠農政策選編、農業實用技術匯編、新農村建設、法制宣傳讀本、外出務工人員維權知識讀本等書籍900余冊,讓農民在熟悉政策、掌握技術、了解信息中增收致富。
基礎設施薄弱是當地村民面臨的最大難題。多年來,劉家溝村立地條件差,農戶院墻破敗,住房年久失修,村子交通不便,只能架子車通行的通村道路,遇到下雨或者下雪,就不能出村,給村民生活和生產帶來很多不便。從城市的繁華到農村的清苦,看著劉家溝村百姓的生活,他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主動跑項目、要資金,積極幫助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村級公共服務水平,目前已爭取和實施各類建設項目資金達305萬元,對2.2公里通村道路進行了拓寬硬化,徹底解決了群眾出行難、農產品運輸難的問題;建成輸水管道2公里、蓄水池2座,完成了57戶自來水入戶工程,解決了困擾多年的吃水難題;建成了村委會辦公樓和500多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協調單位為村里捐贈辦公桌椅、沙發、茶幾、電視、電腦、床、煤爐和煤等,解決了多年來“兩委”班子無處辦公、群眾無處議事、村民無活動場所的問題;在村內廣場及主巷道安裝路燈10盞,結束多年來黑燈瞎火的日子;針對群眾遇雨進村難的實際,在入村口河道處新建過水小橋1處,完成堤防150米,消除了部分路段和區域的安全隱患;對貧困戶住房問題突出的3戶屋舍進行全面修建改造;協調區發改部門對村上300余畝耕地進行整修;村衛生室、農家超市、衛生廁所等建設已基本完工;組織村民開展了環境衛生集中整治活動,配備垃圾車2輛、垃圾箱4個,清理垃圾8.6噸,移除柴草15處,清理溝渠1.2公里,使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善。村民緱九胡動情地說:“以前我們到山溝里有時挑的水幾乎是泥糊糊,到了家里只有一遍遍過濾、沉淀,缺水嘛,總是舍不得倒掉,由于道路狹小陡峭,有時候水背到半山腰腳底一滑就滾下山坡,真是不容易,現在好了,我們真沒有想到呀!”
劉家溝村沒有完整的村學,學齡兒童靠家長陪同到5公里以外的地方上學,村小學現有1名教師和6名學生,好多課程難以正常開展,時常出現學生不間斷流失現象。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及時將有關情況匯報單位,得到了單位領導的大力支持,積極協調聯系天水師院“西部陽光微塵支教活動”,每周四下午派3名志愿者為該校學生義務教學,贏得了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
村主任楊成生高興的說:“自從駐村幫扶工作隊來到劉家溝村,幫助我們解決了不少生活中的實際困難,不但為我們指明了致富路子,也為極大改善我們生產生活環境做出了積極貢獻,他們真正是我們群眾的貼心人。
艱辛的付出,收獲了累累碩果。如今的劉家溝村和一年前相比發生了巨大變化,富民產業初具規模,農村環境得到改善,群眾收入逐漸提高,人民生活越來越幸福,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夢想正在實現……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