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之城紅寺堡。
清晨時分,紅寺堡在一片希望的朝霞之中蘇醒,街道上迅速呈現出一派忙碌的景象,一種新興之地特有的活力彌散開來。
2015年,一款名為“千紅裕”的葡萄酒在法國波爾多和賀蘭山東麓國際葡萄酒博覽會等重量級賽事及活動上接連獲得獎項,當世界各地的人們對這款質素上乘的紅酒給予關注和贊許的同時,也同時注意到了它的產地——紅寺堡。
在寧夏的版圖上,紅寺堡幾乎處于“絕對”的中央位置。這一片面積達2700多平方公里的廣闊地域,是自治區黨委、政府貫徹落實國家“八七”和寧夏“雙百”扶貧攻堅計劃,為從根本上解決寧夏南部山區群眾脫貧致富而實施的扶貧揚黃灌溉工程主戰場,是全國最大的異地生態移民扶貧開發區;是中國商業企業管理協會授予的“中國葡萄酒第一鎮”,被授予中國最具發展潛力葡萄產業稱號;是自治區體育局命名的青少年科技體育試點城市。
“十二五”期間,對于紅寺堡這座寧夏最年輕的城市而言,成長的環境前所未有,成長的機遇彌足珍貴。
僅僅幾年間,紅寺堡區完成了扎根打基礎、定位找方向、轉型促發展的三級跳。用區長丁建成的話說,“五年來,紅寺堡區實現了‘沙丘起高樓,荒漠變綠洲’的奇跡,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扶貧攻堅成效顯著、城鄉面貌日益改觀、人民生活持續改善。”
紅寺堡區區長丁建成接受寧夏新聞網記者采訪。
新興之路,快意奔行
“十二五”是紅寺堡區建區以來所經歷的第一個完整的五年規劃階段,從荒漠戈壁到沙漠綠洲,從旱作農業到現代農業,從葡萄產業到新能源……五年間,紅寺堡沒有一絲緩慢行走的跡象,經濟社會始終保持快速發展的步伐。
如今的紅寺堡,規劃齊整,樓宇成片,一座現代化的新興城市初具雛形。丁區長告訴記者,曾經的紅寺堡區可用一句話形容:“‘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天上無飛鳥,地上無草木’。現在的紅寺堡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帶領下,圍繞‘搬得出、穩得住、管得好、逐步能致富’的目標要求,以‘轉型升級、扶貧攻堅’為統領,以‘改革創新、兩大任務’為抓手,已經讓這片不毛之地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衡量紅寺堡區的發展,一組組數據顯然是最具說服力的。
2015年,紅寺堡區預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5.5億元,實現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6億元,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58億元。五年累計投資8.4億元,建成魯家窯、馬渠等五個移民新村,搬遷安置移民2.72萬人。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完成投資11.2億元,是歷史上投資規模最大、增速最快的時期。編制完成了城市總體規劃,城區規劃面積由2010年的10.4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18.9平方公里。特色小城鎮和“美麗村莊”建設有序推進,新建、改造城區道路70.3公里,建成農村公路2093.8公里,等級公路通車里程達到914.5公里。城市綠化率提高到35%,通過了自治區級“園林城市”驗收。城鎮化率達到29.3%,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17890元和6400元。
“十二五”時期,是紅寺堡區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最快的時期。地方財政五年累計投入民生項目資金48.4億元,占預算支出比例的80%。全力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入戶工程,解決了14.8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實現了農村自來水全覆蓋。實施了一批美麗村莊、特色小城鎮建設項目,建成保障性住房2991套,完成棚戶區改造487戶、20.2萬平方米,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紅寺堡標志建筑寧夏移民博物館。
甘苦得道,創新扶貧
在吳忠市紅寺堡區,落成兩年的寧夏移民博物館已成為這里的標志性建筑,敦厚方正的造型古樸與時尚兼具,步入其中,一部寧夏的移民歷史徐徐展現在眼前。這座博物館匯聚了國家“八七”扶貧攻堅和寧夏“雙百”扶貧攻堅成果的代表,一字一物間都承載著寧夏移民歷史的文化與變遷。豐富的移民文物展品和展板、實物模型、錄音資料等多樣展陳方式,完整再現了寧夏人自強不息的移民奮斗歷史。
與博物館具有同樣標本意義的,是今天的紅寺堡區所走過的艱難歷程。作為全國最大的異地生態移民扶貧集中區,紅寺堡區在中國的移民史上也算開創了先例。從設立開發區到正式建區的十幾年來,紅寺堡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經濟發展逐漸步入軌道。目前,紅寺堡區有2.3萬貧困群眾走上了致富路,其成功發展的經驗也為其他移民工程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發展的路上,紅寺堡區可以說嘗遍了酸甜苦辣,總結了許多經驗和教訓”。丁建成區長如是說。
紅寺堡區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較深,如何能使從大山深處走出的移民群眾脫貧致富,過上幸福的生活,是區委和政府最關心的事情。“十二五”期間,紅寺堡在穩糧增收解決溫飽的基礎上,不斷優化產業區域布局,加快推行“一村一品”和“多村一品”的產業模式,建設了一批專業村、專業戶和專業基地,并且趟出了“壹加壹”扶貧模式的新路子,推進扶貧從“輸血”式向“造血”式、從救濟式向產業開發式、從物質資助向智力開發的“三個轉變”,扶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農閑時節,柳泉村村民楊清富最近最關心的是自家牛棚里幾頭牛犢的長勢。柳泉村是自治區重點貧困村,在扶貧政策的扶助下,這里的村民們找到了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紅寺堡城區鳥瞰。
幾個月前,楊清富通過政府貼息貸款3萬元,從寧夏壹加壹農牧股份公司以每頭7000元購買了幾頭80公斤重的牛犢,喂了4個月長到210公斤以上,壹加壹公司以高于市場價的9600元回購,除去飼料等成本,楊清富每頭牛保底可凈賺1148元。“我們這是‘借雞下蛋’靠養牛致富,一年喂三茬,年收入1.5萬元,這比種30畝地的玉米還劃算。”楊清富邊算賬邊對記者說。
“十二五”以來,紅寺堡大力扶持寧夏壹加壹公司肉牛養殖模式,積極推廣節本增效養殖技術。壹加壹農牧股份有限公司是紅寺堡區肉牛產業化龍頭企業,5年來,紅寺堡政府和壹加壹公司分別向銀行注入資金1000萬元作為擔保基金,共同解決養殖戶資金困難問題,并且由農戶按照企業要求飼養育肥,從牛犢到飼料、防疫,都由該公司無償提供,村民養殖4個月后,公司統一再進行回購,這就是紅寺堡移民扶貧“壹加壹”新模式。從去年至今,該企業先后向周邊區域回收牛犢1.2萬頭,累計擔保貸款2400余萬元,輻射帶動4個重點貧困村的300余貧困戶。有了“壹加壹”扶貧的新模式,加上企業管技術、管服務、管銷售,并承擔了全部養殖風險,移民群眾再也不用擔心銷路和虧本,這不僅大大提高了移民養殖的積極性,也推動了當地扶貧產業經濟的有效發展。
丁建成區長告訴記者,“以農業為主,企業做管理,幫助百姓脫貧致富,這種扶貧新模式得到了自治區黨委書記李建華的肯定。下一步,我們會把這種模式總結完善,作為一種可推廣,可復制的模式,在其他領域和產業上進行推廣”。
豐富的文化生活。 特色立區,漸露頭角
近年來,寧夏大力發展葡萄產業,賀蘭山東麓產區成為世界矚目的葡萄酒釀造“黃金區域”。紅寺堡區恰恰處于賀蘭山東麓產區,在發展政策、地理區位、自然條件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目前,紅寺堡區將葡萄、枸杞和草蓿種植作為主要發展的三大主導產業,葡萄種植成為第一支柱產業。在自治區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和規劃的扶持引導下,紅寺堡的葡萄產業從一開始就搭上了發展的“順風車”,速度頗為驚人。2015年,紅寺堡區被中國商業企業管理協會授予“中國葡萄酒第一鎮”和中國最具發展潛力葡萄產區稱號,以紫尚、匯達等酒莊為代表的10家酒莊獲得明星酒莊稱號。
“十二五”期間,紅寺堡區在產業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上,按照“一產提質增效、二產增量擴規、三產加快發展”的發展思路,取得了一系列顯著成效。孵化了壹加壹、紫尚酒業、白浪包裝3家企業分別在新三板、天交所掛牌,在資本市場融資3億元。
在紫尚酒莊的生產車間,意大利最先進的釀酒和灌裝設備讓人眼前一亮,全自動化的管理操作,每小時可灌裝葡萄酒3000瓶。據介紹,該企業已在天交所掛牌交易,產品線達到8個系列50多個品種。
紅寺堡出產的葡萄美酒。
截止2015年,紅寺堡產區葡萄累計種植面積達到10.6萬畝,年產葡萄酒600萬瓶,產值達3億元,累計產值逾10億元。產區所屬的匯達、瑞豐等24家企業的產品獲得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羅山、貝特蘭等3個商標獲得寧夏著名商標,紫尚、漢森、匯達、紅粉佳榮等企業的14款葡萄酒先后獲得法國巴黎、里昂、波爾多、吉伯特等國際性大賽的金、銀獎10余項。
扶貧進入攻堅階段,最重要的是扶貧方式的轉變。紅寺堡率先開創了從慈善“輸血”到產業“造血”的新模式,打造了全國首個慈善產業園——弘德慈善產業園區,引進80多家企業簽約,已投產企業30多家。在產業園區的有序推動下,重點農副產品深加工、包裝印刷和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紅寺堡迅速興起,其中,嘉澤、白浪包裝等4家企業入圍2015年“寧夏中小企業50強”。
如今的紅寺堡,金融、旅游、商貿、物流、保險、中介服務等第三產業不斷發展壯大,以羅山路為主軸,以博大購物中心、羅山商城、綜合市場為核心的中心商業圈日趨成熟,頗具都市的繁榮景象。黃金首飾、家居建材等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全區經營實體達5100多戶,消費市場日趨活躍。
干凈整齊的便民服務大廳。
共享發展,情暖百姓
在紅寺堡區,有一個老百姓口口稱道的“羅山之家”。干凈整齊的便民服務大廳、溫情滿溢的愛心服務心愿室、設施齊全的居家養老室、面帶微笑的工作人員……所有的一切都有如家的溫馨。“感覺社區就像咱老百姓的家”,是轄區大多數居民常念叨的一句話。
“十二五”期間,紅寺堡區把改善民生和促進增收致富始終作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實現“共享發展成果”的目標,全力以赴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發展和諧社區創建活動,將和諧社區創建列為“一號工程”,把“羅山社區”作為重點打造的樣板社區進行推廣。在“羅山社區”的輻射下,其他4個社區將原有設施、功能進行整合,形成抱團發展、整體提升的總體格局。
“羅山社區”的書記張雄告訴記者,“羅山社區是新建社區,地理條件優越,周邊資源豐富,移民博物館、體育場等公共設置都在周圍。因為社區居民都是從三區八縣移民搬遷而來,為了讓群眾感到溫暖,讓大家能多了解社區,我們把社區營造成具有家庭氛圍的地方,就是希望大家多到社區來,常回‘家’看看。”在社區一樓,記者看到這里的設施應有盡有,便民服務大廳、休閑水吧、居家養老室、四點半學校等一應俱全,二樓則是兒童樂園、書畫室、棋牌室、文藝排練室等,全天候面向社區居民免費開放。
寧夏新聞網記者在養殖戶家中采訪。
“羅山之家”以“家暖、家安、家和、家樂”四家服務為載體,廣納民聲,傾聽訴求,及時更新社區建設理念,改變服務模式,成為紅寺堡區民生工作的一個優質范例。
紅寺堡區建區時間短,醫療事業發展起步晚、基礎差、服務能力弱,移民就醫難、難就醫等問題較為突出。改善群眾的醫療條件,是紅寺堡區發展民生事業的另一個重點工作。
“十二五”期間,紅寺堡區確定了“打造區域性醫療中心和區域性體檢中心兩個中心”的目標,把推動醫療惠民作為改善民生的核心內容。通過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建立立體幫扶新機制,強基礎、補短板,實現醫療衛生服務品質的提升,贏得了民心、贏得了效益、贏得了發展。現在,紅寺堡區的就醫環境得到根本改善,與上海六院、寧夏醫科大先后達成合作協議,“18歲以上人群健康狀況和慢性病流行病學調查項目”啟動實施,23萬移民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充分享受區內外三甲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和高質量醫療服務。
紅寺堡精準扶貧養殖示范園區。
一個地區的發展,光看經濟數據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看群眾生活有了哪些質的變化,要看民生改善工作做的實不實。丁區長介紹說:“民生改善工作給紅寺堡區帶來了巨大變化,不僅實現了鄉村公交、村級醫療衛生的網絡全覆蓋,科技、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功能也進一步提升,社會保障、計劃生育、創業就業、民政助殘、婦女兒童權益保護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社會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紅寺堡區到處都呈現出賞心悅目的‘新景象’”。
即將進入關鍵的“十三五”開局階段,丁區長告訴記者:“‘十三五’是紅寺堡與全區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后沖刺階段,我們將全力實施扶貧攻堅脫貧摘帽、產業增收富民、民生保障明顯提升三大戰略,著力提升移民群眾的幸福指數,確保于2018年實現‘脫貧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如果說過去的“十二五”,紅寺堡區是一個勻速前進的跑者,接下來的“十三五”,紅寺堡將成為全面加速的破風手,破風而行,迎難而上。一個全新的紅寺堡區,將會在三年之后展露風貌。(寧夏新聞網記者 賀璐璐 王 瑩 白 雪/文 祁瀛濤/攝影 馬建寧 葛 龍 張劍平/攝像)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