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青年報報道(記者 趙婷婷)中國氣象局昨天發布了《2015年中國氣候公報》。去年,全球遭遇史上第二強的厄爾尼諾事件,導致我國平均氣溫創下自1951以來的最高值,并遭遇了11次大范圍霧霾過程。北京去年11至12月的靜穩天氣日數比近10年同期偏多55%,導致重污染天氣頻發。但專家表示,在北京開辟通風廊道引風驅霾是否可行仍需多方論證。
靜穩天較近10年同期偏多55%
大氣環境容量反映了大氣對污染物的通風擴散和降水清洗能力。2015年冬半年(1~3月,10~12月),京津冀地區平均大氣環境容量為26.9噸/天/平方公里,較常年(1981年—2010年)同期偏低21%,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低。專家認為,北京11月-12月大氣環境容量低于14噸/天/平方公里的靜穩天氣日數較近10年同期偏多55%,致使重污染天氣頻發。
開辟通風走廊仍需多方論證
在霧霾如此嚴重的情況下,在北京開辟通風廊道、引風驅霾的方法是否可行?對于這個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國家氣候中心正研級高級工程師周兵表示,2015年華北、黃淮大部、江淮東部等地區80米高度平均風速與近10年平均值相比,偏小10%以上,但京津冀地區風速的減小與內蒙古本地風能及植樹造林并沒有必然的聯系。至于城市是否要設計通風道、設計通風道又能帶來什么效果、通風效率如何等,還需要進一步的多方論證。
北京霧霾天氣去年明顯偏多
市氣象局昨天發布了2015年北京氣候特征。數據顯示,北京降水比常年(1981~2010年平均)偏多,氣溫偏高但夏季高溫日數偏少。進入秋冬以后,本市霧霾天氣明顯偏多。
2015年,觀象臺有7天出現大風,比常年同期偏少;沙塵日數為4天,比常年同期偏少,且主要出現在4月,特別是4月15日,受外來大范圍沙塵暴影響,時隔12年北京再次受到沙塵暴影響,大部分地區能見度在短時間內迅速降至1公里左右,PM10最高濃度達2000微克/立方米。
去年11月份,本市持續多日出現連陰寡照天氣,其中5至22日連續18天陰天(日照時數小于3小時),創1951年以來最長連陰天記錄。此外,本市霧霾天氣明顯偏多。其中觀象臺霧日數為33天,比常年(13.1天)明顯偏多。全年共出現27次較明顯(輕度-中度霾及以上)的霾過程。1月、11月和12月霾過程相對較多,共11次,占全年總數的40.7%。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