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在杭州的南宋御街上,有一家集“戲、茶、食、驛”于一體的御樂堂,南宋杭州的愛情故事《牡丹亭》以中國最古老的劇種——昆曲的形式在此上演,隱隱成了杭州的又一個文化地標,在文化圈子里,自己或帶著朋友去那里看一場昆曲,已經成為生活的情調之選。
“這場戲從2014年4月3日首場演出開始,到現在已經演出了120場,觀眾對于這個戲都是好評,都持滿意態度。”御樂堂總經理戴志清說。
喝一杯茶、聽一場戲,這不僅是一種文化氛圍,更是浙江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縮影。
步入這個吳越文化、江南文化的發源地,外來游客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文化已然融入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具備文化基因的浙江正在演繹出當代的嶄新生活。
而這,與浙江政府對文化的重視不可分割。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上,浙江城鄉兼顧,繁榮市民生活,打造農村文化禮堂,留住村民鄉愁;在傳統戲曲保護上,浙江命名戲劇之鄉,培育戲劇人才,傳承戲劇文化,發揚戲劇光彩;在重大文化設施啟動上,浙江建設音樂學院,網羅音樂人才,培養音樂大師,實現音樂夢想。
“我們將緊緊圍繞G20、世界互聯網大會等重大盛事,充分發揮文化系統的優勢,向世界呈現多彩浙江。”浙江省文化廳廳長金興盛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以文“化”人:政府服務“織網”百姓精神“增收”
社會學大師費孝通說,“文化是人為的,也是為人的”。
為了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浙江通過幾年時間打造了一張強大的公共文化服務“網”,很好地將“文化惠民”變成了現實。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完善,有益于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同時形成強有力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金興盛說。
現如今,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已然輻射浙江大地。
在浙江省會城市杭州,就有個名為“悅覽樹”的24小時書屋,自開業以來,每天都吸引了不少文藝青年前往。
“這里環境不錯,適合通宵學習工作。”學生顧長樂如是說。
不僅是24小時書屋,近年來,杭州陸續建成了杭州大劇院、杭州圖書館新館、中國刀劍博物館、中國扇博物館、中國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等一大批文化建筑地標,并輻射帶動了該市公共文化設施的優化提升。
“重大文化設施項目是繁榮文化事業的重要載體,是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堅實支撐。”金興盛介紹,不僅如此,浙江還積極籌建之江文化中心,該項目是“十三五”時期規劃建設的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龍頭項目,建成后將成為該省的文化新地標。
想要知道浙江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實施成效,一個數據就可看出:2014年,杭州每百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25.5平方米。
不僅是杭州,據統計,浙江全省現有各類博物館287個,其中民辦博物館122個,另外共有民營文藝表演團體676家,年演出場次近21.3萬場,演出收入約10億元。
其實,公共文化服務早已深入農村。作為文化部全國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工作試點省份,浙江大地率先推開“文化禮堂”建設。
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葛慧君曾說,建設文化禮堂是建設當代農民群眾的“精神家園”和當代鄉村的“精神文化地標”。如其所說,如今浙江在打造農村精神家園方面正在逐步摸索自己的“浙江經驗”。
“如何使文化禮堂真正成為農民群眾的精神家園,我們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金興盛說。
他舉例,如通過人生禮俗進文化禮堂,引導百姓開展誕生禮、兒童開蒙、成年儀式、傳統婚禮,以及清明祭先賢、重陽敬老、春節祈福迎新等傳統禮儀節俗活動。
去年,浙江省“美麗非遺進禮堂百村行”啟動儀式在德清縣東衡村舉行,要求非遺傳承人走到家門口、絕技絕活演到家門口、非遺美食吃在家門口、手工藝品送到家門口、非遺故事講到家門口,使老百姓重拾文化記憶,受到了廣泛歡迎。
夕陽漸垂,華燈初上,萬物雖寂,但位于浙江省臺州市臨海市兩水村的文化禮堂卻熱鬧了起來。一群年輕人正在禮堂中的乒乓球室火熱地打著球,而門外的小廣場早已成了村民跳廣場舞、休閑鍛煉的天堂。
“有了這個禮堂讓我的生活熱鬧了很多,我們可以來這邊打乒乓球、羽毛球,對健康都很有幫助。”兩水村村民簡女士說到。
在浙江,農村文化禮堂已經成為展示農村特色文化和豐富村民精神生活的平臺,成為了一個片區乃至一個鄉鎮的“新地標”。浙江省文化廳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浙江省的農村文化禮堂已建成4928家。
不論是去圖書館聽一堂名人講座,去歌舞劇院感受下藝術的魅力,還是去農村文化禮堂跳一段廣場舞,聽一場戲……近年來,浙江民眾正在以各種方式感受著越來越濃厚的文化氛圍。
“關注老百姓的文化需求,通過預告、點單、定制、調查、滿意度測評等方式,問計于民,讓老百姓全程參與公共文化的評價。”金興盛說。
以變求活:“瓶頸”轉“契機” “老樹”長“新芽”
送戲下鄉也是浙江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內容之一。
“一部戲劇史,半部在浙江”,浙江有“中國戲曲的搖籃”之稱,最早成熟的中國戲劇樣式“南戲”在溫州誕生。目前,該省有56個劇種(項目)列入省級“非遺”,24個劇種(項目)列入國家級“非遺”。
“保護和振興傳統戲劇,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是對獨特地域風情風貌的展示和傳播,是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現實需求,也是建設文化強省和‘兩美’浙江的重要內容。”金興盛一直非常關心戲劇項目的保護傳承和發展。
國學大師馮其庸也說,“中國的戲曲如果滅亡了,中國傳統文化也就滅亡了一半或三分之一。”
戲曲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然而,從業人員信心不足,藝術人才青黃不接,劇目創作經費拮據,演出場地無法保障,輿論氛圍無人喝彩,使得傳統戲曲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危機。
如何保護地方劇種,傳承戲劇文化成為浙江政府思索的難題。
“對瀕危劇目的保護最應該注意傳統戲劇生態和傳承人的保護。”金興盛用“大膽探索,勇于實踐”形容近幾年來浙江對戲曲的保護。
從2014年開始,浙江就借打造“傳統戲劇之鄉”實行傳統戲劇的保護,兩年來,浙江已經公布了兩批傳統戲劇之鄉,按省字號、市字號、縣字號、鎮字號、村字號五級開展命名。如臺州市三門縣亭旁鎮因“三門平調”被命名為傳統戲劇特色鎮(鄉、街道)。
“開展傳統戲劇進校園、進社區,著重培養傳承人,建立傳承基地、平調社團、平調戲劇廣場、平調傳統學校。”三門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鄭有堆曾說,傳統戲劇之鄉的命名,是對三門平調的一次肯定和鼓勵,對三門平調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進作用。
目前,浙江省傳統戲劇之鄉總量有42個,覆蓋面已達到57.5%。
“通過三年的努力,計劃到2016年,我省傳統戲劇之鄉實現56個傳統戲劇非遺項目保護全覆蓋。”金興盛表示,戲劇保護不僅在于保護戲劇之鄉,還在于培養戲劇人才,“加強戲曲人才隊伍建設,是支持和推動戲曲傳承發展的關鍵所在。”
為此,浙江開展了“浙江好腔調”展演、千名弟子共傳承、萬場大戲送鄉親等活動。
為有民間源頭在,戲曲才會活水來。金興盛看到了戲曲發展下去的關鍵所在,“市場化是傳統戲曲發展的必由之路。只有走向市場、形成市場、接受市場檢驗,傳統戲曲才能真正活起來、傳下去。”
因此,浙江一直在探索戲曲創新發展,鼓勵文藝院團探索企業化管理,主動面向市場、開拓市場,開展各種有益的市場化嘗試。
以浙江昆劇團與御樂堂合作的體驗版《牡丹亭》為例,該劇走市場化道路,目前已經在杭州逐漸形成了品牌。
面對“十三五”,浙江也早已做好規劃,在該省范圍內推動建設一批集聚戲曲團體、經紀機構和消費市場的“戲劇小鎮”、“戲劇谷”,融戲曲傳承與公共文化服務、文化旅游于一體,加快建設一批戲曲演出綜合體。
可以預見,在不遠的未來,浙江將不僅僅是戲劇資源大省,更將成為戲劇傳承保護強省。
織物造夢:織“大樓”錦尋“大家”夢
若要列舉2015年浙江文化上所發生的幾件大事,浙江音樂學院的建成必屬其一。
其實,在百年前,浙江就是中國近現代音樂的發源地之一,著名音樂家李叔同、顧西林、周大風、施光南等在這里留下足跡。
浙江四任省委書記都把籌設浙江音樂學院作為文化大省和文化強省建設重點項目放在突出位置。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就曾說,建立浙音,是浙江人民期盼已久的一個夢想。
“我省始終把這件事作為中央領導交給浙江的一項重要任務記在心里。”金興盛坦言,2012年7月,為適應文化強省建設需要,浙江省委、省政府批準立項,啟動浙江音樂學院籌建工作。
這個夢想在2015年照進了現實。2015年9月,建設三年的浙音校園正式投入使用。
夏寶龍對浙音建設高度重視,前后14次來到建設現場檢查指導,并對浙音提出了“蓋大樓、引大師、出大家”的要求。
現如今,這座音樂學府已經在浙江大地上開始播種耕耘,并且將“成名成家”作為其人才培養的目標,加快躋身全國一流高校行列。
“每一個音樂學院的院校長都希望自己躋身于世界一流的音樂院校。”浙江音樂學院(籌)院長徐孟東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藝術院校特別是音樂院校,想成為世界一流的院校,最重要的兩點是師資和生源。
因此,浙音采取了不同的形式引進“大師”。徐孟東舉例稱,比如以客座教授的名義引進著名大提琴家秦立巍等世界級別的師資,從國內各大知名音樂院校全職引進有一定影響力的大師擔任教授,還引進了一些雖然年輕但是已在各自領域有所成就的年輕演奏家們。
為了實現“名師出高徒”,截至目前,浙江已從省內選調(含杭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劃轉)135人,面向海內外招聘123人,引進高層次人才25人,合計共有專任教師283人。同時,浙江省文化廳從省屬文藝院團遴選高水平專家組成浙江音樂學院兼職教師師資庫,首批80人“入庫”。
為了實行高起點辦學,浙音“借梯登高”,不僅與國內的上海音樂學院合作,還啟動中外合作辦學。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徐孟東說,培養“大家”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浙音目前正在積極籌建附中,“一所音樂院校必須有自己的附中,從小學就開始培養,培養世界頂尖的演奏人才。”
“努力實現‘彎道超車’,早日躋身全國一流行列,努力使音樂學子‘成名成家’。”金興盛對浙音有著他的暢想,“可以預見,今后在‘中國好聲音’等舞臺上將出現更多從浙江音樂學院走出來的學生。”
“浙音理所當然去爭取(一些音樂大獎),也包括‘中國好聲音’這樣的流行音樂的舞臺上取得好成績。”徐孟東說,浙音將在促進文化繁榮和文化強省建設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杭州有以西湖為突出代表的世界遺產,擁有最優秀的文化積淀,(G20峰會要)讓各國領導人看到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是中國文化最優秀的代表。”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杜越曾如是告訴記者。
繁榮的文藝到人民中去,又因為人民而更加繁榮。浙江用“干事創業”的勁頭繁榮文化事業,讓本地人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讓外來游客愿意來、留得住。
記者 施佳秀 通訊員 陳如福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劉姍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