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已經變成工業廢墟的“馬可巷”。廖靜/攝
圖為已經變成一條道路的“馬可井”。廖靜/攝
在高樓迭起的年代,福建泉州一個古老社區——東海法石社區依舊流傳著一條巷和一口井的故事,而且頗具傳奇色彩,因為它們分別叫做“馬可巷”和“馬可井”。當地人傳說,這是意大利著名航海家馬可·波羅在泉州刺桐古港的遺跡之一。
15日,住在此地的原住民,也是政協泉州市豐澤區第四屆委員會文史委員的溫太平告訴記者,在當地祖輩相傳,“馬可巷”相比于其他巷子,太小,不起眼。因此它一直沒有名字,直到一個有名的外國人(馬可·波羅)到過此地購置商品,因此才得名。
而與“馬可巷”相距不足百米之地的一口淡水井被稱為“馬可井”。在溫太平的記憶里,兒時聽家里的長輩說過,這個外國人(馬可·波羅)護送蒙古公主遠嫁波斯,曾來這個水井補充供給,因此這個水井也逐漸出名。
可如今水井已經蹤影全無,“變身”為公用道路的一部分——江濱沿海大道;巷子也在城市改造過程中,由一片工業廢墟取而代之。這里除了孤零零保存著的文興渡頭遺址外,只有附近新建的仿古建筑上還雕刻體現這一段歷史的浮雕。
溫太平說,地方文史資料記載,這一片渡頭是刺桐古港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片地帶宋元時期一公里之內的海岸線分布5個碼頭。“曾經這里來自印度、波斯等地的商人如織,貿易繁榮,印證著泉州作為古代“東方第一大港”的歷史。”
在1991年2月14日至1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船“和平方舟”在泉州考察期間,其中一個考察地點包涵了“馬可巷”所在地。不少原住民還記得當時盛大的場景。
不過令溫太平等原住民們懊惱的是,“馬可巷”并沒有得到正史佐證,只存在于當地人的口口相傳,而如今這些“古跡”已經不復存在。他期待,這些地方能夠被歷史記住。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已經退休的研究員李玉昆曾寫過《馬可·波羅游記記述泉州》,他也告訴記者,目前確實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但是根據古記載可以猜測,馬可·波羅曾經可能從泉州三個地方出港,前往波斯。一是從后渚港出發,而是從文興渡頭下海,三從南關渡頭出洋。
李玉昆談到,目前已經沒有明確的史料記載是從刺桐古港哪個點出港,但是可以確定馬可·波羅游歷過泉州市區、德化縣、永春縣等地。因為在馬可·波羅的游記中,記載了泉州豐富多彩的風土人情,包括貨物交易場景、人們日常起居、物品流通方式,以及泉州人的特征描述等。
《馬可·波羅游記》盛贊刺桐古港,也奠定了泉州港的歷史位置。“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以船舶往來如梭而出名;大批商人云集在這里,貨物堆積如山,的確難以想象。”因此,李玉昆認為,泉州街頭有出現馬可·波羅的身影,是毋庸置疑的,因此關于馬可波羅的傳說故事也將繼續在此地流傳。
記者 廖靜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劉姍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