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862qo"></strike>
<del id="862qo"><button id="862qo"></button></del>
  • <dfn id="862qo"></dfn>
  • 首頁 > 娛樂 > 音樂 > 正文

    電視綜藝節目進入"黃金時代" 繁榮之下問題不少

    《我是演說家》劇照。資料圖片

    當前,中國電視綜藝節目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代”。尤其2015年,更是被稱為井噴之年,不僅數量眾多——據統計,先后有200多檔綜藝節目亮相熒屏;還類型多元——歌唱類、親子類、競技類、文化類、喜劇類等等不一而足;而且亮點頗多——節目制作水平明顯提高,升級老品牌與開發新節目并重,文化類節目數量和質量均有明顯突破,電視綜藝節目融入了更多互聯網元素,積極開拓全產業鏈。但與此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節目制作過于依賴海外模式,文化自信與原創精神不足;有些節目一味追求市場價值,大把“燒錢”、明星作秀、炒作話題,過度娛樂化傾向嚴重,雖然“有意思”卻缺少價值引領和文化內涵。針對這些問題,2015年7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關于加強真人秀節目管理的通知》。在政策引導和行業自律之下,電視綜藝節目的不良傾向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發展漸趨理性。

    1、升級老品牌與開發新節目并重

    2015年,諸如《中國好聲音》(第四季)、《爸爸去哪兒》(第三季)、《我是歌手》(第三季)、《奔跑吧兄弟》(第三季)、《最美和聲》(第三季)等“綜N代”節目仍然持續大熱。這些重金引進的節目模式經歷本土化改造后,創造了驚人的市場價值和社會影響力,成為綜藝節目的金字招牌。幾大衛視在對這些王牌節目進行比賽規則、環節設置、場景道具的升級創新,尋求主題立意、策劃制作上進一步突破的同時,也結合自身優勢開發新節目,力求打造下一個能成為“鎮臺之寶”的綜藝大制作。

    深受韓式綜藝影響的戶外競技真人秀成為大熱門類。這類節目以“體驗”和“挑戰”為關鍵詞,采用紀實拍攝手法,注重發揮編劇的作用,具有較強的故事性、戲劇性和情緒感染力。然而,這種類型的火爆使跟風、同質化這些困擾綜藝節目發展的頑疾再度爆發。綜藝節目“重名”現象突出,一大波以“極限”“挑戰”“爸爸”命名的節目紛至沓來,讓觀眾眼花繚亂,有些節目不僅名稱相似,甚至內容也相近。比如,《極限挑戰》《挑戰者聯盟》《真心英雄》《了不起的挑戰》的核心理念俱為明星戶外職業體驗秀;《壯志凌云》和《沖上云霄》同屬明星飛行類體驗真人秀。還有的節目僅對既有元素進行簡單組合疊加,缺乏實質性創新,難免給人似曾相識的感覺。比如,《閃亮的爸爸》的環節設計、拍攝手法、背景音樂與《爸爸去哪兒》《爸爸回來了》發生“撞臉”。而《中國之星》被質疑是“《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這三檔節目的參與明星、制作團隊甚至連鏡頭運用都有所重合。總而言之,這一年的電視綜藝節目鮮有現象級綜藝大片出現,優質節目的產能不足,制約了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綜藝節目經過多年發展,類型題材已趨于穩定,如何實現實質性的創新突破將成為新節目制作的難點所在。

    2、從只依賴明星到結合素人元素

    過度依賴明星成為電視綜藝節目的一大弊病。制作者在商業邏輯和消費主義的指導下,視明星為吸睛吸金利器,導致明星酬勞飆升,節目成本水漲船高。有些節目經費有限,為支付明星的高額片酬,只能降低制作費用,使節目面臨更高的市場風險。綜藝節目爭相邀約明星,使明星成了稀缺資源,有的明星在各種節目頻頻露臉,引起觀眾的審美疲勞。還有的節目為制造看點,或利用、甚至人為制造明星的不和、受傷等緋聞話題,掀起一波波口水狂潮;或刻意設置環節,讓明星吃苦受虐,將其窘態放大展示。一味秀明星、炒緋聞,使本該以“真”為核心的真人秀脫離了“真”的底色,充滿人工放大與建構真實,難免落入過度娛樂化,甚至惡俗的境地。

    海外模式加明星陣容,并非“靈丹妙藥”。觀眾選擇增多,欣賞水平提高,如何通過節目展現人物本真的魅力,引發普遍共鳴,才是綜藝節目成功的關鍵,這在某種程度上為素人元素的出現開辟了新空間。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的《關于加強真人秀節目管理的通知》也要求“提高普通群眾參與真人秀節目的人數比例”。行業發展與政策導向對素人元素的呼喚,影響綜藝節目的未來發展趨勢。很多制作方嘗試引入素人元素,《中國好歌曲》《我是演說家》《歌手是誰》《女婿上門了》《一年級·大學季》等通過在明星和素人之間建構合作、引領、陪伴等關系,碰撞出有新意、有趣味的火花。這些節目比純素人節目多了一份明星的號召力,比純明星節目更貼近普羅大眾的生活和情感,兼具明星光環與素人能量,開創了電視綜藝節目的新風尚。

    3、原創文化節目的量質皆有突破

    2014年,原創文化節目成為熒屏上的一道亮麗風景。2015年,這種類型持續升溫,數量、質量均有明顯提升。多家衛視,尤其是北京、安徽、浙江等強勢衛視相繼在周末黃金檔力推原創文化節目。除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漢字英雄》《中華好詩詞》等既有品牌外,《咱們穿越吧》《我是先生》《傳承者》《中華百家姓》等新節目亮相,憑借高遠立意、多樣選題、創新形態、精良制作,從文化類節目叫好不叫座的困局中成功突圍,實現社會價值和市場價值的雙豐收。

    這些節目不再局限于文字、詩詞領域,而是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入開掘拓寬選題范圍?!抖?﹪颠藛堋费堉许n兩國明星感受傳統戲曲的魅力;《中華百家姓》以尋根為線索,展現姓氏背后所承載的家規家訓、家傳家教、名人軼事;《傳承者》聯手全國百余位文化傳承人,打造首檔傳統文化展示真人秀。這些節目融入更多流行元素和現代表現手法,極大地增加趣味性、可看性和吸引力。比如,《傳承者》采用青年團與導師團爭鳴討論的形式,打造全新的代際話語場,共同守望文化,探尋傳承;《中華百家姓》運用前沿的keynote視頻與主持人互動技術,綜合競技、動畫、外景紀錄等藝術手法傳達姓氏內涵;《咱們穿越吧》創新性地讓明星“穿越”時空,完成考古任務,接受生存挑戰,真切體驗各時代的生活。

    4、電視綜藝邁入“互聯網+”時代

    隨著媒介融合的不斷深入,電視綜藝節目積極探索“互聯網+”概念下的各種創新模式。臺網聯動愈加深入,屢有創新。北京衛視的《歌手是誰》選擇在優酷、土豆網播出,首創臺網零秒誤差同步播出模式。愛奇藝聯合東方衛視推出的《我去上學啦》從傳統電視節目制作思維轉變為兼顧網絡特點的創作態度,力圖使內容在電視與視頻網站間實現無縫對接?!段覀兪鍌€》既在騰訊視頻24小時不間斷直播,又在東方衛視播出精華版,被譽為臺網融合創新最大膽的嘗試。電視、電腦、手機等跨屏傳播不僅成為綜藝節目播出的標配,制作者還創新性地借助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以及各種手機APP,在節目中融入更多互動元素,增強觀眾黏度。比如,《中國好聲音》聯手途牛旅游網,觀眾看節目時可參與途牛APP微信搖一搖搶紅包;《歌手是誰》組建“假唱大戰”戰盟,與小咖秀、秒拍等短視頻APP合作舉辦假唱大戰,將節目變成多平臺聯動的狂歡。

    2015年電視綜藝節目取得的成績令人欣喜,所存在的問題更值得認真思考。據了解,2016年的綜藝節目數量將再創新高,達到400檔。在競爭激烈的今天,電視綜藝節目須有迎接挑戰、自我超越的勇氣與智慧,努力提升審美品格、文化價值與藝術水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現中華優秀文化的精神氣質,力爭打造出更多得到社會贊譽優秀作品。(文衛華楚亞菲)

    (作者單位:北京交通大學)

    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劉姍
    • 微笑
    • 流汗
    • 難過
    • 羨慕
    • 憤怒
    • 流淚
    相關閱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