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王志安
馬家窯彩陶畫是敦煌壁畫的藝術源頭
從馬家窯彩陶畫像到敦煌壁畫的過渡——漢墓室畫像磚。
1月17日,甘肅省馬家窯文化研究會第三次會員大會在臨洮召開。與會多位專家與學者在大會上進行了發言。馬家窯文化研究會會長王志安告訴記者,在馬家窯彩陶圖案的解讀中,他們提出馬家窯文化將彩陶文化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是研究遠古社會和中華文明源頭的文化寶庫。其中,他的觀點“”引起了廣泛關注。
據王志安介紹,馬家窯文化在同時代的制陶技術已非常發達,但其最主要的文化成就還在其彩陶的繪畫藝術成就上。當時的古羌人先民們,已經在彩陶上使用氧化錳作為黑彩,氧化鐵作為紅彩,創造了以黑與紅(即丹與青)為基本色調的遠古繪畫形式。中國畫之所以被古人稱之為丹青,與馬家窯彩陶繪畫藝術應該有直接的文化淵源。
他說,在他對馬家窯彩陶畫做認真分析研究后,可以肯定:馬家窯文化時期采用的繪畫工具是“原始毛筆”,是由某種動物毛扎制而成,相當于現在使用的毛筆。在馬家窯彩陶畫中,古羌人先民創造了豐富的線描藝術,他們對線條的使用,己達到了相當高超的地步。其線條有如行云流水般富于浪漫和變化,又如鳥飛魚翔般充滿動感和情趣。它賦予他所描繪的對象以生命與活力,以至于使線描藝術成為中國畫造型藝術的特征,奠定了堅實的中國畫造型基礎,并使之成為中國畫藝術的真正文化源頭。縱觀彩陶紋飾的發展,黃河流域大致經歷了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等,其中以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的彩陶最為豐富,占整個陶系的20%至50%。因此馬家窯文化就當仁不讓地、當之無愧的成為最有代表性的中國繪畫藝術的文化源頭,也是燦爛奪目的古代敦煌壁畫的藝術源頭。
王志安說,馬家窯文化分為四個類型,即石嶺下類型、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
石嶺下類型的彩陶繪畫大都使用單一的色彩——黑彩造型,流暢的線條自由表達情感和形象。繪畫以植物的花葉和魚為母題,與崇拜和理想緊密結合在一起,表達趨向對稱與和諧。
馬家窯類型的彩陶繪畫藝術,其黑色的線條更加豐富多姿,流暢多變。其對水的表達變化多端,而又精美有序??梢钥吹今R家窯先民對水的崇拜成為主要表達對象。中國畫工筆畫的源頭已見清楚的端倪。
半山類型的彩陶繪畫出現了鋸齒紋,構成了半山類型彩陶畫典型特征。色彩上看,出現了對紅彩的使用,故古人把繪畫亦稱之為丹青,不只是一種與馬家窯彩陶畫顏色的巧合。半山類型繪畫形式更加豐富多樣,繪畫內容除了對水崇拜的波浪紋、旋渦紋的表達之外,開始有了并轉向了對土地崇拜的表達。四圈紋出現,并逐漸放大,以至于后來占據主要位置,反映了先民崇拜的變化。
馬廠類型的彩陶繪畫有黑紅兩彩,以黑彩線條勾勒造型,其線條變得粗狂有力,出現了中國畫寫意形式的藝術原始風貌。從繪畫內容來看表達對象有四圈紋、方格紋構成的土地財富乞求與崇拜,也大量出現了對蛙神的圖騰崇拜。
王志安說,馬家窯文化作為繪畫藝術的源頭,向后的傳承發展過程中,不僅向陶瓷繪畫藝術領域發展,同時,它逐漸把繪畫領域拓展向墓室壁畫和宮室壁畫,也走向了洞窟藝術。
敦煌壁畫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風格。甚至在晚期的洞窟里,還出現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話題材。眾所周知,中國繪畫與以希臘羅馬為中心的西方繪畫,出于兩個不同體系。中國以寫意著稱,西方以寫實見長。而寫意為主的藝術精神,正是馬家窯文化彩陶藝術的靈魂和真諦,這種靈魂為敦煌藝術所繼承和得到了良好的發展。
王志安介紹,敦煌壁畫以毛筆為主要繪畫工具,使用朱、綠、黃、橙、紫等色調的礦物質顏料,因而壁畫色彩歷久不變,發現時一般都很鮮艷。敦煌壁畫使用的顏料非常豐富,達到了30多種。
敦煌壁畫不僅繼承了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以線描為基礎的藝術特征,同時作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要道上的敦煌繪畫藝術,它還吸收了一些西方繪畫的表現方法。線條作為我國傳統繪畫的藝術語言,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表現力,能夠以簡練的筆墨,塑造出個性鮮明的物象,以線為基礎的表現手法就是馬家窯彩陶繪畫藝術的靈魂。這種以線為骨的造型藝術基因,在敦煌壁畫藝術中表現的非常明顯。這種藝術不僅被敦煌壁畫所完全繼承,還適應創造新形象的需要而有所發展。
記者 華靜 文/圖
文章來源:中國甘肅網-蘭州晚報 責任編輯:劉姍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